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電影中,人類遭受外太空致命病毒、細菌的入侵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人類尚不知地球生命的起源究竟在何處,也可能起源於太空,由彗星帶來生命的種子。那麼確實存在一種可能,那就是地球外部空間中的彗星、隕石攜帶著我們人類不知道的生命型別。
所以這件事從生物學原理上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現如今地球南北極的冰蓋大量融化,一些億萬年前被冰凍的病毒被釋放出來,原本科學家們也認為沒什麼大不了,因為它們缺乏和地球生物、人類共同進化的歷程,所以對人類的感染能力較低。可是北極圈附近冰蓋的融化也確實造成海豹中出現一些特殊的流行病,威脅著海豹的生存。
現如今人類(其實主要是中美,俄羅斯都稍微差一些,因為它們經濟發展不好,資金較少)大範圍地探索太空,更多地進行載人飛行,迄今為止已經有1000人次左右的航天員進入太空,有240多名航天員入駐過國際空間站。太空環境和地球大不相同,微重力、高輻射,都會影響人的生理。而人體其實是由人類細胞和微生物組成的複合體,人體內外的細菌數量是人體細胞的十倍以上。
所以載人航天中不可避免地會將很多微生物帶入太空。NASA的研究證明,人類在太空中基因的表達方式甚至基因序列都可能發生變化,原因在於人類的適應性也受表觀遺傳的影響,而表觀遺傳可以隨著環境而變動。NASA對比了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是航天員,弟弟是NASA的地面支援人員,在對比中獲得了這樣的結論。
人體基因在太空中會改變,那麼人體表面的微生物在太空中也會有所改變。生物的進化的本質都是基因的變異,所以在太空中微生物的基因變異確實可能導致人類尚不熟悉的微生物,尤其是微生物的繁殖非常快,在一定的外部作用力驅動下,微生物種群的基因頻率很容易改變。超級細菌就是這樣,在較短的時間內,頻繁、大量地應用抗生素,細菌就可以迅速地獲得多重抗藥屬性變成超級細菌而難以被根治。
載人航天中,航天裝置一般是要經過消毒殺菌的,這是為了避免雜菌影響航天員的身體健康,避免對後續的生物學實驗造成觀測影響。但是人體本身就是一個細菌庫,載人航天不可避免地會將很多微生物帶入太空。所以航天員在遭受宇宙輻射影響的同時,人體微生物也在遭受影響。那麼這些微生物有可能變成感染性、致命性極強的生物嗎?
就如今的載人航天曆史來看,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基本可以不考慮。人類載人航天的歷史接近60年了,在國際空間站建設完成後,陸續有數百人次進駐空間站。可是他們回到地球之後沒有任何一個人引發生物危機。而且航天員回到地球之後,一方面要進行醫學恢復,另一方面還要持續參與太空生物學的研究,航天員體內外的微生物也是取樣的一個重點。至少迄今為止沒有發生標題所述的事情。
另一方面是生物演化的內在機制,生物的進化是受環境影響,由環境在已有的變異中選擇出適應性更強的品種。可是這裡的重點是環境,就像超級細菌那個案例,是由於抗生素過量、頻繁地應用,導致出現了多重的耐藥菌。而它們適應的重點是針對於抗生素,而不是對人體的感染能力增強,只不過由於抗藥性增強之後難以用藥物清除,所以它們對人體的危害很大。
隨航天員進入太空的微生物也是一樣的,它們受到更強的宇宙輻射的作用,演化的大體方向是增強對宇宙輻射抗性這方面,而不是增強了對人體的感染能力。它們總歸還是要適應人體的環境,依靠人體內外的有機物養活自己,同時和人體形成一定的共生關係,人體為細菌提供更安全的環境,提供有機物,微生物協助人體的免疫、消化等功能。它們進化的方向並不是增加對人體的感染性。
所以載人航天和致命病毒的出現基本沒有什麼聯絡,倒是在地面上,細菌等微生物繁衍很快,進化方向就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所以微生物可以從一種中間宿主向外周多種物種傳遞,那是因為本身這些動物之間就有相互的接觸,所以微生物演化可能增加對生物的感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