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臘月二十三,我們本地的習俗就開始蒸豆包、撒年糕,統稱“蒸粘乾糧”,正式進入過年程式。
五、六、七十年代,廣大農村沒有現在這麼多種的商品,那時在農村商業零售企業就是供銷社,品種單一,憑票、證限量供應,農民在過年時除了少量的工業必須品外,剩下的都是自給自足。為了過年吃的比平時好一點,更重要的是過年期間儘量減少做飯程式,從祖輩就留傳下來蒸粘乾糧的傳統。這種食品它的特點,一是便於儲存,二是便於烹調,三是也是一種美食。
先說蒸豆包,它是用粘穀子米加工成面,面經過發酵後包上用紅小豆做成的餡,經過蒸籠蒸熟。一般一家要蒸三、四鍋(20—30斤米),下圖是蒸豆包用的粘穀子和蒸好的豆包。



蒸粘糕,有日子紅紅火火年年增高之諧音和寓意,故蒸粘糕在整個準備過年的食品中,它顯得比較重要。首先把大黃米泡二、三天,然後淘洗幾遍,淘洗的目的一是衛生,二是保證它的黃色,三是保證它的粘度。淘好米就直接拿到碾道,用石碾子加工成面,面拿回去直接就進入撒粘糕程式。這種面加工完以後馬上就得蒸,不然既不黃,也不粘,甚至有蒸不熟和捂紅眼(面發黴)的可能,所以蒸粘糕是一個連續作業過程,最關鍵的是在撒粘糕的“撒”上。
撒粘糕第一步是在篦簾上(用高粱杆做的蒸食品工具),為了防止面漏到水裡撒一層早就煮熟的芸豆,撒一層面撒一層芸豆,來回反覆,一直滿鍋為止。這時燒火的那個人要均勻的不停的燒火,保證水在煮沸的狀態。燒火的人和撒粘糕的人要配合好,鍋裡哪塊上來汽往那塊撒面,等到全鍋都上來汽兒,面也正好撒滿鍋。這時蓋上鍋蓋等半個小時左右,一鍋金燦燦、黃澄澄的年糕就蒸好了。到第二天將粘糕、豆包裝到缸裡,一直吃到正月底。粘糕它也是一種美食,特別是新蒸好的粘糕配上豬肉燉酸菜,吃起來那叫一個香!那就是美味!那就是年味!那就是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