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蘇聯的締造者和奠基人;
他是二戰三巨頭之一;
他是政治巨人;
他堅守信仰;
他殘酷暴烈;
他備受爭議;
他褒貶不一;
他信仰專一,至死不渝;
他宛如鋼鐵,冷酷無情;
他性格堅韌,百折不撓;
他審時度勢,終登頂峰;
他快速完成了蘇聯的工業化;
他扭轉了二戰戰局,改變了世界;
他是蘇聯執政時間最長的最高領導者;
他領導下的蘇聯,從積貧積弱,到讓整個世界為之顫抖;
他對蘇聯影響巨大;
他對全世界影響深遠;
年輕時,他立下宏願:“除了馬克思主義,我已經一無所有,我要把我的一生都獻給他。”
年老時,他說:“我知道,我死後會有人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墳墓上,但歷史的風會毫不留情地把這些垃圾全都颳走。”
他就是冷酷無情的鋼鐵強人——斯大林。
一、斯大林
1878年12月18日,斯大林出生于格魯吉亞。
他的父親是名鞋匠。
他的母親是農奴的女兒。
他的父親希望他能夠繼承家學,成為一名鞋匠;
他的母親則希望他能夠成為一名虔誠的東正教神父。
二、離經叛道
在母親的強烈要求下,年幼的斯大林進入神學院學習。
因此,斯大林也就成為了家族內的第一個讀書人。
與世隔絕的神學院原本是禁錮思想的,但是斯大林的思想不但沒有被禁錮,反而對於被神學院禁讀的革命書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閱讀了雨果、左拉、席勒、莫泊桑、巴爾扎克、果戈裡、謝德林和契訶夫的著作。
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小說《怎麼辦?》中的主人公:具有鋼鐵般意志卻冷酷無情的拉赫梅托夫,成為他一輩子的革命偶像。
具有鋼鐵般的意志,卻冷酷無情,這也成為斯大林一生的性格特點。
年輕時的斯大林極其喜歡閱讀,他常常看書看得入了迷,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整個人看著昏昏沉沉的,像是快要生病一樣。
在閱讀的過程中,斯大林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出身底層的他對馬克思的理論深感贊同,為了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斯大林開始自學德語和英語。
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口才過人的特長,讓斯大林在神學院獲得了一大批支持者。
雖然斯大林天資過人,成績優異,但是離經叛道的思想,偏執激烈的舉動,卻讓他與神學院格格不入,終於,斯大林被神學院開除,獨自走上了革命道路。
三、真正的革命者
1898年8月,斯大林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這是蘇聯共產黨的前身。
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裂,25歲的斯大林加入了列寧領導的布林什維克。
之後,斯大林參與創刊了布林什維克黨報——《真理報》,親自長期供稿,這讓斯大林在布林什維克黨內擁有大量的支持者。
除了在《真理報》上發表文章,斯大林還親自上街發放傳單,組織罷工。為了給革命募集資金,他還組織了多起大案。
在第比利斯銀行案中,銀行損失大約在25萬至34.1萬盧布之間,約等於今天的1億人民幣。
斯大林得到這筆錢後,全部用之於革命。
不同於布林什維克黨內的諸多知識分子,年輕氣盛的斯大林十分崇尚暴力。
他說:“如果我們死在床上,那就是對我們自己最大的侮辱。”
他是如此的喜歡暴力,只要有利於革命,他就敢採取一切手段。
他神秘、冷靜、強硬,卻又激情似火。
行動果決,辦事效率極高,簡單粗暴且有效,這是當時所有人對斯大林的評價。
斯大林是一位實用主義者,能幹髒活,生財有道,布林什維克黨內其他人做不成的事情,唯有他能夠做成。
他為列寧,為布林什維克解決了許許多多的難題,籌集了許許多多的資金,成為了布林什維克的重要支柱,也成為列寧的主要助手之一。
一時間,斯大林風頭無兩。
能者多勞的斯大林在布林什維克黨內同時擔任諸多重要職務,從政治到軍事,從工業到農業,從組織到宣傳,從民族到宗教,多元跨界為他後來治理蘇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而與此同時,他也成為沙皇俄國通緝的要犯,7次被捕,6次流放,先被流放到偏遠寒冷的西伯利亞,後又被流放到荒無人煙的北極。
他信仰忠貞,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
他說:“除了馬克思主義,我已經一無所有,我要把我的一生都獻給他。”
四、上位之路
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發,沙皇俄國滅亡,還在北極圈附近流放的斯大林開始返回莫斯科。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發,以列寧為領導的布林什維克取得了勝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斯大林擔任書記處書記,負責審查和推薦全國黨代表大會代表和中高層領導幹部,擁有人事任免權,無數中高層幹部、布林什維克黨員聚攏在斯大林周圍,唯斯大林之命是從,於是斯大林從列寧的主要助手,黨的“總秘書”逐漸成為列寧的副手,布林什維克的第二把手。
1924年1月24日,列寧病逝。
病逝之前,列寧留下遺囑,滿含擔心地說道:“斯大林同志當了領導者,掌握了無限權力,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
斯大林太粗暴了,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黨內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領導者的職位上就成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志們仔細想一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職位上調開。”
顯然,性格暴烈的斯大林並沒有得到列寧的認可,斯大林的登頂之路似乎將要終結。
不過,斯大林並不願屈服於列寧的安排,也並不願屈服於命運,他先聯合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一起驅逐了列寧相中的繼任者——托洛茨基,之後,斯大林對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下了手,將他們驅逐出了權力中樞。
最終,最早拿到淘汰券的斯大林走到了最後,登上了權力頂峰。
五、快速工業化
斯大林接手的是一個積貧積弱的蘇聯。
斯大林說:“我們的國家比先進國家落後了50至100年,我們應當在10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敵人打倒。”
言外之意是:蘇聯要麼在10年內完成快速工業化,跑完先進國家上百年走完的路程,成為一個強國;要麼繼續沉淪,政權更迭,任人宰割。
這是把落後就要捱打,刻進了自己的骨髓裡。
這也是蘇聯由積貧積弱,走向世界強國的開始。
蘇聯開始了快速工業化。
在1930年至1940年之間,蘇聯的工業總產值飛速上升,到1937年時,已經超過了英國、法國、德國三個國家,僅次於美國,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蘇聯工業總產值的飛速提升,在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蘇聯的快速工業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打敗德國,取得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如果斯大林沒有施行快速工業化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是絕對不可能抵擋住德軍進攻的,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結果都有可能改寫。
在風雲變幻、前途莫測的十字路口,斯大林選擇了唯一正確的一條路。
六、錯估形勢
1934年12月1日,斯大林的最親密的朋友、最堅定的擁護者——基洛夫,被暗殺。
位於權力之巔,敏感多疑的斯大林,開始懷疑所有人。
他感覺自己陷入了反對派的巨大陰謀之中。
他決定殺光所有看上去有威脅的人。
斯大林錯估了形勢,錯誤地認為反對派在全國各地、各階層、各部門都大量存在,而且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反對派還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兇狠。
於是,誅殺反對派的運動迅速擴大,最終徹底失控,成為了一場席捲全國的誅殺行動。
僅在1937、1938兩年間,蘇聯全國就處決了68萬人。
上百萬的人蒙冤受害,嚴重破壞了蘇聯的法治制度、政治生態、軍隊結構,給蘇聯社會留下了難以彌合的創傷,是斯大林一生無法抹去的黑點,也是蘇聯歷史上揮之不去的陰影。
到了1939年,斯大林目光所及之處,再也沒有任何反對派存在了。
他和蘇聯完全融為了一體。
他的意志,就是蘇聯的意志;
他的戰略,就是蘇聯的戰略;
他如臂使指地調動著整個蘇聯。
七、《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蘇聯的快速工業化,讓英法等老牌歐洲列強感到了恐懼,他們開始孤立、排擠蘇聯,並意圖禍水東引,引誘德國進攻蘇聯。
蘇聯看透了德國侵略擴張、稱霸世界的本性,試圖聯合英法等國,共同壓制德國,然而長久以來的成見,卻讓英法等國拒絕了蘇聯聯合壓制德國的請求。
為了挫敗英法等國“禍水東引”的陰謀,為了免遭德國的進攻,為了蘇聯的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在英法等國碰壁的斯大林開始秘密和德國接觸。
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劃分了蘇聯和德國在東歐地區的勢力範圍,縱容了德國的對外侵略擴張,併為蘇聯免遭德國進攻爭取了備戰時間。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的關鍵是英法等歐洲列強對於德國侵略擴張的畏戰、避戰和縱容。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表明在英法等國只顧自身、不為大局之後,蘇聯也徹底淪為只顧私利,丟棄大國責任的國家。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最後序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已經不可避免。
悲劇不是一蹴而就的,英法德蘇各國的貪與惡,才是悲劇發生的根源。
這個條約,讓斯大林和他領導下的蘇聯備受爭議。
支持者認為,這是斯大林迫於形勢,為了維護蘇聯的國家安全和利益,被迫作出的正確選擇。
批評者認為,這是蘇聯和德國沆瀣一氣,狼狽為奸的象徵,是斯大林與魔鬼交易的產物。
八、蘇德戰爭
1941年6月22日凌晨三點,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開始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兵力、4300輛坦克、4950架飛機、47260門火炮和190艘戰艦兵分三路,突襲蘇聯。
德國的突襲,打了斯大林一個措手不及,蘇聯在遭受巨大損失的同時,也把斯大林的驕傲和自負都打得粉碎。
悔恨與羞愧充滿了斯大林的內心,也深刻地改變了他。
醒悟後的斯大林,每天和將軍們待在一起,開始直面強大德國的進攻。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蘇聯人民發表廣播演說,號召全體蘇聯人民團結起來,全力以赴同德國做殊死搏鬥。
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蘇德戰爭,又稱蘇聯衛國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爭。
九、閃電戰
德國以閃電戰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在短短的十八天內,就突進了六百公里。
戰爭第一天德軍就摧毀了蘇聯1200架飛機,而其中八百架甚至還沒有來得及起飛,就被炸燬了。
德軍在三條戰線,每條戰線都取得了難以置信的勝利。
北方戰線,擊潰了蘇軍24個師;
中部戰線,俘虜了蘇軍32萬人;
南方戰線,成功圍殲蘇聯70個師,俘虜了65萬人。
德軍創造了史上最大規模圍殲戰的勝利,達到了有史以來從未達到的巔峰。
此時,德軍睥睨天下,好像世間再無敵手。
三路德軍匯合,兵鋒直指蘇聯首都——莫斯科。
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莫斯科已經危在旦夕,蘇聯開始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轉移,超過一百萬車皮的物資和裝置,被運往了大後方。
蘇聯將軍們力勸斯大林,從莫斯科轉移到大後方。
斯大林拒絕將軍們道:“我已經64歲了,是蘇聯的最高領導者。當這個國家需要我的時候,我絕不會選擇逃避。我要留在莫斯科,向全體蘇聯人民和全世界展示我的抗爭到底的決心和戰爭必勝的信念。”
十、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9月30日,德軍集結74個師及後勤空中部隊約193萬人,在1700輛坦克,11000門火炮的支援下,發起了攻取莫斯科的戰役。
蘇聯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莫斯科保衛戰爆發。
莫斯科保衛戰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城市保衛戰。
德軍每前進一公里,都極其的艱難。
斯大林任命朱可夫為西方面軍司令,在莫斯科周圍佈下了重重防線,每一個防守方向上都由一位身經百戰的將軍坐鎮。
在確定日本不會進攻蘇聯之後,25萬來自西伯利亞、中亞、遠東的精銳蘇軍也被斯大林緊急調到了莫斯科。
莫斯科城內的居民,包括婦女、孩子都被動員了起來,半個月時間就修築起了700多公里的反坦克壕溝,並組成了169個巷戰小組。
“俄羅斯雖大,但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蘇軍和德軍進行著殊死的搏鬥。
從領袖到人民,從將軍到士兵,莫斯科的每一個人都嚴陣以待、視死如歸。
十一、紅場閱兵
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走上了紅場的主席臺,在他的腳下是列寧的墓地。
24年前的今天,他和列寧在十月革命的炮火中,一起建立了蘇聯這個偉大的國家。
24年後的今天,他要守護他們曾為之拼搏的一切。
在臺下,是兩萬多名即將接受檢閱的蘇軍,他們的全副武裝,武器裡都裝滿了彈藥。
天上飄下了大雪,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消滅德國侵略者,我們光榮的祖國萬歲!我們的自由和獨立萬歲!在列寧的旗幟下,向勝利前進!”
斯大林的聲音穿透了大雪,在紅場上空迴盪。
回應他的是山呼海嘯一般的“烏拉”聲。
這一幕,被廣播到了全世界。
蘇聯紅場閱兵,這對於德軍來說,無疑是莫大的羞辱,蘇軍似乎是在指著德軍的鼻子,在挑釁他們。
我們現在就在紅場閱兵,你但凡有一支部隊能夠打進莫斯科,有一架飛機能飛到我們頭頂上,就能把我們都殺掉,但你能嗎?
德軍起飛了所有轟炸機,意圖打斷蘇軍紅場閱兵,但是蘇軍早有準備,防空部隊擊落了25架德軍轟炸機,最終也沒有讓德軍一顆炸彈扔到紅場上。
紅場閱兵的成功舉行,極大地鼓舞了蘇聯人民的抵抗意志。
斯大林的決心也展露無疑:莫斯科就是最後的防線,我絕不會再後退一步。
蘇軍受閱部隊在紅場接受檢閱之後,直接開赴前線,與德軍進行殊死搏鬥。
十二、偉大征途
面對這樣的敵人,希特勒引以為傲的德國戰車最終熄火了。
德軍最近的時候,距離紅場只有22.8公里,莫斯科就在眼前,用望遠鏡已經可以看到克林姆林宮頂端的紅星,但是卻無法行進一步。
而當德軍停下的時候,蘇軍吹響了反攻的號角。
12月6日,蘇軍全線發起反擊,很快突破了德軍的防禦,並將之擊退350多公里。
莫斯科戰役結束,德軍損失50多萬人和大量武器裝備。
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打破了德軍閃電戰不可戰勝的神話,打破了二戰德軍在陸地上所向無敵的神話。
莫斯科保衛戰後,德國再也沒能恢復元氣,並逐步走上了衰亡之路。
而蘇軍以莫斯科為起點,以德國首都柏林為終點,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偉大的征途。
斯大林之前的工業成果不斷展現,T34坦克,波波沙衝鋒槍,喀秋莎火箭炮,這些精良的武器源源不斷地從工廠運往前線,斯大林用鋼鐵洪流來對沖鋼鐵洪流。
從斯大林格勒到庫爾斯克,從列寧格勒到巴格拉季昂,德軍一支又一支的軍隊被蘇軍消滅,德國的憤怒與不甘,野心與宏圖,都化為烏有。
1945年4月30日,距離莫斯科保衛戰不到四年的時候,蘇軍便將紅旗插在了德國首都柏林國會大廈的樓頂。
1945年5月9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蘇德戰爭,以德國的徹底失敗,蘇聯的完全勝利而告終。
十三、冷酷無情
斯大林是個冷酷無情的人。
他的長子雅科夫在蘇德戰爭中被俘了。
德國提議用雅科夫交換被俘的德國陸軍元帥保盧斯。
斯大林直接拒絕道:“我不能用元帥交換一名士兵。”
1943年4月,雅科夫受盡折磨後,死在了德軍戰俘營裡。
斯大林常說:“對我而言,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識別出敵人,詳細的做好復仇計劃,然後完美無瑕地執行,最後倒頭大睡一覺。”
他的同僚、下屬,戰友、朋友,都因為他的猜疑,而被他逐一除掉。
他冤殺了許多人。
他的妻子受不了他的猜疑和濫殺無辜,而選擇了自殺。
他的另一個兒子瓦西里,是蘇聯最年輕的空軍少將,卻因為一個表演事故,而被斯大林撤職查辦。自此,瓦西里意志消沉,常常酗酒鬧事,和斯大林老死不相往來,不願認斯大林這位父親。
他對他的家人是如此的冷酷嚴苛,以致於他的家人是如此的厭惡他,讓他感受不到一絲家庭的溫暖和家人的溫情。
他對他的朋友、下屬也是如此的殘酷無情,以致於所有人對他只有畏懼,而沒有忠心的擁戴。
他冷酷無情,他把自己活成了孤家寡人。
十四、英雄遲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快速恢復生產。
到1950年時,蘇聯的工業產值比1940年增長了百分之七十三,鋼鐵產量為1920萬噸,採煤量為2.61億噸,石油3800萬噸,各項指標都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生產水平。
二戰結束時,斯大林已經68歲了,統治超級大國——蘇聯,他已顯得力不從心。他的手下赫魯曉夫、貝利亞等人已經在背地裡表現出對他的厭惡和輕視,他們期待著某一天斯大林的倒下。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斯大林常常待在黑海的住宅裡。
他常常一個人坐在陽臺上,看著平靜的海面,回憶曾經的往事。
為了信仰,為了強大的蘇聯,他沒有了妻子,沒有了兒子,更沒有了生死與共的戰友和可以交心的朋友。
晚年的他是如此的孤獨,如此的無助,如此的讓人心生憐憫。
英雄遲暮,這是誰都不願經歷的事情,但是卻是誰都不得不接受的殘酷現實。
十五、是非功過
1953年3月5日晚間,斯大林突發腦溢血病逝,享年76歲。
斯大林死後,人們登記他的財產。
在他的房子裡,除了一架公家的鋼琴,沒有任何貴重的物品。
床上是和蘇聯士兵一模一樣的軍被,除一身元帥服外,還有一件打著補丁的農民皮襖和幾雙穿壞的皮靴。
1956年,赫魯曉夫上臺後,開始反對蘇聯民眾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許多曾經諱莫如深的事件被翻出來,其中有殘忍的真相,也有無端的攻訐。
世人對於斯大林的評價,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在變遷。
死前他被奉為神。
死後又被判為惡人。
他的往事與隱私,被挖掘,被肢解,人們震驚於他的殘暴,而因為他苦心拉扯起的蘇聯而記得他的好。
丘吉爾說:“斯大林締造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並使其臣服於他。”
他專制霸道,他獨斷專行,但他接手的是一個犁耕手種的、積貧積弱、任人欺壓的俄國,而他留下的卻是裝備有原子彈,全面工業化的、令全世界顫抖的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