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開始,每一個旅遊人都在默默地告訴自己:邁過寒冬就是春暖花開。然而時間到了2022年,身在這個行業的旅遊人清醒地知道,這場寒冬結束可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疫情突襲的第三年,已經有很多人才逐漸離開這個曾經擁擠的賽道,銷售,導遊,操作,市場,甚至是創始人。
向前回望,那些盛世場景彷彿還停留在昨天的朋友圈裡,回望現在整個行業,依然在重啟—暫停—重啟中不斷迴圈,在這個被疫情重傷的行業中,幾乎沒有人能倖免,整個行業從下至上都瀰漫著一股傷感的氣氛。
旅遊人被迫進入一場新的職業大遷徙早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即使在今天,依然能從各大招聘網站上看到那些曾經產品經理投來的旅遊編輯的簡歷,行業人才需求斷崖式下跌可能讓他們已經來不及思考太多契合度,生存空間可能比職業生涯更重要。
作為行業的觀察者,我們其實並不願意去見證這樣的情景,但誠如:“時代中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行業好的時候,我們的選擇有很多;行業不好的時候,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1、掙扎
“掙扎”這個標籤,在一段時間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底色。兩年過去了,我們發現有的人依舊在掙扎,有的人已經透過轉型或者調整思路“上岸”了。
重慶美亞國際旅行社總經理李俊就是一個比較正能量的案例,疫情之後,他們也曾和很多旅行社一樣,暫停等待過,但隨著遙遙無期的出境遊重啟,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再等了。於是帶領團隊於2021年4月“重操舊業”,拾起了曾經被擱置的“三峽產品”,經過近9個月的努力,將三峽產品發展為公司主營業務板塊之一。
這次迴歸,給了李俊很多的感觸,最大的莫過於企業思維的突破。過去,美亞國際的模式是旅遊電商,多年的工作習慣讓管理層和員工養成了“坐商”的思維習慣,認為只要營銷做得好,客戶與資源自然會有。但“突襲”的疫情和忽然遇冷的行業環境都在倒逼他們去改變和走出去,重新挖掘產品和開拓客戶,將“坐商”變成“行商。”
此外,疫情發生以來,越來越多的同業停工和行業人才的嚴重流失造成了行業供應鏈供給的失衡,再加上跟團遊受限,這些也讓重慶美亞國際旅行社開始思考業務形態的突破——自主採購周邊自駕遊門票、酒店套餐等產品,並協同供應商開發新的產品,以此來滿足新的消費者的需求。
李俊的經歷其實對映著這兩年旅遊從業者的縮影。從初興到高光,伴隨著新經濟下消費者對多元化服務消費型別的初步覺醒,甚至達到頂峰,直到遭遇疫情戛然而止。
反覆等待,反覆失望的滋味,惠玩山水CEO陳江感同身受。出境遊未封存之前,很多從業者覺得國內遊產品“技術含量”不高,但經歷過疫情的衝擊後,陳江最大的感觸就是國內旅遊市場看起來准入門檻低,實則對於產品打磨和客戶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張機票+一個酒店就可以自給自足的旅行,為什麼還有消費者需要旅行商,這需要從業者提供更加專業化的目的地資訊和價效比更高的產品。
當旅行不再是從一個城市遊走到另一個城市,更像是對於當地文化、美食、人情,風俗的新探索,這其實對旅行商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而這其實也是疫情之後,旅行商被需要的新價值的探索。如何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研發產品,如何去滿足多元化消費者的需求,如何在體驗中讓消費者留存,這些都是新市場環境下旅行商應該思考的問題。
根據企查查提供給聞旅的資料顯示,截止到2021年12月,全國旅行社相關企業的註冊量分別為4.1萬家、5.3萬家和4.8萬家;吊登出量分別為2.5萬家、2.46萬家和2.3萬家。
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會長、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魏小安曾表示:疫情壓縮了旅遊的市場泡沫和發展泡沫,客觀上起到了結構調整的作用。旅遊企業基本上形成三種情況,一種是扛不住,倒閉;一種是死扛,殭屍;一種是轉型,謀求新路。也就意味著在低谷時期,仍然有出路,自然有活路。面對疫情常態化,需要關注新興,也要注重傳統,畢竟傳統企業現在是多數,也最艱難。各有各的路數,總體都需要轉型,創造新型。
2、堅持與突破
回顧2021年的旅遊行業,從十一長假、暑假期間,多地釋出緊急提醒或通知,建議暫緩跨省旅遊。到元旦假期、春節假期接踵而至,各地防疫政策再度升級……縱觀全年行情,從最長的出行高峰到全年最長的假期,旅遊業幾乎錯過了所有重要時間節點。
即便如此,有人因為熱愛而繼續堅守在這個行業,有人因為沒有選擇而繼續等待復甦,也有人因為錯誤的預判而一直被這個行業“套牢”,無論什麼樣的原因,目前留下來的人都可以稱為“堅守者”。
目的地定製旅行聯盟的12家企業就是這樣一批“堅守者”和“突破者”,在經歷2020年一年疫情之後,大家都希望2021年會比2020年好一些,但結果是迎來更加不確定的一年——反反覆覆的疫情和隨時被叫停的跨省遊,各地旅遊企業真正營業時間全年累計加起來不足5個月,有的目的地甚至只有3個月左右的時間。
目的地定製旅行聯盟2022年輪值主席胡昌雄(貴州大雄)告訴聞旅:“‘目的地定製旅行聯盟’由國內主要旅遊目的地的定製旅行服務商發起,以‘踐行可持續旅行、設計體驗式場景’為使命的旅遊行業自發組織。目前聯盟成員單位涵蓋貴州、雲南、西藏、甘肅、浙江、廣西、福建、內蒙、黑龍江、新疆、寧夏等12個國內主要旅行目的地。”
哈爾濱秀山水營地
從2020年疫情開始,“私家小團”以及“高階主題定製旅行”成為了這12家定製旅行綜合服務商的業務主導。面對“命運多舛”的跨省遊,聯盟成員在本地省內旅行服務與跨界服務上,做了不少新的嘗試。比如哈爾濱秀山水的城市周邊野奢營地的佈局、新疆藍鯨泛海“高階民宿+司導體系+旅遊博主”旅行生態閉環體系的搭建以及其他目的地公司與設計公司、品牌企業等跨界聯合共創的主題活動等。
除了深耕C端產品外,聯盟對中高階定製渠道的合作伙伴也非常重視,2021年3月,在深圳舉辦了以“目的地場景設計”為主題的聯合路演活動;6月份,在成都參加了四川聯盟成員以美食為主題的“旅行產品共創會”,共同學習交流挖掘在地“美食旅行產品”的設計方法與落地執行等。
2021深圳路演
“經過這兩年的折騰和洗禮,我們聯盟成員的生命力和對環境的應變能力都在提升。”胡昌雄介紹道。
3、反思
在尋找自救的這兩年,旅遊人的樂觀和韌性,在不同的個體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現。然而在傳統旅遊人顯得有些落寞的這兩年,我們依舊能夠看到一些新的組合產品的出現——“隨心飛”、“隨心租”橫空出世,機票也首次出現了盲盒;本地遊、周邊遊對於當地旅遊資源的挖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等。而數字化技術在旅遊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應用,以5G為代表的新一輪資訊化浪潮全面融入旅遊業,元宇宙的風潮也刮到了旅遊行業。
旅遊的邊界正在擴充套件,“旅遊+”正在激發市場的想象空間。對此,目的地定製旅行聯盟2022年輪值主席胡昌雄表示贊同:“旅遊行業在2020年之前都是一路高歌猛進,疫情讓這個行業呈現斷崖式停滯,而這也反向倒逼整個行業業務重組、跨界破圈和提升服務,過去旅遊行業的人經常提‘旅遊+’,未來應該是更多的行業可以‘+旅遊’,就如同網際網路一樣,旅遊可以作為一種更廣泛的行業,讓其他行業與旅遊業結合。”
在胡昌雄看來,未來旅遊行業領域應該是越來越廣的,無論是從旅遊服務的各個環節(如組團、批發、地接等),或者從旅遊六大要素(吃、住、行、遊、購、娛等),還是未來有可能的其他“泛旅遊”產業(如文化娛樂、教育、體育、醫療健康、金融等)等等,這些都值得重新做一遍。而這其實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維度的要求——解讀後疫情時代下客戶需求的結構性變化,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引領和突破單個領域的原有業務份額以及要多思考“各個相關行業客戶的核心和潛在需求”,從而拉動消費。
此外,在“泛旅遊”的發展下,旅遊消費人群的定位分類將會更加細緻與精準,例如除了現在的青少年、老年人、家庭之外,未來還會按其他的主題維度來分類,例如按不同的職業身份等來分類。未來旅遊的個性化需求也會更加地凸顯,傳統旅遊“一招鮮吃遍天”的固有產品模式會越來越難滿足現有客戶的需求增長。
但是,真正的個性化定製旅行目前對於很多定製旅行企業來說,其實並不是一個高效的解決方法,因此如何更好在消費者追求的“個性化”與旅遊企業追求“效率與規模化”之間構建一套全新的運營模式,也是定製旅遊聯盟一直研究的課題。
而這也很好地印證了魏小安的觀點:對應未來的社會需求,旅行社從服務供應商到綜合運營商,依靠情感服務、體驗服務、個性服務三點足夠服務自己的親朋好友與街坊鄰居。但回到現在的行業環境,下一步一定是集生產商、服務商、渠道商、運營商、品牌商五位一體。
這其中,過程服務是基礎,這是旅行社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旅行社之所以成為旅行社的根本,但這是傳統方式。全程服務是創新方式,情感服務是昇華,任何技術都無法替代情感,個性服務是追求,服務創造個性,個性引領潮流。
4、未來
近日,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無疑給當前市場環境下的旅遊業及產業鏈相關行業注入了“強心劑”。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稱未來五年,旅遊業仍然處於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相關人士表示:“政策助力之下,旅遊、出行客流有望持續回升,旅遊業及相關子行業如免稅、酒店、餐飲、出境遊等整體復甦有望呈加速趨勢,旅遊業‘修復’投資主線預計將貫穿2022年全年。”
基於此,“目的地定製旅行聯盟”計劃將會透過內部優秀經驗的互補分享、行業渠道的共享等,讓各家聯盟企業更好的發揮自己優勢長處,彌補各自短板,最終更好實現“聯盟”聚合效應的價值,同時也為各渠道合作伙伴提供高效的目的地產品策劃、服務落地、市場開拓等對外賦能輸出。
“2022年我們計劃會有兩場重要的對外活動,一個是3月份在上海的‘聯合路演’,另外一個是6月份呼倫貝爾的‘產品共創會’。我們會透過內部定向邀約嘉賓,閉門會議等形式與更多行業的夥伴進行一些全新合作的探討與嘗試。”胡昌雄補充道。
作為從業者,我們無法預估疫情會在什麼時候結束,但在這掙扎、自救、反思、突圍、創新的這兩年,留下來的人不僅提升了產品的“組合拳”,在使用者觀察和營銷推廣上也積累了新的經驗。確切地說,疫情讓一路高歌猛進的旅遊人有了更多時間去思考未來的發展,也讓曾經一批吃過行業紅利的人重新去相信時間的力量,拋棄過去短平快的“粗暴”賺錢模式,重新為自己的公司和職業印上“長期主義”的烙印。
在此我們借用重慶美亞國際旅行社總經理李俊的話:“疫情結束只是時間問題,當旅遊市場爆發時,‘春江水暖鴨先知’,厚積方可薄發。”用這句話來致敬這個行業的堅守者,突圍者和創新者。同時,我們也希望,2022年,旅遊行業能夠迎來更多的可能。
配圖源於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