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 1962 年,美國天文學家萊頓等人在研究太陽表面的氣體運動時,觀測到一個驚人的事實:太陽上的氣體從太陽表面快速地垂直上升,隨後又落下。太陽表面上有 2/3 左右的地方,每隔 2~5 分鐘,即有一次這樣的振動,而且振動的規模很大,振動的步調基本一致(同時起落)。即一些氣流同時冉冉上升,另一些氣流同時徐徐下降。太陽就像是一顆巨大的心臟不停地一脹一縮地脈動,大約每隔 5 分鐘上下振動一次。
科學家們在作了進一步的觀測和研究之後,發現太陽振動週期還不只一個。除了 5 分鐘的振動週期外,還存在著 160 分鐘振動一次的週期。此外,太陽上還有從每 7 分鐘一次到每幾小時一次的許多種振動週期。為什麼會發生太陽振動呢? 一些太陽科學家認為,太陽 5 分鐘振動是太陽對流層發出的聲波所致,屬於壓力型的;160 分鐘振動可能是太陽對流層下面的重力波引起的,屬於引力型的。“對流層”是指從光球向下延伸至太陽中心 1/4 個太陽半徑處的一層太陽大氣。遺憾的是,由於現測上的重重困難,科學家們迄今對其詳情還知道得很少。
近年來,國際上一些天文臺對“日震”進行聯合觀測,其觀測網分佈於美國、西班牙、印度、中國、澳大利亞和智利等國。透過對太陽振動的長期連續觀測和研究,可以獲取太陽內部及日核的許多資訊,這對於研究太陽自轉、太陽磁場起源、太陽活動規律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由此還能揭示出更多的宇宙奧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