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十年代初葉,黃埔軍校一期生中的蔣先雲、陳賡和賀衷寒,曾被譽為“黃埔三傑”,而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也有類似的表述,只是被稱之為“三羽烏”,其中第16期的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和第21期的石原莞爾、橫山勇、飯村穣都曾被譽為“三羽烏”,本文將對這兩組“三羽烏”進行一下對比,從而瞭解昭和時期日本陸軍的狀況,以及這兩組“三羽烏”對中國的侵略和危害。
1.永田鐵山
永田鐵山(1884—1935)是日本長野縣人,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16期和陸軍大學校第23期,“軍刀組”成員之一,曾經留學德國,在駐丹麥、瑞典公使館擔任武官輔佐官,在瑞士公使館擔任武官,歷任陸軍省整備局動員課長、軍務局長、參謀本部第二部長、復任軍務局長,曾主稿制定了日本陸軍《軍隊教育令》,並提出了《國家動員意見書》、《戰時對敵國謀略計劃》等戰略規劃,是日本陸軍政策的制定者,甚至是一個能夠左右日本國家命運的人,因此素有日本陸軍“第一大腦”之稱,他也是“九.一八事變”幕後的策劃者,1935年8月12日被相澤三郎中佐刺殺身亡,同日被晉升陸軍中將。
2.小畑敏四郎
小畑敏四郎(1885—1947)是日本高知縣人,出生於貴族之家,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16期和陸軍大學校第23期,“軍刀組”成員之一,曾任駐俄國公使館武官,是日本陸軍中著名的“俄國通”,曾歷任參謀本部第一部作戰課長、第三部長、近衛師團第1旅團長、陸軍大學校校長等軍職 ,任內曾主持制定了《日本陸軍軍事訓練大綱》,並於1936年3月7日晉升陸軍中將,是“皇道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二.二六事件”之後遭到整肅,從此被轉入預備役。
3.岡村寧次
岡村寧次(1884—1966)是日本東京人,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16期和陸軍大學校第25期,曾任日本駐上海領事館武官、上海派遣軍副參謀長、關東軍副參謀長兼任日本駐偽滿洲國武官,代表日本政府簽訂了《塘沽停戰協定》,此後歷任參謀本部第二部部長、第二師團長、第十一軍司令官、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第六方面軍司令官和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1936年3月7日晉升陸軍中將,1941年4月28日晉升陸軍大將,日本戰敗投降後,代表中國派遣軍簽署了投降書,後被遣返回日本。
4.石原莞爾
石原莞爾(1889—1949)是日本山形縣人, 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21期和陸軍大學校第30期,“軍刀組”成員之一,學習成績是理論優於術科並且恃才傲物,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思考未來如何在中國大陸作戰,併為此專程赴中國考察、搜尋積累情報資料,這也正是石原莞爾的可怕之處,一個軍校學生就已經開始思考未來將如何侵佔中國大陸這樣的命題,還曾前往德國留學,在關東軍司令部任高階參謀時,與板垣徵四郎策劃了“九.一八事變”,由此刺激了日本侵略華北乃至整個中國的野心,歷任關東軍作戰課長、步兵第4聯隊長、參謀本部作戰課課長、戰爭指導課長、作戰部長、關東軍副參謀長、舞鶴要塞司令官、第十六師團長等軍職,1939年8月1日晉升陸軍中將,最終因得罪東條英機,於1941年3月31日被編入預備役,被終止了軍事生涯。
5.橫山勇
橫山勇(1889—1952)是日本千葉縣人,出生于軍人之家,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21期和陸軍大學校第27期,歷任陸軍省整備局動員課課長、步兵第2聯隊長,第六師團參謀長、陸軍省資源局企劃部長、第一師團長、第四軍司令官、第十一軍司令官、西部防衛軍司令官、第十六方面軍司令官併兼任西部軍管區司令官,1939年8月1日晉升陸軍中將,他在第十一軍司令官任內,先後經歷了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等著名戰役,因為經常頂撞岡村寧次和畑俊六而遭到打壓,未能晉升陸軍大將,日本戰敗投降後,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列為乙級戰犯進行審理並被判處絞刑,由此可見橫山勇犯下的戰爭罪行有多麼的嚴重,但最終卻因身體原因而被減刑,並於1952年4月21日病死於東京巢鴨監獄中。
6.飯村穣
飯村穰(1888—1976)是日本茨城縣人,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21期和陸軍大學校第33期,歷任駐朝鮮軍司令部參謀、駐土耳其大使館副武官、陸軍大學校教官、參謀本部第二部歐美課長,步兵第61聯隊長、陸軍大學校校長、關東軍參謀長、總力戰研究所長,第五軍司令官、陸軍大學校校長、南方軍總參謀長、第二方面軍司令官、東京防衛軍司令官併兼任東京師管區司令官、憲兵總司令官等軍職,1939年8月1日晉升陸軍中將,日本投降後協助東久邇宮稔彥王內閣解除了700餘萬日本海陸軍武裝,1945年11月1日被轉入預備役。
上述兩組“三羽烏”中的6個人當中,當屬岡村寧次、石原莞爾、橫山勇、永田鐵山名氣最大,而且對中國的傷害也最大,當然每個人的作用也都是完全不同的,並且都有各自的特點,其中小畑敏四郎最不被軍迷熟知,皆因為“二.二六事件”而早早就被終止了軍事生涯,而飯村穣也是日本陸軍將領當中,唯一兩度出任陸軍大學校校長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