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崛起的羅馬勢力控制著西方世界。與以前各個文明世界的帝國相比,羅馬有許多不同點。
第一,它沒有實行君主政體,因為它不是由偉大的征服者所創立的。
第二,它也不是一個共和政體的國家:因為還在伯里克利當政時,就控制了許多同盟國和附屬國;而迦太基在與羅馬做生死決戰前,就統治著撒丁、科西嘉、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以及西班牙和西西里的大部分領土。但是羅馬卻是第一個能夠免於滅亡,並逐漸發展起來的共和國。
羅馬這個新興的共和國家的中心,設在古代各共和國的中心——美索不達米亞或埃及諸流域—的西面。中心位置的西遷,使得羅馬有可能把某些新地區和新民族帶向文明。
羅馬的勢力擴張到摩洛哥和西班牙,又慢慢向西北延伸到今天的法國和比利時,直到英國;向東北延伸到匈牙利及南俄羅斯。但是羅馬在中亞和波斯沒有什麼勢力,因為這些地方離它的行政中心太遠。
由於其版圖遼闊,羅馬的人民中不但包括了大量北歐雅利安語系的民族,而且幾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有的希臘民族,但其包含的哈姆特族人和閃米特族人的數量卻比以前的任何帝國都少。
羅馬的繁榮昌盛維持了好幾個世紀,它並沒有像以前的波斯與希臘一樣很快就遭受了被同化的命運。
米堤亞和波斯的統治者都是過了一兩代就完全巴比倫化了:他們先接受了巴比倫王中之王的皇冠,又接受了他們的神廟和祭司;亞歷山大和他的繼任者也走著同樣的同化路線;塞琉卡斯諸王朝中,許多方針政策都仿照原來的尼布甲尼撒;托勒密氏家族則因成為法老而徹底成為埃及人。
與以前的閃米特人征服蘇美爾後被同化一樣,上述征服者也一樣被被征服者所同化。但羅馬卻沒有被同化:在這幾個世紀中,他們實行自治,恪守自己的法律。在公元二三世紀前,對羅馬產生過巨大精神影響的只有一個民族,那就是在血統上和羅馬人相近的希臘人。
可以說,羅馬帝國是最先嚐試用雅利安模式統治廣大領土的國家。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歷史上出現的一種新型國家,是擴大了的雅利安共和國。
一個征服者統治一個都城,即圍繞農神廟發展的舊式典型沒有被羅馬採用。羅馬也有神靈寺廟,但他們的神和希臘的神相似,都是半人半神、不朽的神聖貴族。羅馬人也有祭祀在困難時刻甚至用活人祭拜神靈,這點可能學自伊特魯里亞民族。但直到羅馬度過鼎盛時期,在其歷史上,祭司和廟宇都不是很重要。
羅馬帝國的發展是一種傳奇式的發展,並不是事前就構想好了的。羅馬民眾所做的是一種自己也不知所以的政治實驗。這一實驗並未成功。
最後,羅馬帝國終於完全崩潰它的形式和方式。經過了激烈動盪,百年間的變化如此之大,甚至比孟加拉、美索不達米亞及埃及等地方1000年的變化都要激烈。它一直在變化著,從來沒有固定的形式。
從某種意義上看,這實驗已經遭到了失敗。但在另一種意義上,實驗尚未完成;至今羅馬民族最初遇到的治國難題應該如何解決,對此,歐美國家仍眾說紛紜。
(H·G·韋爾斯《你應該知道的世界史》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