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被譽為“北方威尼斯”,以其為數眾多的河道和400多座橋樑而聞名於世,這是在彼得大帝統治下於1703年開始實施的宏大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業績。聖彼得堡的建築以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和新古典式建築風格為代表。1990年,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和建築群(Historic Centre of Saint Petersburg and Related Groups of Monuments)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聖彼得堡,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是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也是僅次於莫斯科的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始建於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1712年,聖彼得堡成為俄國首都。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查亞茨島上建立要塞,後擴建為城,稱聖彼得堡。1712年俄國首都從莫斯科遷到這裡,持續200餘年。1914年改稱彼得格勒,1924年列寧逝世後又命名為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恢復聖彼得堡舊名。聖彼得堡,一座曾經承載著復興之夢的城池,一個彼得大帝用夢想建造的傑作。聖彼得堡風光迤儷,河流縱橫,橋樑眾多,有“北方威尼斯”之稱。
涅瓦河哺育了燦爛輝煌的俄羅斯文化,使聖彼得堡成為著名的文化之都,聖彼得堡是一座文化名城。市內建有50多所博物館,被譽為博物館之城。許多俄國著名詩人和作家,如普希金、萊蒙托夫、萊蒙托夫、高爾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和從事創作。
涅瓦河三角洲上數十條縱橫交錯的水道和運河,把大地分割成近百個小島,靠400多座橋樑相連,使聖彼得堡具有獨特的“水城”和“橋城”景觀。中心城區在大涅瓦河南岸,全市最繁華的涅瓦大街橫貫城區。昔日帝都留下的俄羅斯古典建築群和名勝古蹟比比皆是,如彼得保羅要塞、冬宮、夏宮、大理石宮、海軍部大廈、伊薩基輔大教堂、十二月黨人廣場、斯莫爾尼修道院、斯莫爾尼宮、國立俄羅斯博物館、滴血教堂、喀山大教堂、普希金故居博物館……
彼得保羅要塞:彼得保羅要塞坐落在聖彼得堡市中心涅瓦河右岸,是聖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築。該要塞1703年5月16日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島上奠基,它與彼得堡同齡。在1703年與瑞典的戰爭尚未結束時,就開始在涅瓦河岸修築這座多角型的碉堡。 目的是為了要監控涅瓦河上的船隻。從戰略角度考慮,彼得大帝在涅瓦河三角洲上選擇這個島作為抗敵前哨。這裡是聖彼得堡最早開始建設的地區。彼得大帝親自為它選擇了一處易於防禦的地點,親自監督建造工作。後幾經擴建,建成這座六稜體的古堡。古堡的牆高12米,厚2.4—4米,沿涅瓦河一面長700米。要塞中有聖彼得保羅大教堂、鐘樓、聖彼得門、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幣廠、兵工廠、克龍維爾克炮樓、十二月革命黨人紀念碑等建築物。
冬宮:原為俄羅斯帝國沙皇的皇宮,現為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一部分,位於聖彼得堡涅瓦河畔,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建於1754年至1762年間,是歷代沙皇的皇宮。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與巴黎的盧浮宮、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齊名。藏品共有270萬件,主要是繪畫、雕塑、版畫、素描、出土文物、實用藝術品、錢幣和獎牌。該館最早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館。1764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從柏林購進倫勃朗、魯本斯等人的250幅繪畫存放在艾爾米塔什。隨著收藏品的增多,從1764至1789年先後建造了小艾爾米塔什和大艾爾米塔什。達·芬奇的油畫《聖母與花》和《聖母麗達》(1480年)、拉斐爾的《聖母康斯達畢列》(1502—1503年)、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縮著身子的男孩》(1530年)、提香的《丹奈爾》(1546—1553年)和《懺悔的瑪利亞· 瑪格丹莉納》(1569年)、倫勃朗的《試戴耳環的姑娘》(1657年)、《浪子回頭》(1660年)、《丹奈爾》(1636年)、《花神》(1634年)等都是該館的珍品。
夏宮,又稱彼得宮:位於芬蘭灣南岸的森林中,它距聖彼得堡市約30公里,曾經是彼得大帝的避暑行宮,佔地800公頃。夏宮始建於1704年,於1714年修建了大宮殿,成為彼得大帝的行宮。夏宮有寬闊的草坪、花園,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鑲有許多精美雕刻藝術品的宮殿,被譽為“俄羅斯的凡爾賽”。主要建築有:大宮殿、夏花園、瑪爾麗宮、奇珍閣、亞歷山大花園和茅舍宮等。18世紀初,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下令興建夏宮,其外貌簡樸莊重,內部裝飾華貴。當時的許多大型舞會、宮廷慶典等活動都在這裡舉行,彼得大帝生前每年必來此度夏。這裡寬闊的草坪、花園、擁有相當多的噴泉與鍍金雕像,是夏宮花園的最大特色。150個噴泉的2000多個噴柱,不停地向藍天噴放出水柱,形成瀑布和千姿百態的造型,令人目不暇接,還有幽靜、高大的森林,更使人流連忘返。
伊薩克大教堂,又稱伊薩基輔大教堂:坐落在聖彼得堡市區的伊薩克大教堂,建於1818—1858年,由建築師蒙費蘭建造。教堂高達102米,圓頂直徑為22.15 米。用橡木製成的3 扇巨門,每扇門面積為42 平方米,重達20 噸。整座建築物重30 萬噸,裡面可容納1.4萬人。教堂的施工經歷了奠基、立柱、砌牆、封頂等過程。這座建築的地基深達10 米。教堂四周各豎有16 根粗大的花崗岩石柱,成雙排托起雕花山牆。大教堂的內外部裝修更為考究,教堂內有許多鍍金的、青銅的和大理石雕塑,有多幅色彩斑斕的鑲嵌畫和宗教畫,還有用烏拉爾寶石和名貴孔雀石、天青石製作的藝術品作為裝飾。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伊薩基輔大教堂受到嚴重損壞,20 年後才修復完畢,但留下教堂大門外的大理石柱子上的幾處彈痕沒有修補。在一根柱子旁掛著一塊銅牌,上寫:“這是在1941—1944 年,德國法西斯發射的148478發炮彈中其中一發留下的罪證。” 教堂前面的廣場上矗立著尼古拉一世皇帝的雕像。
滴血教堂,也被稱為復活教堂和聖血教堂:滴血教堂建造於1883年至1907年,是聖彼得堡為數不多的傳統式東正教堂。這座教堂的修建是為了紀念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一場俄羅斯的悲劇。1881年3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皇帝在此受到炸彈襲擊重傷而亡,所以教堂命名為滴血教堂。1881年3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乘著馬車準備去簽署法令,宣佈改組國家委員會,啟動俄羅斯君主立憲的政改程序。當他的馬車經過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河堤時,遭遇“民意黨”極端分子的暗殺身亡。1883年,亞歷山大二世之子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了紀念父皇,在其父遇刺地點修建這座教堂。教堂上有五光十色的洋蔥頭頂,反映了俄國16和17世紀的典型的東正教教堂建築風格,精妙絕倫的華麗裝飾和獨具匠心的絕美造型,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教堂之一。
十二月黨人廣場與彼得大帝青銅騎士雕像:十二月黨人廣場的名稱是為紀念俄羅斯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而起,1825年12月14日在青銅騎士像下聚集了起義士兵,這些士兵最後被槍殺,起義以失敗告終。廣場中央有一個圓形的大草坪,中央矗立著彼得大帝騎馬雕像。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原為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巡洋艦,艦長124米,寬16.8米,1903年起服役。“阿芙樂爾”意為黎明或曙光。1917年11月7日,艦上的全體官兵按照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將艦開到尼古拉耶夫橋。上午10時。列寧以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名義起草了《告俄國公民書》,在巡洋艦上向全國廣播。爾後,晚上9點45分阿芙樂爾號巡洋艦按照訊號,向東宮發射了第一炮,揭開了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1948年根據列寧格勒市蘇維埃執委會的決定,它被作為軍艦博物館,永久地固定在涅瓦河上,供人們參觀。
葉卡捷琳娜宮:是彼得大帝1708年為妻子葉卡捷琳娜一世建造的,也是其女兒伊麗莎白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亞歷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二世最喜愛的郊外行宮。這座宮殿原是兩層樓高的木製宮殿。1743—1751年期間,進行宮殿的重建工程。將其原本樸實的外貌改建為雄偉宏大,富麗堂皇的豪華皇家宮殿。葉卡捷琳娜宮內的琥珀廳最為著名,二戰期間被德軍炸燬,但如今已經被修繕一新。
聖彼得堡這座城市見證了1917年2月革命和10月革命以及1941—1944年遭德軍圍困的重大悲劇事件,在這些事件中,約有100萬人喪生。在經歷了20世紀前所未有的考驗之後,這座城市仍然是新時代俄羅斯文化的象徵和基礎,它是科學、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之一。聖彼得堡是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的卓越之都。
孫克勤撰文和攝影
參考文獻
孫克勤,孫博,2018,走進世界遺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克勤,孫博,2020,世界遺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