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多年前,房子就被炒得熱火朝天。而被稱為福耀玻璃大王的曹德旺是一直不看好樓市。曹德旺曾經在2017年的時候強調:“中國實際有消費能力的人也就2億,其中有9億甚至10億的人是不具備消費能力的。”曹德旺認為,中國人絕大多數部分的錢用在買房子上,實際上生活開銷和真正的需求開銷並沒有很多。在曹老看來,中國的高房價嚴重限制了中國人的消費。與此同時,一位搞實體的朋友也向我透露過,他辛辛苦苦開著一家幾百人的配件廠,一年到頭下來,居然還不如人家投資幾套房產賺錢。在過去房子究竟有多賺錢,想必大家都知道,一套優質房源往往會被炒房客炒至天價。
據有關資料,2000年的時候,我國的房價均價不過2000元/平,而在2020年已經達到9860元/平,截止2021年末,房價均價已經漲至萬元以上,房價均價上漲至5倍。根據上海易居研究院的統計資料顯示,在2020年我國100城和50城的平均房價收入比分別是9.2和13.3,說明目前我國的房價已經漲得非常高了。事實上,目前一線城市的房價基本都在6-7萬/平,購買一套房子沒有個二三十年根本不行。三四線城市一些熱點城市房價超過3萬/平的也比比皆是,買房難已經是社會問題。錢既然都花在了房子裡面,人們的生活消費水平下降也就是必然的結果。
2021年三季度,央行專門針對房地產提出“兩個維護”: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維護住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於開發商惡意競爭降價行為又出臺了“限跌令”。“限跌令”的目的不是不讓房價下跌,而是為了限制開發商為回籠資金導致的惡意降價行為,給購房者造成傷害。比如降低配置、偷工減料、爛尾工程等現象。
很多人不理解了,一方面是國家貨幣政策已經收緊,比如三道紅線、兩道紅線;房企供地限制“雙集中供地”;頻繁調控僅2021年調控次數達到651次。另一方面又要“兩個維護”,還有“限跌令”,不讓房價暴跌。那麼,現如今到底是該保樓市還是保實體呢?
2021年12月6日,央行為此發文表態:為支援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於2021年12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1.2萬億元。為防止被人誤解,12月17日,經濟日報在《此時降準,釋放什麼訊號》文章中,又進一步指出:有人認為第三次集中供地出讓條件放鬆和房地產貸款增加等因素,疊加降準,說明宏觀政策走向寬鬆,這是簡單化的理解。
2月18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的又一篇文章《十二部門:2022年繼續引導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明確指出:加強對銀行支援製造業發展的考核約束,2022年推動大型國有銀行最佳化經濟資本分配,向製造業傾斜,推動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一句話,國家政策已經開始傾斜於實體經濟的發展了。
從國家多次對實體經濟的表態來看,國家已經做出選擇:保護實體經濟發展。只有實體經濟發展好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不得不說,在世界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今天,保護實體經濟發展的確是明智之舉。但保護實體經濟發展並不是說要打壓房地產行業發展,房地產依然是支柱產業。正如一些專家說的那樣,房地產永遠都是支柱產業,現在是以後是將來也是。畢竟住房是老百姓最重要的大事,安居樂業永遠是一條真理。但這並不是說讓房價再漲到天上去,讓房地產來拉動經濟發展。畢竟今非昔比,無論從房產存量方面還是人口增長情況,房價基本都沒有大漲的基礎。目前,國家對房地產的態度:堅持房住不炒,保持房地產健康平穩發展,滿足合理住房要求,最終目的就是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