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生理現象,如天氣熱或者大量運動時的人體自然而然會出汗。不過,今天我們聊的出汗是別人微熱他出汗,別人小汗他大汗,別人大汗他像水洗的一樣,且並不覺得疲勞倦怠,像這種異於常人的出汗狀態,一般被認為是身體發“虛”的表現。但其實,這一般並不是“虛”,而是“熱”和“溼”。
“虛汗”和“盜汗”
未必“真虛”
在中醫學看來,出汗的生理過程被解釋為“陽加於陰”,就是陽氣蒸迫津液外洩的過程。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兩點:一是出汗的過程需要陽氣的鼓舞、蒸騰;二是汗液也是人體津液的一種,是蘊藏在體內的津液或水液,被陽氣鼓舞蒸騰從汗孔排出的。
如果說出汗異常是一種病的話,大家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定是“虛汗”和“盜汗”。實際上,中醫經常說的是“自汗”與“盜汗”。
所謂“自汗”,“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指沒有什麼物理性的、環境的原因,就是單純的出汗多。“盜汗”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洩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即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即將入睡之時,汗液像盜賊一樣偷偷地洩出來。
這兩種出汗在古代都是屬於“虛汗”的範疇,所謂“自汗陽虛,盜汗陰虛”。但在確認是否“虛”時一定要注意,患者是否存在疲勞倦怠、精神不振等“真虛”的症狀。
這種“愛出汗”
或是“溼”“熱”作怪
但現在最常見的“愛出汗”是別人微熱他出汗,別人小汗他大汗,別人大汗他像水洗的一樣,而且並不覺得疲勞倦怠。注意,這一般並不是“虛”,而是“熱”和“溼”。
其實說“溼”並不確切,他只是體內的“水”或者說“體液比較充沛”,容易被陽氣鼓動外洩,形成汗。“內熱”實際上是指陽氣鼓動的力量突出,可以輕易地把陽氣調動起來,發揮作用。體內“水”多一般是以形體偏胖、舌頭胖大、有齒痕等表現為代表的,這種人體形一般都是偏胖,易腫的。
至於夜間汗出多,只要不是疲勞倦怠,也多以“內熱”為主。這時的內熱大部分是內臟肺胃的熱偏盛為主,這種病人一般都具有“胃口好”的特點,可有可無的便秘或消化不良。
小朋友愛出汗
是正常現象
小孩子都是愛出汗的,特別是學齡前的兒童,那是因為他們正處在生長髮育最為旺盛的階段,體內陽氣盛(只有陽氣夠旺盛才能保證身體快速增長的體能消耗),汗出多是正常的。但一定要注意不要“上火”,也就是起居不慎或飲食過多造成便秘或排便不暢,以及口鼻熱赤、鼻塞等症狀。
小孩子是否健康可以依據三件事來判斷:飲食正常,能吃能喝;能跑能鬧,排洩順暢;汗出順利,跑鬧後汗出順暢。
不同部位出汗
提示不同症狀
除了“虛汗”“自汗”“盜汗”,我們身體的不同部位出汗,大多是有典型意義的症狀。
如頭汗多,或者說是“但頭汗出”,只有頭上出汗,這一般是屬於“三陽經”熱盛或陽明經的熱盛。如果是“半身汗出”,這一般提示“營衛不和”,氣機調整不暢。
再有就是“手足心汗”明顯,這一般是提示典型的“陽明經熱盛”或者說是胃腸熱盛,需要清臟腑,特別是清胃腸熱。如果出現“全身戰慄而後汗出”,這一般提示正邪交爭,陽氣祛邪外出的過程,這時一般要喝點兒薑湯或感冒沖劑助身體抵禦外邪。
“不愛出汗”就一定健康嗎?
之前我們一直在說出汗的事兒,現在還有一大批人在就診時會提到的一個症狀是“不愛出汗”。只是“不愛出汗”有可能是陽氣運轉滯澀,氣機通達不利。如果不僅僅是“不愛出汗”,還伴有口舌生瘡或者是心悸不寧,這種情況大多是鬱熱所致,除了口服中藥外宣內利,還有就是囑咐患者適當加強運動,順利推進陽氣在體內的運轉,從而發揮作用。
文/孫波 (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