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是一臺臺式電腦最重要的一個裝置,也是預算的大頭。這篇文章就來說說,主機的各個配件引數如何識別,如何挑選,哪些部件對效能提升比較明顯,哪些可以在預算不夠時,稍緩,等以後再升級。
一臺主機一共可以分成8部分,分別是:
機箱 電源 主機板 記憶體 CPU 散熱器 顯示卡 硬碟
首先我先說一下最好一次買好,一直用到整機報廢的配件:
機箱 電源 主機板 英特爾CPU
主要是以下的原因:
機箱、電源、主機板都是因為拆卸麻煩的問題,不建議去折騰,所以在買新機時,就應該挑選好。
而英特爾的CPU則是,CPU的介面問題,各代的CPU都不一樣,不一樣就意味著主機板也需要換。
接下來我一個個說挑選的注意方面,我還是遵循一個方面,儘量不推薦品牌,大家可以按照我給的引數和注意方向,自行選擇。當然有一些配件,只有一到兩家的品牌可以選,我還是會說。
機箱:對我來說就是裝其他配件的容器。不用太關注,不過機箱的大小要特別注意。
機箱的大小決定了,可裝主機板的大小,CPU散熱器的大小,以及可裝散熱風扇的數量。
電源:在決定買什麼顯示卡後,再稍稍加一點功率,以備以後升級。
現在在顯示卡的商品介紹中都有推薦電源,以此為參照購買電源。
可透過轉換效率來判斷電源的規格高低,轉換效率越高越好。
主機板:簡單來說就是插線板,所有的配件最後都要連線在主機板上。
透過選擇的CPU來選擇主機板,同時可透過主機板數字編號前的字母來判斷主機板的規格。
INTER:從低到高,H B Z,例如 H510 B560 Z590
AMD:從低到高,A B X,例如 A520 B550 X570
最好還有大小的問題,一共有三種
itx m-atx atx
可以在商品介紹中的板型找到,這三種分別對應
小板 中板 大板
在一般認識中,主機板越大穩定性和效能就越好,不過在挑選時,中板大小的質量就夠了。
記憶體:這關係到可同時開啟的軟體數量,以及在使用軟體時,軟體的遠行速度
以平臺分,可分為筆記本、桌上型電腦
以代數分,可分DDR3、DDR4,其中DDR4現在普遍的代數,所以DDR4還需要注意記憶體頻率,記憶體頻率決定了使用軟體時的速度。
CPU:作為終身使用,從購買一直用到報廢的配件,我建議是最好一次性到位。雖然I5和R5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已經足夠了,但如果還有升級顯示卡的需求。那最好還是直接上到I7或者R7。
CPU就只有兩家可選INTER和AMD,在同級別產品上穩定性和整體效能上都沒有太大的區別,可看預算來購買。
這兩家的CPU的效能可透過代號、代數和字尾來區分。
核顯就是CPU是否附帶顯示卡
散熱器:一般都是CPU散熱器,因為CPU自帶的散熱器,都沒啥太大用處。
對於風冷還是水冷,我只能說。 如果想省事,上風冷。如果想靜音,上水冷。
顯示卡:對於顯示卡,現在我只推NVIDIA。
可以透過代數和代數之後的三位數,來判斷顯示卡的效能。例如:1660 2070 3060 3070 3080
不過在相同規格的顯示卡中也會有差異,例如相同3080,不同品牌之間又會有差異,可以透過下面的指標來區分:
核心頻率 視訊記憶體容量(顯示卡晶片可處理的資料量) 視訊記憶體位寬(資料進出顯示卡的數量大小) 視訊記憶體速度(單位時間交換的資料量)
以我現在瞭解的情況,其實對於遊戲來說,瓶頸反而不是顯示卡晶片,而是視訊記憶體容量、頻率和位寬。而且當一款遊戲明明達到了系統需求,但玩起來還是卡卡的時候,可以嘗試更新顯示卡驅動。
硬碟:可分為固態硬碟、機械硬碟。
機械硬碟,一般用作倉庫盤,速度慢但單位容量的價格低。速度的快慢主要看硬碟轉速,常見有7200和5400,介面為sata,硬碟大小有2.5寸和3.5寸。
固態硬碟,可用作系統盤,常用軟體盤,速度快但單位容量的價格高。
因為固態硬碟最大的優勢就是讀取大量小檔案的速度快,同時抗震靜音。但機械硬碟最大優勢就是,便宜同時容量大。
現在常見的有三種介面:
sata介面,速度一般在500MB/s,一般為2.5寸
sata協議 m.2介面,速度一般在500MB/s,形狀細長,介面上有兩個缺口
nvme協議 m.2介面,速度在3000MB/s,形狀細長,介面上有一個缺口
總結:
最後我想說,如果想要配主機,可以安裝下面的順序一步步來挑選,確定預算。
1、確定CPU品牌、規格
2、確定顯示卡品牌、規格
3、透過CPU,確定散熱器
4、透過CPU和顯示卡,確定電源功率、主機板大小
5、透過主機板和CPU,確定記憶體的DDR容量、代數及記憶體頻率
6、確定固態和機械硬碟的容量及數量
7、最後挑選合適大小的機箱
我可以說一下我買電腦主機的心得,除了CPU不要省和電源功率扣除顯示卡後再稍留點富裕,其他都可以買的便宜或者買效能不那麼強,因為對穩定性和效能都不會有太多的損耗,畢竟先用起來最主要。之後看電源功率在相應升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