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旅行故事。說起甘肅的哈南村,是不是有人並不熟悉?哈南村距離世界名勝九寨溝風景區僅僅70公里。哈南村在歷史上一直都是重要的邊寨隘口,是兵家必爭之地。
哈南村地處甘肅入川的交通要道上,自唐宋以來就是屯兵戍守的重要隘口,歷史上征戰不斷,是兵家必爭之地。600多年前,哈南村先祖為平叛戰亂調任於此。他們攜帶家眷在哈南村落地生根,從此繁衍生息。哈南村佈局嚴謹,一直有“三街九巷十二樓”之稱。分別代表東西橫向三條街,南北豎向九條巷,以及十二座鼓樓。漸顯斑駁的古磚石,見證了哈南村自唐代以來經歷的滄桑,和它曾經作為軍事要塞的歷史。
如今村中居住著2000多人,有左、郭、王、宛等28個姓氏。為了鼓勵後人秉承“忠勇傳家”的精神,先祖們制定了規矩,凡是為國效忠的功臣及所做的功績,都要用文字記錄在族譜上。讓後世子孫不僅能從中感受到家族榮耀,更能以先輩為榜樣,為國盡忠盡責。到了今天,“盡心為忠”的精神仍然在哈南村人身上彰顯著。
村中的朱大爺年輕時在外地工作,盡心盡責,忠於職守。翻看他老舊的日記,密密麻麻的筆跡填滿了一頁又一頁,事無鉅細地記載著朱大爺的工作內容。堅守崗位,是朱大爺的工作信念。20世紀50年代末,朱大爺在文縣尚德鄉工作。為了讓數百畝旱地變成水澆地,成為良田,他主持修建一條水渠。
經過90多天的奮戰,工程即將竣工,正當工作進入到最關鍵的時候,家中突然傳來老父親離世的訊息。由於工作任務重,朱大爺沒有辦法離開工地回家奔喪。作為家裡的長子,沒能送老人最後一程,成為了朱大爺一輩子的最大遺憾。雖然事情已經過去多年,但老人依然無法忘懷。現如今,每次回到村中,朱大也都會到父親的墳前祭拜。同時他也時刻謹記著母親當年教育他的“盡心為忠,忠於職守”。
現在退休多年的朱大爺沒有閒下來,一件重要的事情佔據著他現在的時間,那就是編著《哈南寨考》。在朱大爺的努力下,村中許多已經遺失的傳統文化、古蹟和老物件,都被挖掘整理出來。他堅信,當這些寶貴資料流傳下去後,哈南村的子孫後代還能透過它們對家鄉的歷史娓娓道來,將家鄉“盡心為忠”的優秀傳統銘記心中。
在這座有這近千年文化傳承的村子裡,“忠”既是做人的基本信條,也是無處不在的道德約束。哈南村村規民約中明確規定,嚴禁破壞村中的文物古蹟,後山樹林不可肆意砍伐,農田更加不可踐踏。哈南子孫自覺遵守約定,盡心竭力維繫著村落的發展。村裡老人介紹說,在古代如果有人私自砍了後山的樹,村裡的人可以發動起來,就可以把砍樹的人投河。當然了,現在只能批評教育加罰款了。
千百年來,哈南村人從祖輩那裡繼承了優秀的道德品質,他們為人忠厚,法治意識很強。古老村莊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鄰里之間待人真誠。每天閒暇時分,村民都愛到城樓下休息,交心談天,共同享受著恬靜的鄉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