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cience | 靶向巨噬細胞嗅覺受體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來源:BioArt
嗅覺受體(OLFRs)構成了最大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s)家族。患動脈粥樣硬化的Apoe-/-小鼠的主動脈中分離出的血管巨噬細胞中意外地檢測到Olfrs、Adcy3、Rtp1、Rtp2和環核苷酸門控(CNG)離子通道亞基Cnga1、Cnga2等的表達。那麼OLFRs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是否存在某種關聯呢?近日,來自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的Klaus Ley團隊在Science 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這項研究表明Olfr2和人類直系同源嗅覺受體OR6A2作為辛醛受體,與TLR4共同可誘導響應辛醛的炎症小體啟用,從而導致 IL-1α和IL-1β蛋白的產生和分泌。這與其他炎性細胞因子一起,可能解釋了Olfr2在動脈粥樣硬化小鼠模型中的巨大影響。因此,靶向OR6A2和可能的其他OLFRs的藥物樣小分子可能構成治療、預防和逆轉動脈粥樣硬化的新治療靶點。
閱讀連線:
2,研究揭示:那些“網抑雲”時刻,疼痛都是真實的
來源:學術頭條
所有形式的社交疼痛(social pain)都潛藏著一定的傷害性。近日,來自昆士蘭大學的Geoff MacDonald和威克森林大學的Mark R. Leary,聯合在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目的是將社交疼痛更強烈地與人類對感知社會排斥的反應聯絡起來,並考慮社交疼痛對關係攻擊和疼痛障礙等重要問題的影響。研究發現,社會疼痛和身體疼痛之間的重疊,其實是一種應對威脅的進化發展。人類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上表現出兩種型別疼痛之間融合——社會排斥和身體疼痛,在大腦體感系統中也有共同的表現。
閱讀連結:
3,前沿 | 預防帕金森病,DNA疫苗有望步入臨床
來源:藥明康德
MultiTEP的疫苗設計
帕金森病(PD)是第二常見的影響運動和認知功能的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α-突觸核蛋白在患者大腦中的聚集被認為是PD發病和進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日前,分子醫學研究所和合作夥伴在npj Vaccines 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針對病理性α-突觸核蛋白開發的免疫原性疫苗,在動物模型中不但激發高水平的抗α-突觸核蛋白抗體,而且改善小鼠的運動功能。一種名為PV-1950的疫苗使用MultiTEP的疫苗設計,同時靶向該病理分子的3個B細胞表位,接種這一疫苗的小鼠大腦中α-突觸核蛋白和神經退行性變減少最明顯。PV-1950有兩個版本——一個基於DNA,一個基於重組蛋白,用異源DNA和重組蛋白疫苗進行初免-加強疫苗接種是一種有望激發更強抗體反應的方法。
閱讀連結:
4,Movement Disorder: 帕金森患者,腦白質病變和病情進展密切相關
來源:神經新前沿
在最常見的白質(WM)宏觀結構改變中,白質高訊號(WMHs)在T2加權磁共振成像(MRI)掃描中很容易識別。WMHs與年齡增長和正常老化的認知能力下降有關。在帕金森病(PD)中,過往研究表明,WMH總體積與認知和/或運動障礙之間存在關聯。近日來自義大利的科學家們在Movement Disorder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探究了WMHs和NAWM DT MRI改變的演變,以及它們與大群PD患者運動和認知障礙進展的關係,並進行長達4年的縱向跟蹤。發現在PD中,WMHs和認知惡化之間存在關聯,而WM微結構損傷對臨床惡化的貢獻可忽略不計。透過MRI評估的WMHs可以為監測PD患者認知障礙的發展提供一個重要工具。
閱讀連結:
Movement Disorder: 帕金森患者,腦白質病變和病情進展密切相關
5,JAMA子刊:厭食症、暴食症,進食障礙母親後代多動症、自閉症風險幾乎翻倍!
來源:梅斯醫學
進食障礙是一種複雜而嚴重的精神疾病,其特點是對肥胖的非理性恐懼與控制體重的行為相結合,導致身體併發症和社會心理功能受損。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神經性厭食症和貪食症婦女的病程是慢性的,且目前有證據表明進食障礙的母親的孩子神經發育受損,但仍不清楚這些孩子患神經精神疾病的風險是否增加。
近日,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專家開展了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 雜誌上。研究發現進食障礙母親所生的孩子,特別是懷孕期間活躍的失調者,患ADHD和ASD的風險增加。
閱讀連結:
JAMA子刊:厭食症、暴食症,進食障礙母親後代多動症、自閉症風險幾乎翻倍!
6,擼狗狗時它會有壓力嗎 | 來自動物輔助治療的證據
來源:首師心語
動物輔助治療(AAT)是一種以動物為媒介,透過人與動物的接觸,改善或維持病弱或殘障人士的身體狀況,或幫助他們加強與外部世界的互動,進而適應社會、促進康復的過程。不少心理學研究表明,與動物共同生活可能會為人類身心健康帶來好處。但參與治療的動物被完全陌生的人接近,被粗糙的手或者不喜歡的方式觸控,它們的壓力水平是否會增加?為此,羅馬尼亞農業科學與獸醫大學的Flavia Dye帶領的一組調查人員進行的一項探索性研究。研究發現在治療前後測得的唾液皮質醇值沒有顯著增加,休息日和工作治療日之間的總皮質醇水平也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結果發表在Research Gate上,表明治療犬能夠很好地應對動物輔助治療過程,並且不會對治療中的互動產生應激反應。
閱讀連結:
7,被父母接納的青少年很少在網上欺負人
來源:雷靂和學生們
父母接納作為一種支援性的資源,會直接影響到親子關係的質量。於青少年而言,與父母的關係對其心理健康和問題行為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隨著青少年網路使用頻率的增加,父母接納很可能是網路欺負重要的預測因素之一,然而這二者之間的關係和關係機制並未被深入研究。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雷靂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上發表了相關研究,發現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接納水平越低,就越有可能在網上欺負他人。青少年感知父母接納與網路欺負之間的關係會隨著其依戀迴避的增強而逐漸減弱,但會隨著依戀焦慮的增加而逐漸增強。
閱讀連結:
8,開處方時,記住醫患關係的力量「專家觀點」
來源:大話精神藥物“起作用”的方式遠不止藥物在患者體內的化學作用。如果精神科醫生只關注我處方藥物的化學作用,就錯過了大多數患者病情改善的原因。一些改善可歸因於精神障礙的自然波動過程。在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抑鬱症治療合作研究專案的研究中,抑鬱症患者的反應更多地與治療他們的特定精神科醫生有關,而不是與他們是否接受丙咪嗪或安慰劑有關。最有效的精神科研究中,服用安慰劑的患者比使用丙咪嗪的患者獲得了更多的改善。 精神科醫生不僅僅是配藥者,也是陪伴患者的合作者,精神科醫生必須不僅僅關注處方,還要關注與患者建立的處方關係。正是這些關係,而不僅僅是藥物,幫助引導患者走上治癒之路。該文章於近日發表在Psychiatric News上。
閱讀連結:
審校:Simon
題圖:攝圖網
前 文 閱 讀
1,腦科學日報:人為什麼會走路?新研究揭示不止靠大腦...
2,腦科學日報:世界首例人體脊髓iPS幹細胞治療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