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安南",應該很多人都不陌生,不管詩詞,還是影劇,都會有安南國的形象。例如"百城兼領安南國,雙筆遙揮王左君"的唐詩名句,還有古龍名作中的楚留香,也被影視渲染為安南國王子。那麼這個神秘的安南國是什麼地方呢?
緣起春秋,分分合合
安南國,也就是如今的越南地區,它與中國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越南地區還處於部落統治階段,其中最大的兩個部落,西甌和駱越常年與楚國有著密切的經濟往來。
秦王掃六合,一統天下之後,始皇帝先後發動了兩次南征嶺南的戰爭,第二次出征完成了對越南和兩廣地區的佔領,並將當地的百越部族納入華夏民族。同時為了促進地區穩定和民族融合,始皇帝進行了大量的移民,同時設立象郡進行郡縣制管理。可以說越南地區,一瞬間從部落聯盟過渡到了先進的郡縣制。
公元前203年,秦朝南征將領趙佗在趙高亂政,天下大亂之際,擁兵自立,藉此南越國建立。後漢高祖二年,趙佗接連發兵廣東、廣西地區,一統整個嶺南地區,自此南越國開始和大漢對峙。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發兵滅掉了南越,並重新在越南設立交趾郡,恢復對越南的行政管轄。在此後的千年歲月中,越南地區雖偶有叛亂,但是一直屬於華夏政權(漢、東吳、晉、南朝、隋唐)的管轄。因為唐代在交趾設立安南都護府,因此後世歷史開始用安南替代交趾的稱謂。
唐朝末年,中原大亂,在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下,越南地區的安南貴族也趁機發動兵變,脫離南漢統治並宣佈獨立。後來北宋仁宗和南宋孝宗都嘗試平定安南,均因耗損巨大且北方軍事威脅而作罷,最後無奈"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元朝建立,忽必烈也曾兩次派軍南征安南,但是均因南方陰溼、瘴氣密佈而作戰失利。
壯哉大明,再造統一
明朝建立,大明沒有放棄收復交趾地區的主權,成祖時期大軍南下,發動了一場曠世遠征。然而,此次遠征歷經數年,最終卻功敗垂成,令十餘萬明軍將士埋骨他鄉,併成為了大明的一曲悲歌。
明朝洪武年間,安南國派遣使臣來到南京,表達了自己的臣服之意,願意作為藩屬國每年奉上朝貢,當時國家初建,百廢待興,且安南國態度良好,因此明太祖朱元璋也就默許了安南國的請求,並將其列為15個不徵之國之一。
永樂年間,成祖率軍北伐,而此時安南國中政權激盪,宰相黎氏篡權,取代陳氏成為了安南的新國王,並且這個黎氏不知道從哪裡找到了個線索,認為自己的祖先是堯舜的後代胡公,並奏請明朝,說自己不僅是皇帝的親家,也是炎黃子孫,如今陳氏無後,自己繼位順應天理,請求成祖賜封國王,朱棣也沒多想,就答應了他。
然而黎氏繼承王位之後,瞬間飄飄然忘乎所以了,趁著永樂大帝北征蒙古之際,安南國頻繁背後搞小動作,不僅燒殺搶掠,而且入侵廣西佔據城池。成祖聽聞後,異常憤怒,派遣使者問責,這個黎氏見到使臣,面上表現得很是臣服,然而使臣一走,立馬恢復原樣,甚至半路劫殺明朝派去嶺南穩定局面的軍隊。
一石激起千重浪,大明朝堂瞬間達成共識,討伐安南,所謂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國怎麼能在太歲爺頭頂動土。1406年,成祖朱棣釋出檄文,告知全國討伐安南,他派遣成國公朱能為南征總兵,開國功臣沐英的後代沐晟為左副將軍,大將張玉之子張輔為右副將軍,統帥三十萬大軍,號稱八十萬南征安南。這場戰役的規模甚至超出了成祖御駕親征北元時的情勢,其目的是一舉蕩平和收復安南。
想法很好,但是第一步就夭折了。在南下途中,主帥朱能突然大病死於軍中,無奈之下,成祖改命張輔為總兵,繼續南進。然而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明軍在嶺南的戰鬥並不順利,安南國炎熱潮溼、林多谷深、瘴氣密佈,很多北方士兵在前線都身體不適,紛紛病倒,導致明軍戰鬥力大大減弱。相反,安南軍卻是孤注一擲,幾乎壓上全國計程車兵到前線參與戰鬥,甚至動用了安南最大戰力——大象。
經歷了幾次失敗後,張輔漸漸熟悉了戰場並穩定了軍心,張輔熟讀兵書,他聲東擊西,在誤導敵軍注意力之後,派人偷襲了安南軍的要塞——多邦城。攻入城後,為了抵禦對方戰象的衝擊,張輔命士兵畫出獅子和老虎蒙在馬匹上,同時配上火器進行衝鋒。果然,大象見到老虎獅子以及熊熊大火,紛紛退後不敢衝陣,而安南軍也因此大敗。此後明軍連戰連勝,殲敵20萬人,徹底平定了黎氏在安南國的統治。
取得勝利之後,朱棣看安南國陳氏皇族已經被黎氏清理殆盡,於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宣佈廢棄安南國號,重新以漢代交趾為名,設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一舉將其併入大明版圖。
失而復得,得而復失
由於從宋朝後百年的時間,安南都自成一國,當地民眾對大明的統治沒有歸屬感,加之軍隊征伐死傷無數,很多安南國家庭都因為戰爭而家破人亡。因此當明軍大部隊離開之後,安南國立馬暗流湧動,不久一個叫陳季擴的人自稱是陳氏王族後代,舉兵造反,一時間響應者甚眾,叛軍勢力迅速擴大,先後擊敗殺死交趾都司呂毅、參政劉顯,並擊退了倉促平叛的官軍。
為了迅速平定安南,成祖重新任用張輔為徵南總兵,出兵平定安南。大軍剛到交趾,聽聞張輔的威名後,陳季擴急忙表示願意投降,此時成祖正準備繼續對北元用兵,為了儘早結束南方戰亂和損耗,他也沒有計較之前陳季擴的造反,反而冊封其為交趾布政使,代天子管理交趾。
張輔大軍走後,陳季擴越想越覺得不舒服,自己國王做得好好的,現在你朱棣一個布政使就想把老子打發了。於是1411年,張輔剛撤走,陳季擴就發動二次叛亂,殺死明朝留守將領,自立為王。
俗話說,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成祖下定決心一定要徹底剷除陳季擴,於是他命張輔第三次出征安南,張輔作為明初名將,對安南的地形和局勢瞭若指掌,他一來到安南,很多陳軍將領便都拜服在他的威名下並選擇歸降,接著在張輔的指揮、士兵的用命下,明軍很快便消滅了叛軍主力,收復了交趾地區大部分城池,迫使陳季擴外逃去寮國。
1414年,迫於外交壓力,寮國將逃亡的陳季擴歸還給大明,次年張輔引軍北還。當時的明政府沒有深入思考交趾叛亂的根本原因,且當地官吏對安南百姓施政嚴厲,苛政頗多,因此張輔走後,交趾又在一個叫黎利的人帶領下,開始反反覆覆的出現叛亂。
塵埃落定,終成定局
1426年,成祖之孫朱瞻基繼位,是為宣宗皇帝,他與自己的祖父不同,主張與民休息,仁政治國。為了減輕多年征伐引起的社會和財政問題,宣宗上位後決定重新制定針對交趾的方略。在楊士奇等閣老重臣的諫言下,他決定與交趾首領黎利和談解決問題。
聽到這個訊息,張輔坐不住了,雖然當時他已經60歲了,仍主動請纓去剿滅安南叛臣,然而宣宗否定了他的方案,他認為朝廷北患尚在,而現在耗費巨大國力去征服安南一個彈丸小果,只會增加百姓徭役和負擔。於是宣宗冊封黎利為安南王,承認安南國獨立。黎利收到大明冊封自己為王的敕令後,也很開心,遂表示安南願意世代臣服大明。
後來嘉靖年間,安南莫家叛亂,為了對抗王族黎家,安南自請歸入大明屬地,然而只是名義上的歸屬,並未成為大明的領土。在清朝嘉慶年間,安南國被改封為越南,一直延續至今。
千百年的恩恩怨怨,多少忠魂埋骨他鄉,然而最終越南還是從華夏版圖中脫離而去。所謂得地易,得人心難,自五代十國後,數百年的分裂已經讓越南百姓失去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儘管他們中很多人的祖先也曾是秦漢的移民。大明南征,即是維護祖國統一的讚歌,也是大明銳士的一曲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