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子騰,1799年,拿破崙的遠征軍在埃及的羅塞塔地區發現了一塊已經殘缺的黑色石碑,經過研究,這竟然是古埃及的羅塞塔石碑,在成功破譯埃及文字後,居然有眾多學者說夏朝是埃及人建立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發現埃及文字
1798年的時候,拿破崙的法國遠征軍攻佔了埃及,在第二年的時候,一位叫做布夏賀的法國軍官奉命在埃及修建一個軍事要塞,可沒想到有一天挖地基的時候,竟然挖到了一塊黑色的玄武岩石碑,這可驚呆了在場的所有人,要知道,當時的整個歐洲地區都非常熱衷於古埃及文明,為了更好地瞭解到古埃及文明,拿破崙的遠征軍還帶去了好多考古學家駐紮在埃及,甚至還特意為這些考古學家建立了一個古埃及文明的研究所,而此次發現的這個石碑,就被送到了這個研究所,又因為這塊石碑是在羅塞塔被發現的,所以考古學家們便給它起名叫羅塞塔石碑。
經過研究發現,羅塞塔石碑上總共有三段文字,前兩段分別是埃及的象形體和通俗體象形體,最後一段是希臘體,而且這三段文字所表達的內容都是相同的,可即便如此,由於埃及象形文體早已失傳,就算是有希臘體作為參考,考古學家們對於上面的文字也是無能為力。據悉,羅塞塔石碑在出土時是黑色的,後來經過仔細地清洗,才還原了它最初的樣子,羅塞塔石碑高約114.4釐米,寬72.3釐米,厚27.9釐米,但這份資料並不是很準確,這主要是因為石碑並不完整,它的上半部分已經完全缺失,丟失的部分已經無法再找回。
後來,拿破崙的遠征軍被英國打敗了,在撤離埃及的時候,研究所的考古學家們都想把羅塞塔石碑帶回法國繼續進行研究,但得到了英國的阻攔,在英國眼裡,這些東西都是英國的戰利品,所以法國不能帶走,就這樣,法國的考古學家們也只好把羅塞塔石碑留給了英國,在1802年的時候,英國把羅塞塔石碑運回了英國,並且以國王喬治三世的名義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自那以後,羅塞塔石碑就被放在了大英博物館內,其地位非常的高,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雖然戰爭結束後,曾有埃及的學者公開向英國討要羅塞塔石碑,但很顯然,英國並沒有這個打算,而它之所以地位這麼高,倒不是因為它的材質多麼的好,主要是因為上面所刻的埃及文字。
據資料顯示,埃及是在公元前32年被希臘所佔領的,隨後,希臘便在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但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統治埃及,得到埃及人民的擁護,托勒密王朝的統治者就沒有再去建立新的文明,反而繼續沿用了古埃及文明,最高統治者也繼續稱作法老。到了公元前196年的時候,托勒密王朝已經傳到了第五代,十三歲的托勒密五世也準備要加冕成為新一代法老了,這塊羅塞塔石碑,就是為了紀念托勒密五世加冕法老而刻的,按照古埃及的傳統,法老加冕的詔書都是由法老本人親自編寫的,而且用的文字也都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但到了托勒密五世的時候,希臘統治者已經佔領了埃及好多年了。
因此在埃及國內,希臘人民已經佔很大一部分了,再加上托勒密王朝裡大多也都是希臘人,所以他們並不會寫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這可如何是好,後來,絞盡腦汁後,才好不容易在托勒密王朝找到了幾位還會書寫古埃及文字的官員,在商討過後,最後便決定由這些官員來代替法老去寫詔書,法老不親自書寫就已經很違背傳統了,要是再看不懂,就很難說得過去了,所以在書寫完埃及文字後,又在下面刻了一遍希臘文,而這也給了無數考古學家們信心,在他們心裡,有希臘文做對比的羅塞塔石碑,簡直就是破譯埃及文字的下手點,因為,一旦成功將羅塞塔石碑上的希臘文破譯了,之後再去研究古埃及的文字,就會簡單很多了。
破譯埃及文字
據瞭解,19世紀初的歐洲正處於殖民擴張時期,因此,考古學家們深受殖民擴張的影響,對一些新奇的事物非常感興趣,在發現羅塞塔石碑後,這些研究者們紛紛認為,如果誰能搶先破解了古埃及文字,那麼一定會功成名就的,基於此猜測,各路研究者都開始拼了命地抱著羅塞塔石碑的三段內容進行研究,然而,早已習慣了字母文字的歐洲人,在遇到古埃及文字的時候,是一頭霧水,按照他們的思維來看,這些花裡胡哨的埃及文字一定是象形文字,比如那些一眼就能認出來的鳥,大機率就是和鳥類有關,再比如一些人物造型,就代表一個人的身份,這些影象的意思都非常直觀,可按照這種想法進行了一番研究後發現,這條路完全是錯誤的。
他們根本無法理解,這些奇怪的符號湊在一起是什麼意思,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了,神秘的古埃及文字一直無法被解讀,這塊著名的羅塞塔石碑也就這麼靜靜地躺在大英博物館,接待著一批又一批的研究者,又過了幾年後,破譯工作總算是有了點進展,據說,就在無數研究者們都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位神童出現了,他就是商博良,商博良出生於1790年,從小就在哥哥的幫助下學習了拉丁語、古希臘語、希伯來語、阿拉伯語等,後來為了破解古埃及語,他還學了中文,在十九歲的時候就成了拿破崙一所大學中的助理教授,在發現自己的語言天賦後,商博良決定研究古埃及文字。
1821年,商博良開始深入地研究各國語言的語法和文字,最終破譯了羅塞塔石碑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還建立起了一套正確的翻譯體系,被譽為埃及學之父。商博良發現,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後,已經不僅僅是表意了,還具有表音的作用,這與我們漢字中的形聲字一樣,使用語法也與漢語非常相似,隨著研究的深入,西方逐漸出現了一種華夏文明起源於埃及的問題,令人感到震驚的是,我國一位學者竟然也有相同的看法,他為何有這樣的看法呢?
華夏文明
這位學者是來自中科大的孫教授,他認為我國的夏朝是由古埃及人在埃及地區建立的,之後在戰爭中,一部分埃及人跑到了中國,建立了商朝,孫教授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他在對青銅器進行檢測時,發現這些青銅器與埃及青銅器極為相似,因此孫教授認為,這些青銅器是來自於埃及的,其次,孫教授發現,商朝和古埃及在航海、冶金、製作戰車等方面都有著驚人的吻合,所以他才認為是古埃及人建立了商場,但我國學者已經對這種說法進行了詳實而有力的反駁。透過現代基因測序手段,埃及和我國的夏朝、商朝是不存在基因之間的交流的,簡單來說,就是從基因方面是說不通商朝人是由埃及遷徙而來的。
其次,古埃及的建築是以石頭結構為主的,而我國古代的建築是以木材為主,如果按照孫教授所說的,商朝是埃及建立的,那建築文化怎麼可能完全不一樣呢?至於青銅器的相似之處,那也只能說明兩國在之前存在過交流,才會有這種相似的地方,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國的華夏文明起源是非常明確的,是一脈相承的,一代一代的歷史變遷都是有依據的,由此來看,中華文明西方起源說只是一種猜測,我們也不必因此產生文化的不自信。
其實,不管古文明是來源於哪裡的,也都只是一種文化的碰撞罷了,這種碰撞是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去研究人類文明的,因此我們應該理性的去看待,而不是因此產生文化不自信,中華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從遠古時代到封建時代,再到如今的超級大國,中華民族創造了無數的輝煌與成就,我們應該為自己是個中國人所感到自豪。
好了,對於古埃及的文明你們還有什麼疑問呢?你們覺得商朝究竟是不是埃及人建立的呢?歡迎給子騰留言一起討論,喜歡本期文章的朋友別忘記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