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足球評論員董路近日在社交媒體上談了中國和日本青訓,從抬球門這個小事上看到了中日之間的足球差距。也講了日本小球員如何平整場地,如何在熟練地搬運球門等等。董路也在影片中說了在中國搬運球門的“難度”。
也有正在參與青訓的網友感嘆道,國內確實如此。26個孩子搬運球門,2個負責指揮,2個負責安全工作,即使這樣抬球門進行也是很順利。也有網友反駁,這只是兩國文化的不同,並不代表什麼。我以為抬球門這個事不必“上綱上線”,兩國之間的文化和教育必定是有差異的。但從某種情況來看,日本人的思想可能更為僵化,雖然日本不斷有優秀的球員進入歐洲賽場,但缺乏“爆點”球員一直是日本青訓最大的弊病。
可是從這件事情也能看出,日本的青訓明顯更常態化和制度化。為什麼國內抬球門這麼費勁呢?很大程度原因是,這些孩子不知道該怎麼抬球門,不知道該往哪抬,甚至是今天抬球門的孩子是A、B、C,明天這三個孩子不來訓練了,換成別的孩子。還有訓練的場地可能也不固定,人員不固定教練不固定,未能形成常態化的訓練模式。
小編也瞭解到國內青訓的一些問題,校園足球確實發展得不錯,尤其是在中小學。但在一些有償青訓機構則不同,小編身邊有一位在這種青訓機構任教的朋友,他同時也參與校園足球的教練工作。他自己坦言,“這些花了錢的孩子,非常難伺候”,不想好好訓練,只想著踢比賽,不想踢後衛,只想踢前鋒。有些資訊甚至就是孩子家長灌輸給孩子的。
小編很早以前看過一篇有關日本校園足球的文章,講的是國內某校隊到日本訪問進行友誼賽。比賽開始前如同董路說的情況一樣,清理場地和抬球門都進行非常迅速,且沒有人指揮。在比賽開始前一位母親推著輪椅來到現場,輪椅上坐著上週剛剛因參加比賽受傷的孩子,孩子和母親到球場上來為的是給教練和隊員道歉並給球隊加油鼓勁。你沒看錯,是這個孩子給教練和隊友道歉,道歉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受傷無法上場,沒法幫助到球隊感到非常慚愧。
對於日本足球,我們能做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一定所有的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