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流量鮮肉”,顏值很好看,但是演技就差很多了。很多觀眾去看電影,總是覺得這些流量明星難以讓自己入戲。
這種情況或許跟現在的明星培養模式有關。為什麼美國好萊塢的演員演技那麼到位?好萊塢演員的成名路徑是學習表演,不斷參加試鏡,靠著演技拿到角色,一步步直到成為明星。這使得演員的收入主要來自片酬,做好了表演這件事,就可以在行業站穩腳跟。
而中國的“流量鮮肉”,收入主要靠代言和帶貨,買家主要是看顏值,大部分是年輕人,演技對於流量明星來說,並沒有太多用處,也就不會去鑽研。
我們作為普通觀眾,對於好演員的表演,有兩種,一類是葛優、黃渤的風格,演什麼角色都帶有自己的印記,觀眾能清楚地感覺到演員的魅力。另一類是梁家輝、劉青雲一樣的演員,演誰就能成為誰,感覺不是同一個演員。
這兩類表演風格,可以說代表了演員對自我和角色關係的不同處理方法。表演不只是演員的技能,而是和演員的人格和性格有關。
其實,“流量擔當”並不是真正的明星,它只是一個運作模式的結果。真正的明星是一種人格力量,這個人只要站到舞臺上,就會形成一種氣場,把觀眾都捲進來。
明星和普通演員的區別在哪呢?並不只是在外表上,也不僅限於演技。
對於小品演員和相聲演員來說,能成為真正的明星,不在於自己掌握了多少絕活,而是在於自己要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打磨自己的智慧,這樣才能讓觀眾所喜歡。
如果這樣去理解表演,學習和實踐的方式就會跟著變。郭德綱有一句名言,說“你要先變成一個傻子去學,當你變得不傻,能從中悟出點什麼來,就是實現成長了。”但是,成名的終點在哪,卻沒有人能夠回答。
好萊塢資深表演教練德林·沃倫在她的書《觀眾緣:憑什麼他能成為巨星演員》裡,提到:明星和普通演員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他們會抓住觀眾的眼睛和心?
沃倫的答案是:觀眾要看的不是演員對人物的看法,而是演員本身。演員在舞臺上、鏡頭前,真正利用的是他自己的真實生活、成長經歷、受教育水平和父母關係。不管你給自己塑造的角色有多深厚的背景資料,你的想象也無法比得過你複雜的過去,不如用你自己去經歷你的人物遭遇。
比如演一個智力不高的人,如果只是演他腦袋一片空白,那就屬於沒有層次的表演。有層次的表演,應該是我們都有覺得自己智商不夠的時候,面對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事,我們可能會覺得難為情,在心裡嘲笑自己,行為上想拼命向旁人掩蓋,這個狀態表現出來,才是有意思的表演。
那表演理論和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就是自我注視下的表演,《觀眾緣》裡提到了三種自我暗示:冒險、投入和愛自己。
先說冒險,導演給演員試戲,基本上在演員說第一句話或者上臺10秒就做出決定了。導演的依據就是演員敢不敢在表演裡冒險,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天賦。不是充滿感情地讀一段臺詞,而是表現出自己的性格和幹勁。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在聚會的場合,沒有人會注意到那個安靜坐在角落裡的人,大家留心的都是那些社交表現更加自信、更主動的人。害羞的人要為社交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既然都來參加聚會了,還不如選擇冒險一次。
第二是投入,很多演員因為擔心演戲用力過猛,結果演得不到位。比如在餐廳裡聽到隔壁人的談話,我們會覺得無趣,但是在路上看到別人在吵架,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去圍觀。
把生活狀態直接帶到表演是錯誤的,戲劇作品的自然是精心打扮過的,表面上平淡的臺詞隱藏著大量的潛在資訊,需要透過表演來實現。
我們日常生活喜歡光顧的店,是老闆和服務員都更有精氣神的。我們對於那種有態度和愛憎分明的人,總會更敬佩。
第三是愛自己,意思是讓自己先有獨特的標籤。比如《沉默的羔羊》裡的漢尼拔,那麼恐怖,卻又那麼迷人,原因就是他出奇的自信和自戀,即便被困牢籠依然享受著自己超凡的智力,觀眾就是喜愛這些愛自己的演員人物。
冒險、投入、愛自己是好萊塢表演教練眼裡成為一個明顯的核心要素,也是可以透過有意思訓練去改善的。
我們有什麼辦法讓事物變得更美好呢?就是創造最細微、最日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