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夏天,47歲的鄭洞國身體不適,準備由哈爾濱去上海治病。途經北京時,有兩位老相識特意請他吃了頓飯,這二位就是肖勁光將軍和肖華將軍。
兩位將軍,後來一位授開國大將,一位授開國上將,兩人一起請一位前國軍將領吃飯,鄭洞國的面子不可謂不大。
當天,他們請鄭洞國吃的是北京名菜烤鴨,席間對鄭洞國也是頗為熱情。吃著吃著,兩位將軍再次提出邀請:希望鄭洞國能“出山”,為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最好是能參加到解放臺灣的工作中來。
其實,早在1948年鄭洞國兵敗長春時,兩位將軍就請鄭洞國吃過一次飯。那天,被圍困數日的鄭洞國放下武器,接受部下的建議:投誠。當他沮喪地隨解放軍部隊出城時,正好跟的肖勁光和肖華坐的車相遇。
老對手相見,鄭洞國不知該用怎樣的心情面對。畢竟,就是這二位跟自己對陣數月,讓自己落到如此境地。肖華遠遠地就看見了低著頭的鄭洞國,他命令司機停車,走到鄭洞國面前,特意跟他握了一下手。
當時,肖華只有32歲,比鄭洞國整整年輕了13歲。在他身上,鄭洞國沒有看到一個年輕將領對待手下敗將的盛氣凌人,這讓鄭洞國深深地佩服。能輸在這樣的人手裡,鄭洞國突然覺得並沒那麼丟人。
那天晚上,肖勁光和肖華特意在我軍司令部,請鄭洞國吃了餐飯。跟兩個“對頭”在解放軍軍營吃飯,鄭洞國不肯說話,只是一直喝酒。兩位將軍也就一直陪著,給他倒酒。
憋了許久,鄭洞國才願意開腔,直言:
“我在國民黨那裡搞了二十幾年,現在失敗了,當然任憑處置;至於部下官兵,如有願意回家的,希望能讓他們回去!”
肖勁光對鄭洞國這番言論,其實並不意外。跟他打了這麼久的仗,從前雖未見過,但對他的性格早就瞭解得差不多了:此人對老蔣頗為忠心,是個妥妥的“頑固份子”;但同時對部下而言,他又是一個愛兵護兵的好長官。
因為“頑固”,所以投誠後,鄭洞國向我軍提出過3點令人為難的要求:
其一,不廣播、不登報。在那時的鄭洞國看來,率部投誠顯然是件丟臉的事,他還不想讓老蔣和老朋友杜聿明知道。
其二,不參加公開宴會。這個宴會,當然是我軍組織的各種歡迎會之類的。
其三,不想在政府部門任職,想去哈爾濱思考人生,當個普通老百姓。當時他的想法是趕緊離開長春這個傷心地,事實上在往後餘生中,鄭洞國再也沒有回過長春。
因為愛兵如子,所以鄭洞國在國軍內部很有影響力。他糧絕時,也仍有部下願意追隨著他左右。
1948年的那頓飯,兩位肖將軍沒能勸動鄭洞國留下來為我軍出力,便按他的要求,在上級的允許下,將他送到哈爾濱休養去了。
直到這次事隔兩年,鄭洞國又從哈爾濱來到北京,兩位將軍便打算再試一把,想看看他的思想轉變過來了沒有。誰知,得到的結果仍是一樣:鄭洞國猶豫再三後婉拒了。
那麼,這鄭洞國為何就是想不通?他心裡到底有什麼坎過不去?最後周總理親自出馬後,鄭洞國為何又心甘情願“出山”了呢?本期,魂說要跟大家說的,便是這些發生在一代抗日名將鄭洞國身上的往事。這些往事裡,有家國大義,更藏著恩情和大智慧。
一:好好的有志青年,怎麼會跟反動派為伍?
晚年的鄭洞國提到蔣介石,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前後共跟隨了他二十餘年!”是的,從進入黃埔軍校一期開始,他就對蔣介石頗為“忠孝”。
鄭洞國1903年出生於湖南石門縣的一個農民家庭,他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得到了父母極大的關愛。從小,父親就讓他讀四書五經,早早地讓他啟蒙。17歲時,鄭洞國離家上中學,日子雖然苦,但他成績很好。
如果照這樣讀下去,畢業後鄭洞國將實現父母對他的期待,有個體面的工作。但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讓鄭洞國立下了影響其一生的決定:投筆從戎。
對鄭洞國來說,上軍校的路異常艱辛。一開始,他想去趙恆惕在湖南辦的陸軍講武堂。但當他去長沙報到時,才知道趙恆惕打了敗仗,講武堂也就辦不了了。而後,他做了很多事,教過書、也上過商業學校,但心裡那個從軍的念頭就從來沒斷過。
1924年,聽說黃埔軍校招生,他放下已有的一切,收拾行李上路。可當他趕到廣州時,卻發現報名剛剛截止,這可怎麼辦才好?正在鄭洞國絕望之際,他見到了同鄉黃鰲。黃鰲告訴鄭洞國自己怕一次考不上,便耍小聰明報了兩次,這就多出了一個名額,只要鄭洞國用“黃鰲”這個名字就可參考。
放榜當天,兩個“黃鰲”同時出現在錄取名單裡。當教官念“黃鰲”的名字時,兩個湖南小夥同時應聲,鄭洞國原以為自己肯定要被開除了。誰知,因為他夠優秀,居然被破例錄取了。
如此曲折的經歷,讓農村來的鄭洞國格外珍惜上軍校的機會。在學校裡,他屬於最刻苦的那類學生,理論和實操課都很紮實。同時,他跟王爾琢和黃鰲成了摯友,這兩位後來都成了我黨傑出的將領。
遺憾的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鄭洞國還是選擇了他的蔣校長。後來,王爾琢和黃鰲將軍都先後遇害,而他則在蔣軍陣營裡越來越風光。
至於為何會和兄弟背離,選擇跟隨蔣軍,晚年的鄭洞國這樣剖析自己:我最初受兩重意識的支配,一方面是“忠孝意識”,一方面是錯誤地將蔣氏作為革命的領導者來擁戴。而且,隨著時間變化,前一種意識佔了上風。
二:既然如此“愚忠”,為何又會投誠?
在沒有踏入長春,沒有跟我軍為敵前,鄭洞國也曾是一名妥妥的抗日名將。甚至,他還是最早參加抗日的國軍將領之一。
1933年,為守住東北南天門一線陣地,在師長被打得毫無鬥志的情況下,作為旅長的鄭洞國脫掉軍衣,穿著白襯衫,提槍上陣。那時候的鄭洞國,令人欽佩。
1938年,徐州會戰鄭洞國日夜兼程,於千鈞一髮之際,趕緊到了運河南岸,打得鬼子找不到北。那時候的鄭洞國,是鐵血將軍。
此後,臺兒莊戰役有他,攻克崑崙關有他,棗宜會戰有他,長沙會戰也有他。而他在任駐印軍副總指揮後做的那些事,是杜聿明都沒本事做到的。
但就是這個能打的國軍將領,當他站在人民的對立面時,就註定會輸得一敗塗地。困守長春的數月時間裡,成了他一生的噩夢,他曾這樣形容那時候的自己:“我看著天上的太陽,都覺得沒有光芒!”
期間,蔣介石一次又一次下令,希望他儘快突圍。鄭洞國不是不想突圍,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那些效忠於他的部下,則一個個勸他投誠起義。但鄭洞國就是想不開,對於老戰友曾澤生的起義,他的點評是:他要起義,請他自己考慮,要我同他一路,我不能幹!
沒辦法,曾澤生只能自己先起義。當天,曾澤生率大批部隊向城外運動時,其實已經被發現了。警衛問鄭洞國:“要不要轟炸他們?”鄭洞國直言:“算了吧,以前都是自己人,況且現在轟炸已無意義,徒使老百姓遭殃,不要轟炸了!”
不炸起義將領,這是鄭洞國的仗義之處。多年後,為我軍立下赫赫戰功的曾澤生將軍,被授予開國中將軍銜。
山窮水盡之時,鄭洞國收到老友杜聿明的電報。杜聿明是真的想保他一命,他稱自己已經去求了蔣介石,一定會派直升機接他出來。危難之際還有人能惦記著自己,鄭洞國回了這樣一封電報給杜聿明:
現在已經來不及了,況亦不忍拋離部屬而去,只有以死報命!
而後,鄭洞國又給蔣介石覆電,立誓將“以死報國”。安排完一切“後事”,鄭洞國將手槍放在枕頭下,才沉沉睡去。很顯然,他在等待最後的時刻。
第二天凌晨,一陣槍聲在不遠處響起,鄭洞國知道自己“成仁”的時刻已經到來。他伸手去摸枕頭下的手槍,卻什麼也沒有摸到。很顯然,這是部下不想讓他死。
鄭洞國急壞了,在他看來被俘和自盡完全是兩回事。於是,他連忙在屋子裡四處尋找,想看看還有什麼可馬上了結性命的武器。慌亂間,幾名衛士突然衝進來抱住了他,讓他動彈不得。
這時,副參謀長楊友梅也進來了,他是代表所有不想死的部下而來。楊友梅流著淚,希望鄭洞國能下去主持大局。
就這樣,鄭洞國被幾名衛士攙扶著,走下了樓。此時,一樓大廳裡已經站滿了解放軍。鄭洞國不想再讓任何部下喪生,只能命令所有人放下武器,不要再抵抗。
不得不說,因為敬他是個鐵血將軍,我軍確實給足了他面子。不然,在當時的情況下他的身份不會是起義將領,而是戰俘。
透過梳理鄭洞國從黃埔軍校到投誠的經歷,我們不難發現他的個性特點:直率、頑固,但他確實是愛國、愛兵的。如果不是跟錯反動派,他將成為我軍的一員猛將,這一點他和杜聿明很像。
三:周總理親自出馬勸他
起義後,鄭洞國休養期間讀了很多書,特別是毛主席的各種理論。而新中國的種種氣象,也讓他慢慢轉變過來了,對於我軍他並不牴觸。
但肖勁光和肖華二位將軍想讓他出來配合做臺灣的工作時,他心裡仍有一道坎:他做不到與昔日長官和故友以對立的身份相見。
一個這樣的人才,卻不能為新中國所用,這可怎麼辦才好?不久,周總理親自出馬了,他特意宴請了鄭洞國。
說起來,這並非周總理第一次見到鄭洞國,早在黃埔軍校任政治部主任時,他就見識了鄭洞國的“倔強”。
第二次東征時,年輕的鄭洞國本來在老家探親,聽說東征軍已在潮州地區集中,他馬上趕了過去,見到了主任周恩來。當時,上級已經對鄭洞國做出了安排,讓他去潮州醫院,在那裡做部隊代表。
於是,周恩來向他傳達了上級的任命。但鄭洞國卻很灰心,他覺得自己應該上戰場,而不是在醫院做代表。周恩來當時就對他刮目相看,並向他保證:“以後我再設法替換你!”
不久,在潮州的傷員都好得差不多了,鄭洞國便又跑到周恩來面前,請求他為自己想辦法。就這樣,周恩來親自舉薦他在第1軍裡擔任了一個營長。自此,鄭洞國算是正式開始了成為一代名將的傳奇之路。
因為這件事,鄭洞國對周總理一直是心懷感激的。而他在長春時,之所以會有投誠的機會,也跟周總理的促成有很大關係。
早在長春被圍前,毛主席、朱老總、周總理等人在西柏坡的會議上,就曾討論過將來如何處理鄭洞國的事。當時周總理就曾明確表態:“這個人我還了解,屬於老實本分的人!”朱老總也認為,鄭洞國不算是一個很壞的人。毛主席聽取了他們的意見,定下了想辦法爭取他的決定。
而後,周總理還曾特意給鄭洞國寫了封信,以昔日恩師的身份勸他投誠。在信中,周總理向他保證如果他能起義,我解放軍必然會厚待於他。
可惜,信送到長春時,城中已是一片混亂,這封信最終並沒有送到鄭洞國手裡。直到許久後,鄭洞國才知道這封信的存在,由此他對總理的感激又多了一層。
不管是舉薦鄭洞國,還是寫信勸他,周總理從來都沒有放棄過這個昔日的學生。此次,在新中國成立後再次跟鄭洞國相見,他自然仍要想辦法再勸一勸。
當天的飯局,設在周總理西花廳的家中。席間,鄭洞國見到了昔日在黃埔軍校另一位老師:聶榮臻。
一見鄭洞國走進來,周總理就快步迎了上來,握著他的手說:“我們很久未見面了!”
老師還是那個老師,剛正和藹,面帶笑容;學生卻是百感交集,回想起種種,老淚縱橫。許久,愧疚不已的鄭洞國才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幾十年來,是我忘了老師的教誨……”
周總理不想他太難過,擺了擺手,讓他不用再多說。鄭洞國知道老師的意思,便收起眼淚,坐了下來。
而後,周總理聽說他在北京沒什麼熟人,只有一個黃埔軍校好友李奇中。周總理於是馬上命人去把當時任參事一職的李奇中也找來,就這樣幾人便聊了起來。
吃飯時,周總理果然提起了希望鄭洞國“出山”為國效力的事。鄭洞國一開始仍是拒絕的,他說自己年紀大了,不想幹別的,只想回老家種地去。
很顯然,這是一個委婉的拒絕。坐在一旁的李奇中聽不下去了,馬上說:“好哇,你在老師面前也敢稱老?”一句話,說得大家都笑了起來。
周總理見鄭洞國已經放鬆下來,便特意提到:“你是起義將領,怎麼能讓你回去種地呢……”很顯然,這句“起義將領”讓鄭洞國頗為感動。
於是,他很快就鬆了口,表示自己先去上海把病治好,然後再來找周總理,一切聽候總理安排。對於這個答覆,周總理很滿意。
如果說周總理的和藹和友好,讓鄭洞國下了決心,那接下來周總理說的事,則更讓他激動不已。因為這件事,是足以讓他這樣一個鐵血將軍為之興奮的:抗美援朝。
彼時,戰火已經燒到了鴨綠江邊。對於我軍是否該在這時候出兵,我軍將領們意見不一。覺得不該出兵的將領們,主要是覺得美軍裝備太強了,我們和他們有太大差距。
因此,周總理這次跟鄭洞國吃飯,也是想聽一聽他的意見。畢竟,他曾是駐印軍副總指揮,跟美軍接觸很多。
一說到打仗,鄭洞國顯然更有興致了,他直言:“美國人打仗靠武器裝備,打不了硬仗!”在當時的情況下,敢這樣評價一向自以為第一的美國人,鄭洞國並非一時狂妄,而是因為他了解美國人。
為了證明自己所言非虛,鄭洞國還特意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美軍打仗很依賴空中補給。他說美國人行軍走累了,就會開始丟掉隨身帶的東西,先是丟彈藥,後來連厚厚的軍裝也脫。甚至還有人到了目的地時,就只剩下了一條短褲。
周總理聽他這樣說,一下子笑了起來。就在這笑聲中,鄭洞國聽出一股力量,一股敢挑戰霸權的力量。
曾幾何時,為了在美國人面前周旋,鄭洞國受了多少閒氣,只有他自己知道。人人都說他是一員“八面玲瓏”的儒將,但所有沉得住氣背後,都不過是人強我弱的現實。
但新中國成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面對美軍的挑釁,解放軍要與之正面一戰。這種事,蔣介石永遠沒勇氣做!對於像鄭洞國這種名將來說,這件事給他內心帶來的震撼是巨大的。
事實上,不止是他鄭洞國,他那位在功德林改造的老戰友杜聿明,也是一樣。杜聿明作為戰俘在功德林改造期間,曾一度被稱為“花崗岩腦袋”,十分頑固。但聽說志願軍要抗美援朝,再加上功德林工作人員平時的教育,他一樣醒悟了,還帶頭給志願軍炒起了面。
不得不說,周總理在力勸鄭洞國這件事上,確實辦得太高明瞭。他清楚地知道鄭洞國是什麼樣的人,也知道什麼事在他心裡是最重要的。
此次見過周總理後,鄭洞國到了上海,努力養好了病。並於1952年,來向周總理正式“報到”,隨後被任命為水利部參事。
這是鄭洞國第一次在新中國任職,在工作崗位上他一直兢兢業業。兩年後,因為表現突出他又被毛主席任命為國防委員會委員。
受到重用後的鄭洞國,最終也過了自己心裡那道坎。他知道肖勁光、肖華將軍當初希望他為解放臺灣做努力,並非是一件很難面對的事。力促祖國統一,也並非是跟以前的老戰友為敵,而是為國出力。
因此,晚年的鄭洞國致力於和平統一大業,用自己的影響力,做了很多事。他一面向老戰友介紹大陸的真實情況和政策,讓他們能消除心裡的顧慮;同時,也爭取讓那些逃到美國等地的老戰友,更瞭解大陸的發展。
1976年,周總理病逝,73歲的鄭洞國痛哭不已。1991年,鄭洞國病逝於北京,臨終前念著的仍是:只可惜沒看到祖國統一……
多年後,鄭洞國的長孫鄭建邦提到祖父時,曾這樣說:“他真正做到了以愛國始,以愛國終”。是的,當年鄭洞國冒名加入黃埔軍校,是因為愛國;中間他確實曾走錯了路,但終究迷途知返,走向了光明的一面;人生的最後歲月裡,他為祖國統一四處奔走。
晚年時,鄭洞國跟孩子們提到最多的就是周總理,他總說:“周總理是我一生的師長!”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他的惑是周總理親自給解的。對他來說,這是一生之幸。謹以此文紀念敬愛的周總理、名將鄭洞國、肖勁光和肖華將軍,以及所有為新中國拼過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