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病人的護理
一、護理評估
1、術中情況;
2、身體狀況:生命體徵,切口狀況,引流管,肢體功能,體液平衡,營養狀況,術後不適及併發症;輔助檢查;
3、心理-社會狀況。
二、常見護理診斷/問題
1、疼痛 與手術創傷、特殊體位等因素有關。
2、舒適的改變 疼痛、腹脹、尿瀦留 與手術後臥床、留置各類導管和創傷性反應有關。
3、有體液不足的危險 與手術導致失血、體液丟失、禁食禁飲、液體量補充不足有關。
4、低效性呼吸型態 與術後臥床、活動量少、傷口疼痛、呼吸運動受限等有關。
5、營養失調 低於機體需要量與術後禁食、創傷後機體代謝率增高有關。
6、焦慮與恐懼 與術後不適、擔心預後差及住院費用等有關。
7、潛在併發症 術後出血、傷口感染或裂開、肺部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或深靜脈血栓形成等。
三、護理措施
(一)、一般護理
1、安置病人
(1)、與麻醉師和手術室護士做好床旁交接;
(2)、搬運病人時動作輕穩;
(3)、正確連線各引流裝置;
(4)、檢查輸液是否通暢;
(5)、遵醫囑給氧;
(6)、注意保暖。
2、體位
(1)、根據麻醉型別及手術方式安置
①、全麻: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
②、蛛網膜下隙麻醉:平臥或頭低臥位6~8小時;
③、硬脊膜外阻滯:平臥6小時。
(2)、根據手術部位安置
①、顱腦手術:如無休克或昏迷:15°~30°頭高腳低斜坡臥位;
②、頸、胸部手術:高半坐臥位;
③、腹部手術:低半坐臥位或斜坡臥位;
④、脊柱或臀部手術:俯臥或仰臥位。
(3)、根據病人狀況安置
①、腹腔內有汙染者,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儘早改為半坐位或頭高腳低位;
②、休克病人:中凹臥位或平臥位;
③、肥胖病人:側臥位。
3、病情觀察
(1)、生命體徵及意識
①、中、小型手術病人,手術當日每小時測量1次脈搏、呼吸、血壓,監測6~8小時至生命體徵平穩。
②、對大手術、全麻及危重病人,必須密切觀察;每15~30分鐘測量1次脈搏、呼吸、血壓及瞳孔、神志,直至病情穩定,隨後可改為每小時測量1次或遵醫囑定時測量,並做好記錄。
(2)、中心靜脈壓
(3)、出入水量
①、對於中等及較大手術,術後繼續詳細記錄24小時出入水量;
②、對於病情複雜的危重病人,留置尿管,觀察並記錄每小時尿量。
(4)、其他:特殊監測專案 (血糖、顱內壓、肢端末梢迴圈等)。
4、靜脈補液:術後輸液的量、成分和輸注速度,取決於手術的大小、器官功能狀態和疾病嚴重程度。
5、飲食護理
(1)、非腹部手術:局麻和小手術,手術後即可進食;椎管內麻醉手術,3~6小時後可進食;全麻手術,待麻醉清醒,噁心、嘔吐反應消失後可進食。
(2)、腹部手術:一般需禁食24~48小時,待腸道蠕動恢復、肛門排氣後開始進食少量流質,逐步遞增至全量流質。
6、休息與活動
(1)、活動原則:大部分病人術後24~48小時內可試行下床活動;
(2)、活動時,固定好各導管,防止跌倒。
7、引流管護理
(1)、妥善固定
(2)、保持通暢:定期檢查負壓吸引有無堵塞
(3)、觀察:量、顏色和性狀
(4)、記錄:準確、完整
(5)、無菌:更換時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
(6)、熟悉各類引流管的拔管指徵:
①、置於皮下等淺表部位的乳膠片一般術後 I ~2日拔除;
②、菸捲引流一般術後3日拔除;
③、作為預防性引流滲血的腹腔引流管,若引流液甚少,可於術後1~2日拔除;作為預防性引流滲液用,則需保留至所預防的併發症可能發生的時間後再拔除,一般為術後5~7日;
④、胸腔閉式引流管通常經體格檢查及胸部 X 線證實肺膨脹良好方可拔除;
⑤、胃腸減壓管在腸功能恢復、肛門排氣後拔除。
8、手術切口護理
(1)、觀察切口有無滲血、滲液,切口及周圍面板有無發紅,切口癒合情況,切口包紮是否限制胸、腹部呼吸運動或肢(趾)端血液迴圈;
(2)、保持切口敷料清潔乾燥;
(3)、對煩躁、昏迷的病人及不合作的患兒,可適當使用約束帶,防止敷料脫落。
(4)、外科手術切口分類
①、清潔切口( I 類切ロ):手術未進入感染炎症區,未進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②、清潔﹣汙染切口( Ⅱ類切ロ):手術進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顯汙染。
③、汙染切口(Ⅲ類切口):手術進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膿區域;開放性創傷手術;胃腸道、尿路、膽道內容物及體液有大量溢位汙染;術中有明顯汙染(如開胸心臟按壓)。
④、感染切口:有失活組織的陳舊創傷手術;已有臨床感染或臟器穿孔的手術。
(5)、切口癒合等級
①、甲級癒合:用“甲”字代表,指癒合良好,無不良反應。
②、乙級癒合:用“乙”字代表,指癒合處有炎症反應,如紅腫、硬結、血腫、積液等,但未化膿。
③、丙級癒合:用“丙”字代表,指切口化膿,需要做切開引流等處理。
(6)、縫線拆除時間
①、一般頭、面、頸部為術後4~5日拆除;
②、下腹部、會陰部為術後6~7日拆除;
③、胸部、上腹部、背部和臀部為術後7~9日拆除;
④、四肢為術後10~12日(近關節處可適當延長)拆除;
⑤、減張縫線為術後14日拆除 。
(二)、術後不適的護理
1、疼痛
(1)、原因:
①、麻醉作用消失後,病人開始感覺切口疼痛,在術後24小時內最劇烈2~3日後逐漸減輕。
②、病人術後咳嗽、深呼吸、下床行走和關節功能鍛鍊時可引起術後活動性疼痛,劇烈疼痛可影響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病人休息。
(2)、護理:
①、觀察病人疼痛的時間、部位、性質和規律;
②、鼓勵病人表達疼痛的感受,簡單解釋切口疼痛的規律;
③、儘可能滿足病人對舒適的需要,如協助變換體位,減少壓迫等;
④、指導病人正確運用非藥物鎮痛方法,減輕機體對疼痛的敏感性,如分散注意力等;
⑤、大手術後1~2日內,可持續使用病人自控鎮痛泵進行止痛。
⑥、遵醫囑給予鎮靜、鎮痛藥,如地西洋、布桂嗪(強痛定)哌替啶等;
⑦、在指導病人開展功能活動前,一方面告知其早期活動的重要性,取得配合,另一方面還要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循序漸進地指導其開展功能活動,若病人因疼痛無法完成某項功能活動時,及時終止該活動並採取鎮痛措施。
2、發熱 是術後病人最常 的症狀。由於手術創傷的反應,術後病人的體溫可略升高0.1~1 ℃,一般不超過38℃,稱之為外科手術熱或吸收熱,術後1~2日逐漸恢復正常。
(1)、原因:
①、術後24小時內的體溫過高(>39℃),常為代謝性或內分泌異常、低血壓、肺不張或輸血反應等。
②術後3~6日的發熱或體溫降至正常後再度發熱,應警惕繼發感染的可能,如術切ロ、肺部及尿路感染等。如果發熱持續不退,要密切注意是否因更為嚴重的開發症所引起,如體腔內術後殘餘膿腫等。
(2)、護理
①、監測體溫及伴隨症狀;
②、及時檢査切口部位有無紅、腫、熱、痛或波動感;
③、遵醫囑應用退熱藥物或(和)物理降溫;
④、結合病史進行胸部 X 線、超聲、 CT 、切口分泌物塗片和培養、血培養、尿液檢査等,尋找病因並針對性治療。
3、噁心、嘔吐
(1)原因:
①、最常見的原因是麻酔反應,待麻酔作用消失後症狀常可消失;
②、開腹手術對胃腸道的刺激或引起幽門痙攣;
③、藥物影響,常見的如環丙沙星類抗生素、單獨靜脈使用複方氨基酸、脂肪乳劑等;
④、嚴重腹脹;
⑤、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等。
(2)護理:
①、嘔吐時,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嘔吐物;
②、使用鎮痛泵者,暫停使用;
③、行針灸冶療或遵醫囑給子止吐藥物、鎮靜藥物及解痙藥物;
④、持續性嘔吐者,應査明原因開處埋。
4、腹脹
(1)、原因:
①、術後早期腹脹是由於胃腸蠕動受抑制所致,隨胃腸蠕動恢復即可自行緩解。
②、若術後數日仍未排氣且兼有腹脹,可能是腹膜炎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腸麻癰。
③、若腹脹伴有陣發性絞痛、腸鳴音亢進,可能是早期腸粘連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機械性腸梗阻,應作進一步檢査。
(2)、護理:
①、胃腸減壓、肛管排氣或高滲溶液低壓灌腸等;
②、協助病人多翻身,下床活動;
③、遵醫囑使用促進腸蠕動的藥物,如新斯的明肌內注射;
④、若是因腹腔內感染,或機械性腸梗阻導致的腹脹,非手術治療不能改善者,做好再次手術的準備。
5、尿瀦留 對術後6~8小時尚未排尿或雖排尿但尿量較少者,應在恥骨上區叩診檢査,明確有無尿瀦留。
(1)原因:
①、合併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病人;
②、蛛網膜下隙脈酔後或全身麻醉後,排尿反射受抑制;
③、切口疼痛引起後尿道括約肌和膀反射性痙攣,尤其是骨盆及會陰部手術後;
④、手術對膀胱神經的刺激;
⑤、病人不習慣床上排尿;
⑥、鎮靜藥物用量過大或低血鉀等。
(2)護理:
①、穩定病人情緒,採用誘導排尿法,如變換體位、下腹部熱敷或聽流水聲等:
②、遵醫囑採用藥物、針灸治療;
③、上述措施無效時在無菌操作下導尿,一次放尿不超過1000ml,尿瀦留時間過長或導尿時尿量超過500ml者,留置導尿管1~2日。
6、 呃逆
(1)原因:可能是神經中樞或臑肌直接受刺激所致,多為暫時性。
(2)護理:
①、術後早期發生者,壓迫眶上緣,抽吸胃內積氣、積液;
②、遵醫囑給予鎮靜或解痙藥物;
③、上腹部手術後出現頑固性呃逆者,要警惕吻合口漏或十二指腸殘端漏、隔下積液或感染的可能,作超聲檢査可明確病因。一旦明確,配合醫師理;
④、未査明原因且一般治療無效時,協助醫師行頸部臑神經封閉治療。
(三)、術後併發症的護理
1、術後出血
(1)、原因:術中止血不完善、創面滲血未完全控制、原先痙攣的小動脈斷端舒張、結紮線脫落、凝血功能障礙等是術後出血的常見原因。
(2)、護理:
①、嚴密觀察病人生命體徵、手術切口,若切ロ敷料被血液滲溼,可懷疑為手術切口出血,應開啟敷料檢査切口以明確出血狀況和原因;
②、 注意觀察引流液的性狀、量和顏色變化。如胸腔手術後,若胸腔引流血性液體持續超過100ml/ h ,提示有內出血;
③、未放置引流管者,可透過密切的臨床觀察,評估有無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表現,如煩躁、心率增快等,特別是在輸入足夠的液體和血液後,休克徵象仍未改善或加重,或好轉後又惡化,都提示有術後出血;
④、腹部手術後腹腔內出血,早期臨床表現不明顯,只有透過密切的臨床觀察,必要時行腹腔穿刺,才能明確診斷;
⑤、少量出血時,一般經更換切口敷料、加壓包紮或全身使用止血劑即可止血;出血量大時,應加快輸液速度,遵醫囑輸血或血漿,做好再次手術止血準備。
2、切口併發症
(1)、切口裂開:多見於腹部及肢體鄰近關節部位。常發生於術後1周左右或拆除面板縫線後24小時內。
1)、原因:營養不良者組織癒合能力差、縫合不當、切口感染或腹內壓突然增高,如劇烈咳嗽、噴嚏、嘔吐或嚴重腹脹等。
2)、護理:
①、預防:對年老體弱、營養狀況差、估計切口癒合不良者,術前加強營養支援;對估計發生此併發症可能性大者,在逐層縫合腹壁切口的基礎上,加用全層腹壁減張縫線,術後用腹帶適當加壓包紮切口,減輕區域性張力,延遲拆線時間;及時處理和消除慢性腹內壓增高的因素;手術切口位於肢體關節部位者,拆線後避免大幅度動作。
②、處理:一旦發生大出血,立即平臥,穩定病人情緒,避免驚慌,告知病人勿咳嗽和進食進飲;凡腸管脫出者,切勿將其直接回納至腹腔,以免引起腹腔感染,用無菌生理鹽水紗布覆蓋切口,用腹帶輕輕包紮,與醫師聯絡,立即送往手術室重新縫合。
(2)、切口感染:若術後3~4日,切口疼痛加重,切口區域性有紅、腫、熱、壓痛或波動感等,伴有體溫升高、脈率加快和白細胞計數升高,可懷疑為切口感。
1)原因:切口內留有死腔、血腫、異物或區域性組織供血不良,合併有貧血、糖尿病、營養不良或肥胖等。
2)護理:
①、預防:術中嚴格遵守無菌原則、嚴密止血,防止殘留死腔、血腫或異物等;保持傷口清潔、敷料乾燥;加強營養支援,增強病人抗感染能力;遵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術後密切觀察手術切口情況。
②、處理:感染早期給予區域性理療,使用有效抗生素;化膿切口需拆除部分縫線,充分敞開切口,清理切口後,放置凡士林油紗條(布)引流膿液,定期更換敷料,爭取二期癒合;若需行二期縫合,做好術前準備。
3、呼吸系統併發症
(1)、肺部感染:常發生在胸部、腹部大手術後,特別是高齡、有長期吸菸史、術前合併呼吸道感染者。
1)、原因:術後呼吸運動受限、呼吸道分泌物積聚及排出不暢是引起術後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
2)、護理:
①、保持病室適宜溫度(18~22℃)溼度( 50 %~60%),維持每日液體攝入量在2000~3000ml;
②、術後臥床期聞鼓勵病人每小時重複做深呼吸5~10次,協助其翻身、叩背,促進氣道內分泌物排出;
③、教會病人保護切口和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即用雙手按住肋部或切ロ兩側以限制咳嗽時胸部或腹部活動幅度,保護手術切ロ並減輕因咳嗽震動引起的切ロ疼痛,在數次短暫的輕微咳嗽後,再深吸氣用力咳痰,並作間斷深呼吸;
④、協助病人取半臥位,病情許可儘早下床活動;
⑤、痰液黏稠者予以霧化吸入;
⑥、遵醫囑應用抗生素及祛痰藥物。
(2)、肺栓塞:是由內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動脈的主幹或分支,引起肺血液迴圈障礙的臨床和病理生理綜合徵,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綜合徵、腫瘤栓塞、羊水栓塞、空氣栓塞和細菌栓塞。
1)、原因:引起術後肺栓塞的因素較多,常見於年齡>50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創傷、軟組織損傷、心肺疾病、肥胖、某些血液病等情況。
2)、護理:
①、密切監測生命體徵,絕對臥床休息;
②、遵醫囑合理使用溶栓和抗凝藥物治療;
③、呼吸支援,給予吸氧,必要時予以氣管插管及機械通氣;
④、適當給予鎮靜鎮痛藥物緩解病人的焦慮和恐懼症狀。
4、泌尿系統併發症 泌尿系統感染常見,常起自膀胱,若上行感染可引起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伴或不伴有排尿困難,一般無全身症狀。急性腎盂腎炎多見於女性,表現為畏寒、發熱、腎區疼痛等。
(1)、原因:因長期留置導尿管或反覆多次導尿、身體抵抗力差等所致。
(2)、護理:
①、留置導尿管者,嚴格遵守無菌原則;
②、鼓勵病人多飲水,保持尿量在1500ml/ d 以上;
③、觀察尿液,留取尿標本並及時送檢,根據尿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5、消化道併發症
(1)、常見急性胃擴張、腸梗阻等併發症。腹腔手術後胃腸道功能的恢復一般在術後12~24小時開始,此時可聞及腸鳴音;術後48~72小時整個腸道蠕動可恢復正常,肛門排氣、排便。
(2)、預防措施:
①、胃腸道手術前留置胃管;
②、維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及早糾正低血鉀、酸中毒等;
③、術後禁食、胃腸減壓;
④、取半臥位,按摩腹部;
⑤、儘早下床活動。
6、深靜脈血栓 多見於下肢。起初病人常感腓腸肌疼痛和緊束,或腹股溝區出現冬捕比痛,繼而出現下肢凹陷性水腫,沿靜脈走行有觸痛,可捫及條索變硬的靜脈。一旦血栓脫落可引起肺栓塞,導致死死亡。
(1)、原因:
①、術後腹脹、長時間制動、臥床等引起下腔及髂靜脈迴流受阻(特別是老年及肥胖病人)血流緩慢;
②、手術、外傷、反覆穿刺置管或輸注高滲性液體、刺激性藥物等致血管壁和血管內膜損傷;
③、手術導致組織破壞、癌細胞的分解及體液的大量丟失致血液凝集性增加等。
(2)、護理
1)、預防:鼓勵病人術後早期下床活動;臥床期間進行肢體的主動和被動運動;按摩下肢比目魚肌和腓腸肌,促進血液迴圈;術後穿彈力襪以促進下肢靜脈迴流;對於血液處於高凝狀態者,可預防性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或複方丹參片。
2)、處理:
①、嚴禁經患肢靜脈輸液及區域性按摩,以防血栓脫落;
②、抬高患肢、制動,區域性s096硫酸鎂溼敷,配合理療和全身性抗生素冷療;
③、遵醫囑靜脈輸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複方丹參溶液,以降低血液黏滯度,改善微迴圈;
④、血栓形成3日內,遵醫囑使用溶栓劑(首選尿激酶)及抗凝劑(肝素、華法林)進行治療。
7、壓瘡 是術後常見的面板併發症。
1)原因:術後病人由於切口疼痛、手術特殊要求需長期臥床,區域性面板組織長期受壓,同時受到汗液、尿液、各種引流液等的刺激以及營養不良、水腫等原因,導致壓瘡的發生率較高。
(2)護理
1)預防:
①、定時翻身,每2小時翻身1次;
②、正確使用石膏、繃帶及夾板;
③、保持病人面板及床單清潔乾燥,使用便盆時協助病人抬高臀部;
④、協助並鼓勵病人堅持每日進行主動或被動運動,鼓勵早期下床;
⑤、給予營養支援;
⑥、使用翻身枕、氣墊床或水膠體敷料等預防壓瘡。
2)、處理:
①、去除致病原因。
②、小水皰未破裂可自行吸收;大水皰在無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皰內液體,再用無菌敷料包紮。
③、淺表潰瘍用透氣性好的保溼敷料覆蓋;壞死潰瘍者,清潔創面、去除壞死組織,保持引流通暢。
四、健康教育
1、休息與活動保證充足的睡眠,活動量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少到多、從輕到重,若
出現不適症狀,囑咐病人及時就醫。
2、康復鍛鍊告知病人康復鍛鍊的知識,指導術後康復鍛鍊的具體方法。
3、飲食與營養恢復期病人合理攝入均衡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4、用藥指導需繼續治療者,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定期複查肝、腎功能。
5、切口處理傷口拆線後用無菌紗布覆蓋1~2日,以保護區域性面板。若帶開放性切口出院
者,將門診換藥時間及次數向病人及家屬交代清楚。
6、定期複診告知病人恢復期可能出現的症狀,有異常立即返院檢査。一般手術後1~3個月門診隨訪1次,以評估和了解康復過程及傷口癒合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