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高老師的物質空間論,我是高老師,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部新的物質起源的基礎理論,這就是《物質空間論》。
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思考過這樣一些問題:“我們的宇宙到底是怎樣的?它是從哪裡來的?又會如何變化?
什麼是物質?它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對於物質起源,大家可能瞭解一些物理理論,透過網路上的科普資訊,大家也許都知道,現在的學者們普遍認同兩個標準模型:Λ冷暗物質標準模型和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也就是俗稱的大爆炸宇宙論和標準模型。
1946年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論,描述了宇宙的誕生和演化,後來經過完善形成了現在的Λ冷暗物質標準模型。
而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是在1967年,由史蒂文和阿卜杜勒在規範場理論的基礎之上得到的,它描述了物質的組成。
在這裡,我不對這兩個理論做出具體評價,我只想告訴大家,這兩個理論現在都處於假設階段,並沒有獲得真實可靠的實驗驗證。
鑑於目前許多科普內容缺乏嚴謹的科學態度,在分享物質空間論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自然科學的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是我們瞭解科學問題的基礎。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什麼是自然科學?
百度一下,大家就知道,科學,是已經係數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其物件是客觀現象,內容是形式化的科學理論,形式是語言,包括自然語言與數學語言。科學不受價值約束、與價值無關。
自然科學就是研究的物件是一切物質和自然現象的科學,實際上,自然科學最早起源於哲學,自然科學體系建立的標誌是牛頓於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牛頓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提出了自然科學領域的標準尺度,這些標準尺度至今依然成立。
那麼,自然科學的基本原則有哪些呢?
第一個原則就是:自然科學必須遵守因果性原理:
一切結果必然存在產生結果的原因,原因在前,結果在後,在時間順序上不可顛倒。
因果關係是客觀存在的關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自然科學的因果性關係只能從自然現象和實驗中發現,這一原則起始於牛頓力學的因果決定論,牛頓在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認為:在沒有從觀察和實驗中發現原因時,決不杜撰假設,這在物理研究的方法論中非常重要!
第二個原則是,自然科學的規律遵守對稱性原理,自然規律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就是在一定的原因下會出現一定的結果。因果之間規律性的聯絡,體現為可重複性和預見性,即相同(或等價)的原因必定產生相同(或等價)的結果。
自然科學中還存在一些原則,比如局域存在性原理、簡單性原理,這些原理我們在討論物質空間論時再詳細探討。
自然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發現規律,而不是創造規律,所以,發現,是自然科學的行為原則,所有試圖創造自然科學規律的行為是不容於自然科學的。
有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要提出:自然科學的基本原則是不是絕對的?當出現違背自然科學基本原則的理論和觀察現象時,我們是相信基本原則還是相信理論和觀察現象?
我認為:自然科學的基本原則是絕對的,必須遵守,沒有例外!任何違背自然科學基本原則的理論或現象肯定是不完備的,不是理論本身不完備,就是觀察現象是錯覺!
現在,許多科普內容包含了一些違背自然科學基本原則的內容,打著科學的旗號,用“神奇的,不可思議的,難以想象的”的詞語虛構一些僅存在與假設中的現象,用於博取流量。我們應該堅持自然科學基本原則的絕對性,仔細甄別,什麼是真科學,什麼是偽科學。
《物質空間論》是一部描述物質起源的基礎理論,這一理論以自然界存在的客觀現象為基礎,由定義空間和時間開始,描述物質的起源,其過程嚴格遵守自然科學的基本原則。
《物質空間論》包容物理基礎理論,可以合理解釋已知的物理現象,沒有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