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於恆大集團退出中超的訊息受到了各界廣泛關注。作為“金元足球”的開創者,恆大的退出或許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在過去10年裡,恆大贏得了8聯賽冠軍和2個亞冠冠軍,可以說,這支一度將中超聯賽的關注度推向了歷史新高,但回看國足的成績以及年輕球員的成長,似乎並沒有明顯的幫助。
足協調控尤為重要
目前中超所有球隊中,以房地產商為投資方的俱樂部佔據半數。可以說,10多年來,中國足球的泡沫是完全跟隨著房地產的泡沫逐漸“壯大”的。而如今,房地產行業已過黃金期,當資金不再“用之不竭”的時候,足球產業的發展似乎也隨之大受牽連。在此情況下,作為中國足球的管理者和服務者,足協需要率先出手,進行宏觀調控。
2020年,在中超、中甲、中乙等各級聯賽球隊紛紛退出的情況下,足協終於出臺了“限薪令”,對球員引進及工資待遇等方面進行限制。可以說,這一政策的出臺是近年來為數不多的能夠引起外界拍手稱號的舉措。而在一定程度上,一系列政策的實施,雖然導致各級聯賽的“星光”變得暗淡,但不可否認,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局起到了穩定作用。如今,面對新一輪的衝擊,足協需站在俱樂部的角度上,對限薪令進行進一步補充,讓足球成為更多投資方能夠玩兒得起的專案,而不只是僅限於巔峰時期的房地產行業,讓我們的聯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理想狀態。
投資方向亟待糾正
無論是中超還是中甲、中乙,我們的聯賽雖然叫職業聯賽,但更像是商業的附屬品或消耗品。目前,很難找到一傢俱有足夠“造血”能力的俱樂部。實際上,在超高球員身價和薪水的背後,還有高得離譜的贏球獎等。過去幾年裡,在聯賽層面動輒數千萬的贏球獎令人大跌眼鏡。如果把這些資金投入青訓,它不香嗎?
所以,在寄希望於足協出臺更多針對性幫扶政策的同時,還需要各級聯賽的俱樂部透過自身調控去“淨化”如今的聯賽環境。這就要求俱樂部對投資方向和比例作出進一步最佳化。如何根據自己的財力選擇最為合適的球員,如何以更合理的方式和力度去激勵球員,如何更好地幫助梯隊球員成長,如何發展周邊帶動球迷支援,這都是各俱樂部要重新慎重考慮的課題。
球員須做好最壞的準備
同樣,在如今的大環境下,每一名足球運動員都要感受到危機感。如今,中國足球已不再是過去那個坐在板凳席上都能拿到鉅額工資的時代了。俱樂部受到的壓力,都需要球員去承擔,投資人所吃的苦頭,也需要球員去幫助消化。2020年,前青島黃海隊長王棟主動降薪40%幫助俱樂部渡過難關的舉動被傳為佳話,而如今,這樣的舉動或許不能再作為典型去要求,而是應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另外,在“金元足球”的驅動下,很多想掙大錢的青少年義無反顧地投身足球,希望在未來能夠躋身腰纏萬貫的富人行列。但現如今,這些人的夢想恐怕要提前破滅了。有這種想法年輕人、家長的存在也正是導致在此前如此優越的硬體環境下,中國足球整體水平沒有提升的主要原因。隨著足球泡沫的破滅,一條真理更顯清晰,足球的發展更多地還是要歸根於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