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目前飛得最遠的人造探測器,“旅行者 1 號”與“旅行者 2 號”分別在 2012 年 8 月年和 2018 年 11 月穿越日球層頂,這就意味著,這對由NASA於1977年發射的孿生兄弟,全部擺脫太陽風的控制,進入了星際空間。
“旅行者 1 號” 在地球軌道面,也就是黃道面以北的位置穿越日球層頂,穿越時與太陽的距離為178億公里。
“旅行者 2 號”則從黃道面以南穿越日球層頂,穿越時距離太陽 119.0個天文單位。
由於“旅行者2號”上的等離子體譜儀(PLS)依然能夠正常工作,因此科學家們對“旅行者 2 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
那麼旅行者號在穿越太陽風層的過程到底經歷了什麼?在星際空間的邊緣,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什麼是日球頂層?
2018年11月5日,科學家發現,已經飛行了41年的旅行者2號,窗外的景象突然發生了變化,飛船周圍的等離子體,也就是來自太陽的低能粒子,密度開始急劇下降,同時高能量的宇宙射線急劇提升,也就是說,旅行者 2 號已經不再受到太陽磁泡的保護。
飛行器在進入星際空間之前,首先要突破的就是日球層,那麼什麼是日球層呢?打個比方,當我們用力吹一個氣球,內外壓力差會使得氣球向外膨脹,形成一個球體的形狀,如果我們紮緊氣口,這個氣球會始終保持穩定的狀態,而太陽在帶領整個太陽系在銀河系運動的過程中,太陽也用太陽風體吹起了這樣一個“氣球”,這個氣球就叫日球層,太陽風與星際物質相交會的地方,被稱作是“日球層頂”。來自太陽系內部的飛行器, 一旦越過日球層頂,就脫離了太陽風所能影響的空間範圍,進入了“星際穿越”的新旅程。
旅行者 1 號和 2 號從不同方向飛出了日球層,旅行者 1 號位於黃道面以北,旅行者 2 號位於黃道面以南
既然日球層是由太陽風形成的,那麼太陽風又包含了什麼物質呢?
太陽風指從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超聲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太陽風一直連續存在,並以200-800km/s的速度高速運動,和地球空氣流動不同,它不是由氣體分子組成,而是由比原子還小一個層次的基本粒子——質子和電子等組成,高速粒子流動時產生的效應和空氣流動十分相似,因此就被稱作是太陽風。
太陽風充滿了我們整個太陽系,其組成的等離子體也是目前宇宙中最豐富的可見物質形式。
太陽風的密度與地球上風的密度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一般情況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中,每立方厘米有幾個到幾十個微觀粒子,而地球上風的密度則為每立方厘米有2687億億個分子。
太陽風雖十分稀薄,但它的流動速度遠遠勝過地球上的風,地球上12級颱風的風速是每秒32.5米以上,而太陽風的風速,在地球附近卻經常保持在每秒350~450千米 ,是地球風速的上萬倍,最猛烈時可達每秒800千米以上。
星際穿越 能看到啥?
在突破了太陽風頂層,也就是日球層之後,飛船就會進入到星際空間,星際空間仍然充斥著等離子體粒子物質形態,但這時的粒子形態已經不再是來自太陽的低能粒子,而是高能的宇宙射線,不過根據旅行者1號的探測分析,在日球層與星際空間交界的地方,仍然存在一個“磁場屏障”,在這個“過度地帶”星際物質的密度躍至日球層內部的20到50倍,磁場強度躍升4到5倍,正是這個“磁場屏障”,阻擋了能量較高的銀河宇宙線進入日球層當中,所以說日球層就是保護地球免受銀河宇宙線侵襲的另一個屏障。
科學家們推測,磁場屏障有可能是日球層內外的磁場透過磁重聯等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個複雜的動力學系統。
當然“磁場屏障”並非鐵板一塊,旅行者1號在穿越日球層內部時,曾歷經兩次銀河宇宙線增強事件,這說明儘管有了層層保護,宇宙線仍然有可能透過什麼機制,穿透了磁場屏障, 可以短時少量入侵到日球層內部。
本次公佈的觀測結果中,所發現的日球層頂附近的豐富而複雜的結構
雖然旅行者1號和2號都已經穿過了日球層,但由於2號的等離子體譜儀仍然在工作,所以探測資料更直接也更精確,透過對比兩個探測器的資料分析來看,日球層四周的等離子體並不是均勻分佈的,運動狀態也不盡相同,也就是說,日球層頂並非像氣球的外皮一樣,是日球層與星際物質的簡單分隔。無論是在星際空間還是在日球層內,在靠近日球層頂的地方都存在著複雜的相互作用過程和動力學結構。
雖然“旅行者 1 號”和“旅 行者 2 號”兵分兩路,分別對黃道面以南和以北的日球層頂結構進行了探測,但這些對於勾勒出日球層的完整結構還遠遠不夠。比如兩艘探測器所穿越日球層頂的方向,都是日球層與星際物質迎面相遇的那一側;而在另一側,日球層頂到底呈現怎樣的形態,則尚無定論。
有學者認為,如果星際物質中的磁場占主導地位,那麼整個日球層將呈現出橢球狀的形狀;反之,如果是星際物質的動能或內能佔優,則日球層頂的另一側很可能會像彗星一 樣,拉出長長的尾巴,但最近幾年,又有許多科學家堅持認為,日球層就是一個近似的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