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這行一直有個不成文的鄙視鏈,那就是玩珠寶玉石的瞧不上玩松石琥珀蜜蠟的,玩松石琥珀蜜蠟的瞧不上玩木質珠串的,玩木質珠串的瞧不上玩樹籽類文玩的,但是這裡邊有一個最特殊的,那就是玩核桃的,瞧不上所有人,當然這都是玩笑話,但也一定程度反應出大家對核桃的喜愛以及作為核桃玩家自身的這份優越感,那這些感覺從何而來,接下來咱們來仔細聊聊。
文玩核桃起源於漢隋,流行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因其獨特的外形而具有醫療價值和藝術價值,進而具有收藏價值。明朝天啟年間,宮廷內的琴師首先發現核桃的作用:用來保持手指靈活,以便彈奏出更加優美和複雜的曲子。其次就是太監,太監為什麼玩核桃呢?這就要提及歷史條件了,過去不像現在,在古代入冬之後天氣寒冷,手腳很難保溫,但是太監又要伺候在皇帝左右,如果皇帝身上有什麼地方癢,自己又夠不到,那麼這個時候,如果太監手腳冰涼,那便是驚了聖駕。因此太監用核桃來促進血液迴圈,從而保持手上的溫度。“九千歲”魏忠賢還特地花費心思去揉了一對非常精美的核桃,之後轉送給天啟皇帝朱由校,朱由校一見愛的不行,而朱由校玩的核桃與現在也略有不同,他自身是一位喜歡木工的皇上,因此他喜歡在核桃上進行雕刻,之後再進行把玩。從而引出另一個典例:“玩核桃遺忘國事,朱由校御案操刀”。
我們再將時間線推回至清朝,文玩核桃在這個時代到達鼎盛時期,到現在順口溜依舊為人熟知:貝勒爺有三寶,扳指,核桃,籠中鳥。足見那個時代人們對文玩核桃的熱情。其中名號最響亮的當屬乾隆皇帝,親自賦詩:“掌上懸日月,時光欲倒流。周身氣血湧,何年是白頭”。當時民間也有民諺:文人玩核桃,武人轉鐵球,富人揣葫蘆,閒人去遛狗。核桃不離手,能活八十九,超過乾隆爺,閻王叫不走。直到現在,故宮博物館內依舊收藏著很多對“老核桃”。
清朝過後直到80年代之前,文玩核桃逐漸淡忘出人們的視野。僅剩梨園行和曲藝界的老先生們依舊保留這個愛好。直到1981年5月,國家有關部門恢復了正規的花鳥魚蟲市場,文玩核桃藉此重回視線。隨後在一次又一次的炒作浪潮中,文玩核桃的身價也由最初的幾毛錢,一塊錢,幾塊錢一對逐漸成了幾百,幾千幾萬,甚至更有甚者幾萬幾十萬,一時間風頭無兩。如果您要是問我,買一對10塊錢的,和一對1萬的核桃,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區別不大,文玩核桃買來就是為了揉的,總不可能買回來放在那供著,所以您揉著核桃,表面上是在揉它,實際上揉的是您自己的耐心,您對它付出的心血夠了,十塊錢一對的也能變成寶貝。不要帶著一種“十塊錢買的隨便玩玩無所謂,不想玩就扔了”的心氣,這樣的話只能是空流時光無所收穫。文玩核桃貴的不是它的價格,而是您在它身上投入的時光。感謝您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