中秋節作為一項傳統節日,每年這個時候在外工作的人總會選擇回家過節,一家人聚在一起,總能體驗節日的快樂。
而如今農民常年外出打工,一年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很多人也會珍惜假日的機會,回到家裡和父母相聚,聊一聊工作中的趣事和生活狀態。
中秋的習俗有很多,如吃月餅、飲桂花酒、吃螃蟹、吃芋頭等,當然走親訪友也是中秋的必備。此時市場中各種禮品價格也迎來了上漲,如月餅禮盒動輒幾百元,4兩母蟹120元一斤,乳品飲料價格也迎來一波上漲。
至於價格為何上漲,還因走親訪友的人多了,這些禮品價格也趁機大漲。只不過,不少人卻抱怨,如今中秋走親戚如同“走過場”,農村過得越來越像城市。筆者對此深有感悟,下面就以自己的中秋回鄉感悟談談具體原因。
01、走親戚像走過場
對於80後、90後來說,小時候最喜歡走親戚了,每次走親戚時,親戚都會買上好吃的,如糖果、糕點等,這些在家裡很少吃到。同時,親戚也會備上一桌豐盛的飯菜。
只不過如今,很多80後、90後反而不愛走親戚,筆者和弟弟一同從外地趕回家裡,媽媽也提出中秋前去一趟外婆家裡,誰知弟弟聽了後,直接搖頭說不去,回家過個節還要走親戚,太麻煩了,還不如在家裡打遊戲。
父輩們對血緣關係非常看重,可能平日裡親戚之間會有一些矛盾,但節日時依舊會四處走動。且過去,親戚之間特別團結,誰被欺負了,親戚就會替你出頭。因此,那時候逢年過節,親戚就會在一起走動。
那麼,為何如今年輕人對走親戚不是太重視了?為何親戚關係逐步“形式化”?
①對親情看淡
如今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很多80後、90後陸續來到城市裡生活。而在城市裡,五湖四海的人都有,彼此間並不認識,就算在一起碰面也很少打招呼,可能住上幾年連鄰居都不認識。時間長了,年輕人也變得冷淡,對親情也看得比較輕。因此回到家裡一趟,很多年輕人不願意走親戚,還不如回家休息得了。
②不願意吃飯
在過去,農村人走親戚,通常大早上就要出發,中午親戚也會準備豐盛的酒菜,一直到下午四五點才會回家。不過今天就不同了,如今家家都有小轎車,人們的出行更便捷,很多人一天要走幾家親戚,車子裡買一大堆禮品。
外婆家、舅舅家、姨媽家,總之一個親戚家裡待上一二十分鐘,說說客套話,將禮品丟下再出發去下一家,就算親戚留下來吃飯也會以各種藉口推脫。
如此一來,如今走親戚可不就是“走過場”,親情的維繫也就剩下禮品了,連多說話都很難得,更別說在一起吃飯了。
③不想攀比
在多年的進城打工中,不少人抓住機遇在城裡賺上了大錢,但也有多數工薪族收入一般。只是,親戚之間聚在一起時,很多人都會在一起攀比,每次聊天時總會談到收入、車房等,那些收入可觀的人自然是不怕沒面子,可普通家庭被問到心裡終究是不太高興。
而年輕人本身就追崇自由,不願意將自己的隱私拿出來對比,時間長了,他們也就不願意走親戚了,就算走親戚,也只是走個過場。
正是攀比風氣,讓農村人對待親情的態度也有所轉變,過去人們都希望親戚家庭會更好,但現在彼此間相互嫉妒。
④娛樂方式更多
在過去,農村生活比較單調,農閒時沒什麼事情可幹,總會走親戚豐富生活。但如今大家的娛樂方式多了起來,如看電視、打牌、玩遊戲等,很多年輕人抱著手機就能玩上一天。
對年輕人來說,親戚間一年也就見上幾次,彼此間除了血緣關係近,其實生活中並不會在一起交流,見面後也不知該說啥,有那時間還不如在家裡休閒娛樂。
02、農村過得越來越像城市
農村的生活越來越像城市了,村民之間沒有多少話說,親戚也不親了。如今不少年輕人感慨,走親戚已失去了原本的親情味道,彼此的關係也更偏向形式,其感情也開始變淡,不管是中秋還是春節,親戚間照常來往,但相處的模式卻變了很多,走親戚成了種“任務”。
對於年輕人而言,這種親情關係沒什麼不好,減少沒必要的社交,也少了很多煩心事,不需要再忍受親戚的閒言碎語,也不用擔心表現不好遭議論。
但老人就不這麼想了,他們的思想比較傳統,對親情很是看重,不願意看到親情關係在小輩間“斷掉”。
其實筆者認為,大家還是要重視親情關係,當你有什麼難處時,也只有親戚會伸手幫忙,反而看似相處好的朋友,連借錢都不願借給你,大家咋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