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千金的古董寶物是稀少的,可謂是“曇花一現千載難逢”,而民間流通的寶物也真假難分,普通人難以分辨,為此就需要專業的人才進行鑑別。
那麼,這些鑑寶專家就真的可靠嗎?一位美女就曾經拿著一副齊白石的名畫,打了這些專家的臉。專家們雖然出了洋相,但是也並不能完全責怪他們,畢竟“人有失足,馬有失蹄”,專家也是人,也應該有犯錯的空間。
齊白石的主要印象
對於齊白石,人們的主要印象便是他的畫。
然而,齊白石一開始並不是以畫畫為生。14歲時,齊白石的主要工作乃是木匠,雖然小時候的他有跟隨著自己的祖父學習畫畫,但是此時的他並沒有真正走上畫畫之路。直到25歲,齊白石才開始拜師學畫。而在42歲時,齊白石才確定了自己的畫畫風格。
但是,42歲的齊白石並沒有因為畫作而成名。對於他來說,畫畫並不是為了名利,隨著時間的不斷沉澱,他的畫作也開始了昇華。終於,在其53歲之時,齊白石的畫作美名於天下。
齊白石的畫作的主題主要是花鳥蟲魚,這與其自小生活於農村有著極大的關係。豐富的農村生活給予齊白石無數的靈感。對於花鳥蟲魚的描摹,齊白石並沒有過於注重華麗複雜,其更在意動物的傳神度。因而,畫作上的花鳥蟲魚彷彿活於紙上,栩栩如生。
此外,齊白石還是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而且還擔任過中國美術學會的主席,可見齊白石在中國美術領域地位的崇高。
誤判名畫
其實,在文物界中,字畫的鑑別乃是一個不小的難題。特別是出於大師筆下的名畫,這些作品往往價值數億,因而一些不良之徒往往會模仿這些大師的畫作,以賺取鉅額利益。他們所製造的贗品往往真假難辨,即使是專家也需要花上不少的時間來進行鑑別。
美女將畫拿給專家時,並沒有透露畫作的真實來歷,只是表示是自己於古玩店中買到的。而這一說法也讓專家對這幅留下了一個“壞印象”。
要知道,齊白石的畫作的價值可不一般。如在2017年,齊白石的《山水十二條屏》就被收藏者以九億元拿下。為此專家就認為,如此價值不菲的名畫,流落民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於是乎,專家第一時間的態度是:此畫很可能就是贗品。
不過,鑑寶專家也並非沒有職業態度,他們還是十分細緻地對美女帶來的畫作進行鑑別。在專家看來,畫作的風格確實與齊白石的作畫風格有相同之處,但是在細節處理以及神韻上,專家認為這幅畫還是差了一點,再加上這幅畫自帶有“街邊貨”的屬性,於是專家便做出了贗品的判斷。
美女聽到專家這些判斷後,就笑道:齊白石是我爺爺。在場的專家與主持人聽後,都怔住了。誰也不曾想到,這一位溫婉的美女會是齊白石的親孫女。
原來,這位美女正是齊白石的親孫女齊慧娟,而她帶來的這幅畫確確實實是出於齊白石的筆下,其名為《楓葉秋蟬圖》。在美女看來,專家的錯誤判斷既可笑也可恨,可笑在專家的無知,可恨在這是對自己爺爺的一種侮辱。於是,她立馬轉身,打算離開。
專家知道了這一層身份後,也是馬上懷疑起了自己的判斷,於是便急忙把美女攔了下來,重新對這幅名畫進行鑑別。這一次,專家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他認為這幅畫正是齊白石的真跡,並且其估價將會是在3億元以上。
如此一來,這幅畫一瞬間就從一文不值變成了價值連城。最後,專家也不忘向齊女士表達歉意,畢竟作為專業人才,這樣的失誤足以斷送專家的一生名譽,同時這也是對齊白石大師的不尊重。
《楓葉秋蟬圖》的由來
齊白石在創作《楓葉秋蟬圖》時的年齡已經是92歲了,這不得不讓人佩服老先生的毅力。畢竟,一般人到達這一年紀,拿起筆已經是一件難事了,更何況是進行畫作呢?
這幅畫創作的主要目的是作為齊白石弟子的新婚禮物,因而在專家看來,這幅畫根本不可能流落於民間。可事實卻狠狠地打了專家的臉,這幅畫不但流落於人間,而且還幾經波折,回到了齊白石孫女齊慧娟的手裡。這般“狗血”的劇情,誰都不敢寫啊!
專家失誤有因
這樣看來,專家的失誤也並不是有意為之,其之所以會出錯,主要是有以下原因:
1、孫女齊慧娟的一時興起與故意隱瞞。其實,作為齊白石的親孫女,齊慧娟早就已經知道了自己手中的畫作乃是齊白石的真跡,根本無需進行鑑定。之所以會拿到鑑定節目中鑑定,主要還是齊慧娟的一時興起。
面對突如其來的傳世名作,專家也是有點準備不足啊。另外,齊慧娟一開始不但隱瞞了自己的身份,而且還模糊了畫作的來歷,因而專家一不小心就掉進了坑裡,下意識認為這幅畫是出於民間的仿製品。
2、專家的固有印象。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專家還是看出了畫作確實是神似於齊白石的畫,但是考慮到齊白石的畫作的稀有,以及畫作的不明來歷,專家就自然認為這一幅名作根本就不可能流落於民間。
3、《楓葉秋蟬圖》的創作目的。《楓葉秋蟬圖》是齊白石給自己弟子的新婚禮物,這樣有收藏價值的畫流落民間的機率極低,理所當然不會認為現場的這幅畫是真作。
最後,專家的出錯也並非不可原諒的,畢竟字畫的鑑別難度是眾所周知的,而且專家對於齊女士所帶來畫作的鑑定也十分的負責。在其得知齊女士真實身份後,也及時改正了自己的錯誤。
並且,齊女士的“操作”也給專家增加了難度。專家不是機器,不可能隨時都能百分百運轉,總會有疏忽之處。
與此同時,也說明一點,民間流落的各種古物的真假也並非是一個專家的話語就能決定的,要想知道古物的真正價值,還需要進行更加全面的分析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