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校層面看,當前實施的“雙減”政策和“雙新”改革針對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均指向改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推進素質教育。山西省實驗中學20年從研究性學習到專案式學習實踐探索經歷說明:科學實施專案式學習可以促進教學改革真實發生。
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000年開始,我校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探索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包括課題研究與專案研究。專案研究在高一年級開設,以小組為組織形式,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學習方式,以假期為主要學習時間。20年來,研究性學習已成為我校特色課程,每年科技節,研究性學習展示成果頗豐,已有多位學生獲得“小小科學家”稱號,多項成果獲全國中學生科技創新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得到提升。
專案式學習進入尋常課堂
2015年—2020年,我校先後承擔山西省教科院“跨學科專案學習研究”和“習得性專案學習教學模式實踐探索”兩個課題。在省教科院總課題組指導下,學校立足實踐,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前後開發了70多個案例。這些案例與綜合課程研究性學習的專案有明顯不同。一是有明確的學科教學目標,專案成為實現學科教學目標的驅動和載體。二是專案完成需要已有經驗和新知識的支撐,完成專案的過程就是知識結構化的過程。凝練案例,我們研發了專案式學習走進課堂的兩條途徑:基於情境和問題導向的探究體驗式課堂教學——微專案“生本五環節”教學模式,以專案設計為載體的跨學科綜合性教學——大專案“四步法”教學模式。
“生本五環節”教學模式以微專案形式整合學科內容,原則上以1個學時為單位完成教學過程。“五環節”指“確定專案-提供支架-探究解決-展示評價-完善反思”五個階段,是圍繞一個專案展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用基於真實的問題情境,將包含教學目標的專案匯入並貫穿學習全程,體現專案學習“以終為始”的特徵。在後面兩個環節,師生合作完善專案式學習並作出評價,評價包括學習投入程度、合作與質疑表現、習得知識的程度等專案。
大專案“四步法”教學模式即“提出問題——設計專案及評價標準——實施解決——成果應用”,其本質是科學研究的一般路徑在教學中的運用。該模式適用於學習週期較長、綜合性及應用性強的學科大概念、跨學科課程、德育課程的學習,需要跨學科教研機制與之匹配。
專案式學習改變教學方式
使用統編教材後我們認識到,教材指向核心素養的理念和體例要求教師站在課程論的高度創設真實情境,設計單元教學。在深入學習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我們整合學校專案成果,研發基於專案的深度學習策略,作為教育部頂層設計的校本化方案。
用專案整合教學有三大優勢。其一,一個專案單元就是一個微課程,為素養教學創設完整的做事情境。其二,專案學習透過做事學習重要概念、構建知識體系,具有活動與體驗、聯想與結構、本質與變式、應用與遷移、價值情感等特徵,是典型的深度學習。其三,專案式學習同步設計評價標準,且評價貫穿始終,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反思改進,是真正的自主學習。
基於專案式學習的深度,我們要求教師從日常備課入手,立足學科素養審視教材,由課時備課走向單元整體備課,由關注知識走向關注做事,同時要處理好專案活動與學科活動的關係,以專案活動為驅動、學科活動為核心,突出學科特徵。教學設計可分為“確定主題、確定目標、設計單元專案並同步制定評價標準 、分解專案並劃分出課時設計、展示評價、反思完善”六步。進入實操,一個教學單元由專案啟動、專案支撐、專案評價三個階段構成。啟動階段“以終為始”,明確單元專案及評價標準;評價階段重在展示成果,解決問題;中間則是教師設計微專案,引導學生分解完成專案式學習的任務,可用“1+N”課型模式展開,“1”即微專案生本五環節教學模式, “N”指教師因材施教的若干種課型。
運用基於專案的學習策略就如同搭乘復興號動車旅行,驅動性的專案和引領性的素養目標構成車頭,帶動學習這輛大車奮勇前行。多個課時、微專案好比這輛大車的車廂,相互之間又具有連貫性、遞進性、整體性,構成不可或缺的素養培養鏈,在車頭驅動下,向素養目標飛馳。
目前,我校的專案式學習正從教學走向管理,並助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此時,我們意識到:以真實情境為載體、任務驅動為特徵,關注學生綜合素養髮展的專案學習,已經超越了具體的教學方式、管理方式、課程組織方式,成為一種綜合育人正規化。踐行該正規化的學校就是專案化學校,即以專案式學習的理念和方式改變學校的教學和管理,並構建以專案課程為特色的課程體系的學校,其終極目的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不過,專案式學習要充分發揮撬動素質教育的槓桿作用,還應解決三個問題:探索科學的評價機制、教研機制和管理機制;建立以專案式學習為主、相容其他教學方式的教學格局;讓終身學習成為教師發展的常態。
(作者單位系山西省實驗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2年01月05日第11版
作者:孫秀梅 曹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