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日,被稱為“鐵榔頭”的中國女排教練郎平宣佈退役,這讓很多球迷非常不捨。在她的帶領下,中國女排經過多年蟄伏完成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可以說,她對中國女排意義非凡。
事實上,郎平之所以出山擔任中國女排教練,有一個人功不可沒,她便是郎平的前隊友——陳招娣。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個名字,但熟悉中國女排歷史的球迷對這個名字是相當耳熟的。她是中國女排五連冠的功臣,有“女排將軍”之稱,對中國體壇的影響巨大。
2013年,陳招娣因病逝世,出席葬禮的除了她的前隊友郎平、孫晉芳還有被譽為“中國女排之父”的袁偉民、籃球明星王治郅等。
陳招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她為什麼能讓眾多體壇大佬為她送行?
一、勤學苦練、勇敢拼搏的排球運動員
陳招娣在排球隊裡有個綽號叫做“拼命三郎”。當時隊裡很多人都不理解她明明長著一張清秀婉約的臉,性子怎麼那樣要強,每次訓練都全力以赴,從不插科打諢。
後來隊友之間慢慢熟悉,她們才明白陳招娣的性子是從小養出來的。陳招娣父親早亡,只留下母親和四個孩子一起生活。
女子性本柔,為母則剛。
面對四張嗷嗷待哺的嘴,陳母只能努力地工作,維持家中生計,陳招娣作為家中長女深知母親的辛苦,她逼迫自己長大,只為減輕母親的重擔。她不怕吃苦,敢拼敢闖的性子就是這個時候養成的。
這種性格成為她之後體育生涯中最大的助力。
陳招娣小的時候便已經展示出她卓越的體育才能,上學時她先後加入學校的乒乓球校隊和跳高校隊,都有十分亮眼的成績。
這個時候,陳招娣對於運動僅僅是喜歡,直到一次跳高比賽她驚人的彈跳力引起當時杭州市業餘體校排球隊教練的注意,在他的力邀下陳招娣才真正走上職業運動的道路。
依靠著自身非凡的運動天賦和勇敢拼搏的精神,陳招娣在排球場上如魚得水,她的優秀很快吸引浙江女排的注意,被他們收入麾下。這樣的機遇讓人不由得相信,這世上真的有種人是被上天追著餵飯的。
加入浙江女排那年,陳招娣年僅15歲。
15歲的少女正值青春,是女孩一生中僅有一次的花樣年華。陳招娣卻偏偏將它獻給最枯燥無趣的訓練。
有人問她會不會覺得後悔,陳招娣回應道:“我在最好的年華做我最熱愛的事,有什麼值得後悔的?”是啊,能為自己的熱愛拼命流汗,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憑藉著這份熱愛與拼勁,陳招娣成為浙江女排重點培育的種子選手,為培養出更好的排球人才,浙江體育局將陳招娣和其他14位隊員送往北京體育學院參加青訓。
這次青訓之旅不僅讓陳招娣得到技術方面的收益,還令她收穫到一個受益終生的道理,
作為浙江女排隊伍中最拔尖的存在,陳招娣備受北京體育學院教練們的關注,但她一開始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經常是青訓隊伍中的倒數幾名。
更讓人不解的是,陳招娣原本健康鮮活的身體也慢慢虛弱起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原來陳招娣作為南方人剛到北方,對這裡的飲食和水土全都不習慣。她吃得不好,休息的不好,更是因此患上嚴重的貧血症。
貧血症導致陳招娣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這種狀態下的陳招娣怎麼可能打出好成績?
青訓生的教練吳中量得知事情的來龍去脈後非常內疚,他覺得是自己對陳招娣太不上心,才導致這種事情發生。
吳中量趕忙去食堂打招呼,讓他們以後做一些符合南方人口味的菜,同時他根據陳招娣的病情,酌情調整她的訓練量,希望她能儘快恢復身體。
陳招娣對自己給青訓隊添麻煩這件事感到很抱歉,吳中量卻說:“一定要把排球隊當成家,隊友和教練都是你的家人。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說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陳招娣對此非常感動,此後不管她身處哪支隊伍,隊友和教練即是家人這個道理被她牢牢地記在心中,落實在行動中。
脫離水土不服煩惱的陳招娣猶如新生,在所有人面前展示出她真正的實力。青訓結束後,所有人都以為陳招娣即將在排球場稱霸,她卻做出一個極其出乎預料的決策。
二、賽場上百折不撓、負傷前行的女將軍
相信很多人都對陳招娣“將軍”這個頭銜很感興趣,她不是一個運動員嗎?怎麼又去當兵了?
原來,陳招娣一直有一個軍人夢,成人後參軍入伍是她人生中一項重要的規劃。不過,她去參軍並不代表她放棄排球,陳招娣入伍不久便遇上八一排球隊招人,她憑藉自己的實力順利當選。
八一排球隊歷來都會為國家隊輸出優秀的球員,1976年,陳招娣被國家隊選中,踏上在賽場上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的道路。
很多球迷在觀看陳招娣比賽影片時會發出這樣的疑惑:這個女將軍難道感覺不出累嗎?為什麼她連續幾場比賽下來依舊神采奕奕的?
這其實離不開當時女排教練袁偉民的教導。他對女排成員的訓練十分嚴格。陳招娣作為隊伍中的佼佼者,袁偉民對她的要求更為嚴苛。
袁教練經常鼓勵隊員們挑戰自己的極限,每天訓練結束後他都會詢問隊員有沒有願意加練的,對加練響應次數最多的便是陳招娣。
某次,女排成員們經過一整天的訓練,已經是精疲力盡。在袁偉民詢問是否要加練的時候,所有人都選擇放棄,只有陳招娣舉手表示要留下來繼續挑戰自己。
袁偉民淡淡地說:“也不為難你,救15個球算過關。失一個球,抹一個成績。”
如果陳招娣是在體力充沛的前提下,這個救球量的確不算難,但她現在這種情況,能不能成功還真的難說。
這種額外的加練,本就是挑戰極限的。即使堅持不下去,也沒什麼丟人的。剛開始,陳招娣的確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進行加訓的,不過她發現袁偉民教練一點水都不放,對待加訓跟平常訓練一樣嚴苛。
慢慢地,她失手的次數越來越多,眼見成績越來越少,陳招娣不由得打起退堂鼓,甚至一度癱軟在地。她跟教練說自己想要放棄,袁偉民不同意,只是不斷重複“別停”、“站起來”、“又一個球沒了”......
教練堅決不肯放水,讓陳招娣心中惱火的同時心氣兒上來了,真就讓她生出一股勁兒,站起來完成加訓!當她躺在場地上休息時,她漸漸體會到這種克服苦難,堅持再堅持的滿足感。
她下定決心,在今後的賽場上,只要她還能動,就絕對不會放棄。
憑藉這股信念的支撐,賽場上的陳招娣永遠是精神煥發的,即使受傷,也沒有展現出一絲頹廢。
1978年,陳招娣的左手手臂在全國聯賽中不幸受傷,隊友和袁偉民都勸她好好養病,在他們的堅持下,陳招娣無奈只能前往醫院休養。
不過經常受傷的陳招娣並沒有把這次受傷放在心上,她僅在醫院休息了兩個月,便重新回到訓練場上,繼續接受高強度的訓練。
袁偉民對她的這一做法十分不滿,卻又無可奈何。一方面陳招娣性子倔起來,誰都勸不住,另一方面,中日之間的排球友誼賽馬上就要開始,陳招娣作為隊伍中的主心骨,如果有她加入,中國贏的機率會高一些。
經過各種考量,袁教練只得讓陳招娣重返訓練場。讓袁教練如臨大敵的日本女排很強嗎?
是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女排實力強勁,曾多次在世界級比賽上獲得亮眼的名次,當時還比較稚嫩的中國女排對上她們,壓力可想而知。
而且這場比賽背後的意義不僅僅是簡單的輸贏,還是中日兩國國力上的較勁。這一戰可以說是為國而戰,她們不想輸,也輸不起。
隊員們一個個摩拳擦掌,氣勢如虹。這樣的狀態的確讓她們在比賽初期頻頻得分,眼看她們離勝利只有一步之遙,賽場上竟突然發生意外。
日本女排奧島圭子撞到陳招娣左手手臂上的舊傷,只那一下,劇烈的疼痛就使得陳招娣瞬間失力,倒在地上半天沒緩過來神。袁偉民緊急喊停比賽,將她從賽場上撤下來。
陳招娣的受傷讓女排痛失一大助力,好在袁偉民重新制定戰略,指揮女排成員們快速而狠戾地贏得這場比賽的勝利。
雖然贏得這場友誼賽的勝利,女排隊伍裡的氣氛卻不大好,她們都很關心陳招娣的傷勢。
更讓她們難過的是,這場比賽距離陳招娣期待的全運會只有兩個月的時間,所有人都覺得陳招娣這次可能要錯過這場比賽,畢竟她受傷的部位是對於排球運動員來說最重要的手臂。
但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兩個月後陳招娣的左臂纏著繃帶,準時出現在全運會的賽場上。
很多觀眾在看到她出場的時候,眼眶就已經紅了。這種負傷前行,百折不撓的精神,怎能令人不動容?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擔心帶傷上場的陳招娣會成為整個隊伍的軟肋,這次全運會中國女排很可能會敗北。她們對手沾沾自喜,以為這次的勝利將會手到擒來,然而中國女排再次打得她們措手不及。
獨臂奮戰的陳招娣實力沒有削弱,反而跟之前一樣強悍。再加上中國女排之間團結一心,勢如破竹,一點便宜都沒讓對方佔到。
陳招娣在這場比賽中的表現讓她被球迷譽為“獨臂將軍”,更得到中國體壇的認可,1980年,她還被國家授予“運動健將”的稱號,這是國內最高級別的運動員稱號。
這樣的成就沒有讓她驕傲,她依舊每天奔波在訓練場和賽場上,為排球事業努力。陳招娣的沉穩讓她在第二年女排重組後擔任領隊一職,也是從這一年起,中國女排的高光時刻到來。
1981年,第三屆世界盃大賽開始,中國女排以七戰全勝的戰績開啟中國女排奪冠的新紀元,此後五年,中國女子排球隊接連獲得四次世界冠軍。
中國女排成為世界體壇上最耀眼的新星,她們讓世界看到中國體育力量的甦醒,彰顯出中國日漸強大的國力。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陳招娣因為打法太過猛烈,身體上積累許多傷病,腰傷更是嚴重到無法轉身接球,無奈之下,她在1986年宣佈退役。可陳招娣的體育生涯並沒有因此而結束。
三、為中國體育事業操勞的文化局局長
郎平曾這樣評價陳招娣:“她的熱情和熱心足以讓她勝任世界上任何一種工作。”
這個評價一點都不誇大,身為運動員她可以為國家贏得冠軍,退役後她依舊可以為中國體育事業貢獻力量。
陳招娣住院治療腰傷時,女排每一場比賽她都沒有錯過。還會經常跟郎平兩個人討論女排在比賽中出現的問題。為發揮餘熱,陳招娣的腰傷剛好了一點便申請成為國家青年女排主教練,繼續創排球輝煌。
上級很快透過陳招娣的申請,可惜世事難料,1988年,陳招娣患上直腸癌。經過兩次手術,她才勉強擺脫生命危險。國家憂心她的身體想讓她退居二線,好好休養。
但陳招娣心繫中國女排,仍然堅持要在崗位上多奮鬥幾年。直到1993年。陳招娣退居二線,進入中國文化體育局工作。
進入文化體育局後,她依舊沒有改掉自己操勞的性子,雖然國家說讓她來是休養的,她卻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對任何工作都不懈怠。
在這裡,她不僅為中國排球事業提供許多助力,還為中國男籃挽回一位冠軍——王治郅。
王治郅是中國男籃歷史上一顆非常耀眼的明星,是亞洲第一個進入NBA的球員。這樣一個非常有潛力的運動員,當年卻差點永遠留在國外,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當年王治郅為進入NBA,跟達拉斯獨行俠隊簽約,給他們打比賽。他在賽場上的風姿引得無數球迷為之吶喊,國人均引以為傲。
事情的轉折發生在2002年,本該結束簽約回國的王治郅想要打完夏季聯賽,帶著榮耀回國。這一訊息王治郅跟國家相關部門打過招呼,卻並沒有釋出在官網上。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一行為竟被有心人解讀為貪戀美國榮耀,不願回國。很多不明真相的網友紛紛留言謾罵,頂不住國內輿論傷害的王治郅一度想要逃避回國。
陳招娣得知一切原委後站出來幫他解釋,國內的輿論才慢慢沉寂下去,在她的擔保下,王治郅終於坐上回國的飛機。可以說,如果不是陳招娣的當機立斷,中國很有可能會失去王治郅這員大將。
她的顧全大局和無私奉獻被中央軍委看在眼裡,記在心裡。2006年,陳招娣得到軍方認可成功晉升少將,她也是中國軍事歷史上第一個從體育界走出的女將軍。
面對這樣一個榮耀加身的女人,病魔卻沒有手下留情。2013年她的癌症復發,重新回到病床上。
這一次,陳招娣不再像上次一樣好運,儘管醫生使用各種醫療手段進行治療,她的身體還是慢慢衰敗下去。陳招娣躺在病床上,心裡仍然記掛著中國女排。
女排在她們這屆隊員退役後,進入低谷期,她拜託女兒郭晨找來老友朗平,希望她可以擔任中國女排教練,帶女排重登頂峰。
郎平對當時女排的形勢實在沒有把握,但看著病床上枯敗如花朵一樣的陳招娣,她還是答應會好好考慮。可惜陳招娣等到她的回覆,就於4月1日離開人世。
她生前的好友、教練、球迷紛紛趕來為她送行,令人動容的是,她的遺體火化後眾人發現在她的骨灰中夾雜多枚記載著她多年傷痛的鋼釘,這讓在場所有人都向這位在體壇奮鬥多年的女將軍致以深深的敬意。
郎平在她逝世不久,接過主教練的重任,把陳招娣的精神傳遞給下一代中國女排,並帶領她們重回高峰。
參考文獻: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體壇聚焦:女排“拼命三郎”走了》
新聞晚報:《“拼命三郎”早逝 “女排精神”世間永存》
人民日報:《陳招娣留下女排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