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15時,隨著一聲巨響,羅布泊上空升起一片蘑菇雲,蘑菇雲下的所有石頭都熔化成液體。身在六十公里以外的張愛萍驚呆了,四分鐘後他才回過神來,他拿起電話向周總理報告:“成功了!”
周總理也沉默了一會,問:“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張愛萍又是一陣沉默,然後說:“應該是的。”
的確,在此之前,誰也沒見過原子彈爆炸,難道蘑菇雲就是原子彈爆炸嗎?誰也不敢確定。但為了這一天,張愛萍已經埋頭苦幹了30年。
“爭氣彈”
1959年至1961年,連續三年自然災害,全國人的吃飯成問題。對國防事業而言,更嚴重的是1960年,蘇聯突然撤走專家,撕毀協議,中國核工業遭受重創。
天災加上人禍,原子彈還要不要繼續搞下去,在當時出現了分歧。劉少奇指示:先不忙下結論,調查一下,把原子能工業的基本情況搞清楚了再確定。
這個任務交給了時任總參副總長、國防科委副主任的張愛萍,張愛萍接到這個任務也是一頭霧水,他說:“我知道山藥蛋,不懂原子彈。”
實際上當時大家都不懂,陳老總說:“不懂你不會學?誰是一生下來就會的?”
元帥都這麼說了,張愛萍自然不敢馬虎。他立即找到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朱光亞,向他請教。在瞭解原子彈基本常識後,他立即行動,展開調查,一個月後一份內容紮實的報告送到了鄧小平的桌上。鄧小平批示後上報了毛主席。
報告中列舉了研製原子彈所有的人力物力,比如需要多少鋼鐵,多少二氧化鈾,多少裝置,需要哪些專家,哪些部門配合等等,並預計了原子彈的試爆時間是1964年。
報告非常翔實,但當時困難確實不少,直到1962年10月19日,劉少奇指示:
導彈和原子彈都需要中央有一個專門機構來抓,做組織工作、協調工作,下命令的工作。這兩彈要搞個小的機構,不這樣抓,這裡一拖,那裡一拖,時間過去了。
劉少奇的話無疑是切中要害了,而真正落實劉少奇指示的是羅瑞卿。就在劉少奇指示十天後,羅瑞卿向毛主席及中央提交了一份報告,提出了“在中央直接領導下成立一個專門委員會”。
很快毛主席批示:“同意。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事。”
就這樣“專委會”成立了,周恩來任專委主任,張愛萍任中國第一次核試驗總指揮。
這意味著中國離原子彈試爆又近了一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蘇聯的毀約反倒加速了這一程序。
留給中國的時間不多了
美蘇等超級大國之間的禁核協議正在加緊擬訂中,中國必須搶先一步。
1955年,地質隊發現第一批鈾礦,1960年開採出第一批鈾礦石。而後兩年即生產出第一批合格的重鈾酸胺和二氧化鈾產品。不久,高濃縮鈾產品生產出來。
這就為原子彈試爆奠定了基礎,對第一顆原子彈有一個雅號“邱小姐”,很顯然這是一個秘密代號。
對於保密工作,周總理要求很嚴的。據張愛萍回憶,周總理談工作,如果交代要保密,臨走時,就一定要你把口袋都翻出來,看有沒有做記錄,有就當面撕掉。
但為什麼要稱“邱小姐”呢?因為第一顆原子彈放在塔架上,形狀像球,諧音就是“邱”。第二顆要空投,才能成爆炸狀,試爆前有一個程式就是插雷管,代號就是梳辮子。
1963年5月開始,縮小尺寸的分解爆炸獲得成功。年底,聚合爆轟獲得成功。這標誌著技術難關已經攻克。
1964年6月6日,原子彈一比一模型爆轟圓滿成功。
與此同步進行的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基地的機場、道路、通訊也已經建設完畢。
一切準備工作已經結束,就等一聲令下。
見證奇蹟的時刻
羅布泊就是這樣的死亡之海,很快在這裡就要見證奇蹟,一聲巨響之後,這裡的一切都化為灰燼。
就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作為這次試驗總指揮的張愛萍心裡特別緊張,比打仗還緊張。退休後的張愛萍說:“偶爾想起來還會緊張。所以,我想都不去想它。”
但什麼時候爆,張愛萍說了不算,必須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足以證明中國人志氣的時機。
9月21日,周總理致信毛主席:“……急需待主席回後,當面報告,以便中央早做決定。”
第二天,中央開會,做出了“早炸”的指示。
9月23日,周總理召開緊急會議,參加會議的僅有十一人:周恩來、賀龍、陳毅、張愛萍等。周總理指示:不應該知道的人就不要讓他知道,要實施封鎖。
的確參加試爆的有上萬人,如果提前透露試爆時間,訊息很容易就洩露了。
周總理對張愛萍交代說:準備好了,打個電話給我們,不要說具體時間,就說20日之前,我們就知道了。要用有線電報,要加密……。
最後,周總理問:“萬一不響,今年能再做一個嗎?”
張愛萍答:“要隔兩三個月。”
周總理說:“只好待明年了。不響外面也不會知道,也要準備不響……”
但歷史見證了這一奇蹟。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試爆成功。
毛主席接到試爆成功的訊息,指出:要查清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國外不相信怎麼辦?
但現場所有的人看見那團火球,眼見為實,相信這就是真的。
兩個小時後,張愛萍簽發了一份經眾多專家檢測認定: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的威力,估計在兩萬噸梯恩梯當量以上。
從此,中國站立起來了。
1970年,美蘇《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正式生效,中國趕到了這個時間之前,成為了擁有核力量的國家。
對此,張愛萍的理解是:“原子彈不是武器,可能永遠都不會用到它的。它只是一種精神,中華民族誌強不息的精神!”
“如果倒了這種精神,就只好去乞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