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大帝以其政治和軍事著稱。在其執政時期,他任命衛表、霍去病等將領,積極進攻匈奴侵漢,屢戰屢勝,不願再進,一反前代對匈奴的消極防守態度。
漢立後,儘管大致承襲了秦王朝的版圖,但在高宗時代,其實際版圖卻比上一世要少得多,特別是對南邊的國家,更是束手無策。
到了漢武帝時代,漢廷終於有了重新審視中國南方邊境的力量和力量。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北邊,卻不知道嶺南五越也有一場血戰。
一、嶺南叛亂
閩越國國王英於公元135年向南越宣戰。南越王趙胡寫信給漢朝,要求政府增兵。自漢文帝時,南越國與漢王朝的聯絡已經恢復正常,並歸附於漢,聽從漢王朝的旨意。
對此,漢武帝作出了正面的反應,立即派遣王恢、韓安國率領大軍,向越南進犯。到了這時,經過三四個皇帝,幾十年的發展,國家的實力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在漢武帝的時候,軍隊變得更加的強悍,軍隊也變得更加的強悍。閩越知道自己不是漢人的敵手,於是就採用了防禦戰術。說來也奇怪,在漢軍跨過山嶺之前,閩越王英的人頭就已經落入了王恢的手裡。
閩越,在未開戰之前,就已經有了叛亂。英之兄餘山暗算殷殷,斬首為漢。
一場慘烈的戰鬥就此結束。漢軍眼見戰爭已經結束,遂停戰,任命未參加此次戰役的敖君醜為越王,為閩越祖先舉行祭奠儀式。
二、投機者餘良
原本,嬴政歸降漢軍,就是餘山的陰謀。他相信自己的貢獻一定會受到漢朝的嘉獎。他怎麼也沒有料到,大漢會冊封他為越王。他徒勞無功,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漢廷的這種行為,讓餘善心生不滿。餘善拉攏百姓,仗著自己的權勢,私下稱帝,但繇王醜無能為力。這件事傳入漢武帝的耳朵裡,他非但沒有派兵去攻打,還直接冊封他為東越國的王爺。
漢武帝的論據是,餘山殺死了越王英,使得漢軍得以倖免於難。因此,他的國王身份,也是理所當然的。其實,當年和越南開戰的人,就是餘善。
在漢兵南下,大戰一觸即發之際,餘善與閩越的宰相及部屬勾結,策劃了一場暗殺郢的暴動。他煽動說:“漢人多,將會多,打起仗來,閩、越必無勝。”
就算我們勝了,大漢也會有無窮無盡的軍隊前來,把我們的國給滅了。既然如此,還不如將王爺向漢皇帝斬了,以示歉意。漢王感到我們的誠意而停戰,便能保住自己的江山
倘若漢人不肯領情,咱們便可大幹一場。就算打不過,也能跑到海里去。眾人都認為他說得有點意思,就把郢人的頭顱送給了王輝。
從餘山後來的反應來看,他的確是一名合格的投機分子。他希望靠投機取巧來實現自己的目標,但沒想到,他竟然把自己的祖國推向了滅亡。
三、餘善的計劃
在閩越,餘善想要繼承王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餘善想的是,怎麼才能在名正言順的情況下,乾淨利落地解決了自己。因此,餘善一出手,就是藏不軌之意,閩越之戰。
他想藉此達成三個目標:一是借漢人之手除去王郢,二是立下汗馬功勞,三是得到漢朝承認,做閩越之君。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在剷除了王郢後,自己並沒有順利登上皇位,而漢人則以是否有參戰之心,來確定新君。
然而新任國王的褚君醜太過憨厚,沒有能力約束這個野心勃勃的人,所以他的獨裁統治計劃得以實現。嶺南距離中原太過偏僻,所以漢武帝在得知此事後,並沒有大舉進攻,反而默認了這一點。餘山的計劃,就這麼定了下來
四、投機不成功而喪命
餘山是個投機者,他經常會獲得巨大的勝利,這讓他養成了一種“路徑依賴”,總是在最危險的時刻,抓住機會大賺一筆。西元112年,南越國再次建造
南越相呂嘉殺死南越王,自立為帝,與朝堂作對。漢武帝曾派遣五路馬南下嶺南,對番禺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包圍。東越王餘善覺得自己的運氣終於來了。
他向朝堂遞交了一封信,要求率領軍隊與楊僕率領的軍隊一同進攻越南。這自然讓漢廷大為高興,可是餘善部八千人馬抵達揭陽,以大海波濤洶湧而遲遲未發。
他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與漢人並肩作戰,名正言順地把自己的軍隊送到了最前面。之後,他還秘密聯絡南越,保持著中立的姿態,為的就是“旁觀者”,從中撈錢
漢軍成功地向南越發起了攻勢,次年便攻克了番禺,俘虜了呂嘉。這時,餘善兵還在揭陽一帶。漢將軍陽甫也看出了餘善的反常,向朝廷提出了進攻東越的要求。漢武帝沒有同意,而是命令駐紮在邊陲。
餘善的計劃就此泡湯,他對南越之戰一無所獲。非但如此,楊僕還發現了他的不正當意圖,一氣呵成,於公元前11一年秋天發動了叛亂。
他率兵深入沙林和梅嶺,斬了三個都督。餘善奸詐之輩,終是挺身而出,向漢人發動了猛攻。他宣佈自己是皇帝,並與漢人斷絕關係。
明目張膽地稱王已經超過了漢武帝的容忍範圍,他派遣五支軍隊來對付越國。這五支軍隊,一支是韓說,一支是樓船的楊僕,一支是中尉王溫舒,一支是兩位來自南方的投降者。漢人的進攻十分兇猛,引起了東越國的分裂。東越的建城侯敖和他的繼承人居良,將餘山擊斃,歸順了
餘善靠陰謀詭計奪得東越王位,卻因為投機取巧而喪命,這也是一個聰明人的例子。一次成功,兩次成功,並不意味著就能成功。而且那個時候,帝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區區一個東越,簡直就是小菜一碟。餘善自是自大,妄圖登上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