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程度上講,羽毛球是一項相當“變態”的運動。“4P”(雙打)的時候很嗨,但“2P”(單打)常令人痛不欲生。“6P”(三對三)也有,但比較少見,中國羽超就用過三對三的賽制,場上6個人,就像趕集一樣,場面常混亂不堪,觀感不好,業餘選手根本玩不了。
在業餘羽毛球賽場,經常能看到一個現象,就是球友爭著搶著打雙打,一場接一場,始終樂此不疲。而要約一場單打,大多人都會搖頭擺手——“打不動”“打不了”“腿疼”“體能跟不上”。
這很能說明問題。
作為一個乒羽網都涉獵的玩家,我對這幾項運動都有濃厚興趣,因此有一些從實踐出的“真知”。和乒乓球和網球相比,羽毛球在發球環節變化最少,威脅最小。全運會男雙決賽,浙江組合在面臨賽點時偷發後場過頂球,逃過一劫,這是職業選手中少有的羽毛球發球直接得分場面——這是從發球得分比例而言的,尤其是在有一定水平、勢均力敵的業餘比賽中,發球直接發死對手的比例更低。而乒乓球和網球則大不一樣,由於有膠皮和握拍方式的差異,乒乓球業餘比賽中靠發球取勝的場面數不勝數,整場比賽讓對手吃十幾個的例子屢見不鮮,而網球也有ACE球直接得分一途。也就是說,在乒乓球和網球比賽中,只要擁有一手發球絕技,完全可以在比賽還未進入相持階段就“KO”對手,這和美國人用無人飛機“定點清除”目標很相似,因為發球在體育比賽中是唯一完全由自己主導的技術環節。而在羽毛球比賽中,由於發球殺傷力有限,因此會直接進入刺刀見紅的肉搏戰,這也意味著羽毛球是一項整場比賽都以體能為強支撐的運動。體能可以說是羽毛球運動的硬體部分,硬體不過關,軟體根本無法主導比賽走向。當然,競技體育沒有不需要體能的,甚至在許多人看來只是坐著不動下的圍棋,也需要充沛的體能才能保證技戰術的執行。但在不同的運動專案中,羽毛球顯然是體能要求極高的運動,其重要性和技戰術的比例至少是五五開。而乒乓球專案,一個使用長膠的選手很可能站著不動就打敗了闆闆爆衝的暴力派選手。網球運動當然對體能要求也很高,但實際上,打網球和打羽毛球相比,輕鬆了不知道多少。這和許多人的觀感並不相同,為什麼?因為網球有一發、二發,一發擦網入界重發,這套複雜的程式會減緩比賽節奏,選手也因此可以喘幾口氣。但羽毛球沒有擦網重發這一說,發球合法就開戰,神經始終緊繃。更為重要的是,網球場地大約是羽毛球場地的四倍,但場地大的打起來卻更省勁兒,這聽起來奇怪,實際上並不難理解。因為打網球時,因為場地大,球飛過來就得好半天,尤其是在業餘比賽中,一發、二發、重發,球再飛過來,接球方喝杯水的時間都夠了。而在羽毛球比賽中,由於場地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選手不得不進行高速運動,急停急轉。打個形象的比喻,在卓越的科幻小說《三體》中,三體人發射的探測器“水滴”在摧毀人類星際艦隊時竟然在高速運動中不減速的“急停急轉”,完全違反人類物理的空氣動力學原理。
頂級羽毛球選手比賽起來就給人這種感覺。因此,羽毛球比賽中選手肢體變形的高速照片也最為“恐怖”,完全是非人類的表情。日前,中國羽協主席張軍造訪陝西省羽協,還專門普及了一下羽毛球常識——羽毛球是加速最快、減速也最快的球類運動。這是什麼意思?打羽毛球的人都知道,高水平單打和雙打,打起來常常有喘不過氣的感覺,球始終在你奮力就能接住的範圍之內,因此你就像個停不下來的陀螺,只能高速運轉。如果沒有經過長期的科學訓練,普通人的骨骼和肌肉根本難以匹配。有資料表明,職業羽毛球單打選手的奔跑距離大約是同等級別網球單打選手跑動距離的四倍,以一場一個小時的比賽為例,羽毛球選手跑動距離甚至超過一萬米,比足球還多。因此場地小隻是個假象,你想想看,國足選手是不是經常在綠茵場上散步,而羽毛球選手哪有過這等好事。還有更驚人的資料為證:2018年大馬名將陳文宏在日本公開賽上殺出一記時速421公里的重炮。這是什麼概念——時速400公里就是秒速111米,國際標準足球場長度約為100米,也就是說,陳文宏殺出的羽毛球1秒就可以跨越一個足球場!這個速度如果飛躍長為13.4米的羽毛球場,僅需0.12秒,而人眨眼一次的用時是0.2秒。而和速度“變態”的羽毛球相比,看起來跟炮彈一樣飛過來的網球一般時速也僅有230公里,羅迪克保持的世界紀錄也不過是時速246公里而已。
資料勝於雄辯,真相已然清晰。
真相清楚之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那麼多業餘選手恐懼單打而喜歡雙打了。你想一想,還有什麼運動參與者竟恐懼單打到這種地步?網球和乒乓球也有雙打,這兩項運動的雙打觀賞性要遜於羽毛球雙打,但業餘選手也能玩起來,不會有較大的拒斥心理。僅此一點,就是羽毛球運動普及發展的一個巨大問題。
羽毛球單打成為令業餘選手望而卻步的“絞肉機”專案,21分賽制也是罪魁之一。本次全運會羽毛球五個單項比賽,從下午兩點半開場,一直打到晚上八點半結束,比賽加頒獎整整6個小時。而這還是4場2:0,僅一場2:1的結果。如果全都打滿三局,估計會打到晚上10點也說不定。先不說比賽是否精彩,僅這個時長就“令人髮指”了。當然,作為羽毛球愛好者,能看這樣高水平的比賽相當幸福,看一年我們也不煩,但這對羽毛球發展卻不是好事。
作為媒體人,我愛看羽毛球,但怕寫羽毛球,因為等待結果的過程實在太漫長了,這會讓後方編輯煩惱不已,甚至拍案罵娘。電視轉播也常常是左右為難,轉播時段就那麼長,一天24個小時,你羽毛球五個單項就打了6個小時,太霸道了吧。在這裡,我順便提及在採訪網球比賽時遇到長盤決勝的煩惱,一場比賽就能打四五個小時,也是無比霸道,這樣的比賽精彩是精彩,但等的我是苦不堪言,常常要準備勝負兩種結果的稿件。對於球員,他們當然更累,但網球盤中有局,一局最快4:0就0K,逢單數局還休息90秒,納達爾還經常上個廁所什麼的,可偷懶的地方還是比羽毛球要多。
所以,我是羽毛球21分3局2勝制的堅定反對者和11分5局3勝制(決勝局搶七)的熱情鼓吹者。
為什麼?一是21分制特別容易引起消極比賽,我就經常在1:0先勝,次局大比分落後的情況下(比如3:17,這種比分還爭什麼爭?)想方設法消極比賽以儲存體能,在決勝局跟對手拼命。而11分制之下,懸念更大,8:0領先也就差個8分而已,並非沒有逆轉可能。二是,如果5局3勝11分,局數多局間休息時間也多,這對運動員也更人性化。三是,羽毛球基本上是一項以絕對實力為指標的運動,單項技術我個人認為比乒乓球要少,因為乒乓球每一種膠皮都有一套打法,一套技術,而羽毛球的打法相對單調,一是諶龍那種打四方球玩防守反擊的,二是安塞龍那種霸道不講理的,不管其中還有什麼桃田賢鬥、李宗偉、蓋德這些打法各異的,細分型別絕對沒有乒乓球選手那麼多——除了發球門道多,還有直板、橫板、生膠、長膠、反膠、正膠,削球、倒板,拿橫板當直板打的,拿直板當橫板打的,全臺反手,全臺推擋的,千奇百怪,數不勝數。羽毛球呢,拍子差別不大,發球差別不大,剩下的就是刺刀見紅,扛著火箭炮,轟吧。
我們再來做個數學題。在21分3局2勝制下,以21
:19計算,兩個21:19要打80分。在5局3勝制下,以11:9為例,三個11:9要打60分。這20分的分差幾乎是21分制的一局了。如果11分制下打成3:2,且每局都是11:9,需要打100分。21分制下打成2:1,需要打120分。況且,一般業餘羽毛球比賽,估計11分打3:2的不多,如果是3:0,每局11:9才打60分,如果每局11:5,才打48分,大多數身體狀況平平的“三高人群”完全可以承受。如果第五局採用搶七,分數將更少。而在21分制下,“三高人群”基本不敢單打,否則是要出人命的。從現實情況下,打羽毛球猝死我聽說過,但打乒乓球網球猝死的還沒聽說過。
此外,聽說林丹退役前反對改11分制,他主要考慮11分偶然性大。而對於羽毛球運動來說,偶然性或曰懸念,是最能撩動觀眾神經的,因為我們都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吃瓜群眾。其實,11分制對老將相對有利(當然慢熱型的選手肯定不喜歡),越是業餘越是如此,分數少一點,健康快樂,出出汗,談談心,打混雙的時候順便談個戀愛,多好。如果打得血壓高了,腦梗了,真划不來。
我打羽毛球打了10多年,最大的體會是一過40歲就不敢逞能了,否則心臟膝蓋都受不了。我現在最喜歡的是跟比自己水平低一點的打,這樣不累,也享受了羽毛球的樂趣。我說這話,不知道常和我打的對手會不會罵我?
在我身邊,已經有太多因為膝傷放棄的羽毛球愛好者。這無疑是個悲劇,為什麼?因為愛上羽毛球后容易上癮,現在卻因為“硬體”壞了被迫分手,肯定苦不堪言。現在我見到那些再也打不成球的球友,他們個個都是一臉苦笑。癮這麼大,戒了容易嗎?不信你問問老煙鬼。戒不了但又打不成,這真是一種痛入心扉的折磨啊!一項如此有魅力的運動卻帶來了如此多的肉體痛苦和精神痛苦,實在是個美麗的錯誤。
拯救羽毛球,必須從打倒21分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