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圓最早出現在歐洲,並不是中國自古以來使用的傳統貨幣,但如今當我們提到龍洋銀圓,它已深深包含著濃厚的中國文化的烙印。
追蹤溯源,我國龍洋銀圓的鑄造,可以追溯到清代光緒年間。很有意思的一點是,龍洋的鑄造不是從中央開始再推行至地方,而是最先由地方去鑄造的,而走在我國自鑄銀圓前列的省份,首先就是廣東。那麼在當時,新興事物廣東省造龍洋銀圓的出現經歷了怎樣的波折?最早的省龍銀圓是什麼樣的呢?
01 龍洋開鑄前的貨幣情況
光緒年間,在國內廣大地區,外國銀圓流通氾濫,特別是本洋和鷹洋橫行。由於我國傳統的銀兩制度在交易中需要稱重、切割才能計算,到外地經商甚至需要重鑄地方制的銀兩才能進行交易,使用起來過於繁瑣。外國銀圓成色統一,流入我國後商民樂用,但長期以來,外國銀圓的橫行導致我國白銀大量流失。
廣東的對外商業貿易一向活躍,外國銀圓更是隨處可見。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為了應對外國銀圓氾濫帶來的經濟問題,率先在廣東積極尋求自鑄銀圓之法。
02 廣東龍洋的開鑄波折
張之洞把自鑄銀圓的需求提上日程,開始從外國進口鑄幣機器,聘請專長於鑄幣的技師、工匠等人。為了與鷹洋競爭,張之洞提議將銀圓的成色提高,重庫平七錢三分,加重後仍有利可圖,不會虧損。而交易中的折算和鷹洋相同,這樣百姓們就會更青睞成色比鷹洋高,而且使用起來同樣便捷的自鑄銀圓,從而驅逐鷹洋。
但自鑄銀圓畢竟是中國自古以來頭一遭,張之洞的奏請,朝野上下議論紛紛。
戶部大臣認為鑄造銀圓有很多不利方面需要特別注意,比如原料不足的問題、鑄造中工匠偷工減料、民間私自融毀留作他用等弊病,擔心流通起來還是不容易。光緒皇帝也認為首鑄銀圓還需要更為具體的籌備,不能匆忙開始。
但張之洞沒有因此就打消鑄造銀圓的念頭,仍然在不斷籌劃。光緒十五年,未等到上諭新下發時,就已經鑄成第一批廣東龍洋。在上奏時,張之洞說奉旨沒有自鑄銀圓,但英商匯豐洋行有代鑄的請求,並且把成品上承給光緒帝,其中的主幣重庫平七錢三分。之後廣東又鑄成了七錢二分龍洋,經過討論,終於允許試辦。
03 七三反版與七二反版
張之洞最開始試鑄的庫平七錢三分龍洋,英文和光緒元寶的字樣雕刻在正面,龍的圖案、廣東省造和幣值雕刻在背面。隨後他鑄成的七錢二分龍洋,圖案也是如此。由於英文在正面的緣故,這兩種銀圓分別叫七三反版和七二反版。
清廷認為英文包圍著國號的設計欠妥,下令修改樣式,後來流通版的廣東龍洋,就是我們現在的收藏中能夠見到的樣式。英文和龍形在同一面,年號和幣值雕刻在另一面,在光緒年間和宣統年間都有鑄造。
小結
廣東省造龍洋銀圓能率先在清末嶄露頭角,與張之洞的創舉密不可分。但他最初鑄造的七三反版、七二反版,在當時就沒有大量流通,世所罕見,朋友們在銀圓收藏中如果遇到,一定要多加小心。後來流通的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和宣統元寶,是我們現在市面上能夠見到的省龍收藏品種之一,如果你喜歡廣東省造銀圓,把注意力放在它們身上,相信會有不錯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