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縣地處甘肅中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縣,至今已有2100餘年的歷史。是古絲綢必經之地,位居軍事要衝,也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古以來,戰爭頻繁,特別是明、清及民國時期,兵荒馬亂,流寇不斷,於是地方政府和民眾便築堡自保。正因這種歷史背景,古堡幾乎遍及全縣各高山險要之地。在縣內的無數山巒上,密佈著大大小小的碉堡(通渭當地人稱其為堡(bu)子),碉堡在通渭的歷史上源遠流長,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為官堡,二為民堡。在通渭這塊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有綿延數百里的戰國秦長城,也有宋代通渭寨、雞川寨、李家坪、文家坪、秦嘉徐淑詩詞文化生態景區等文化勝蹟;有明代石峰堡、碧玉關堡、鐵櫃堡等古寨堡1500多座,素有千堡之鄉的美譽。
一通渭古城堡
宋朝時期的通渭寨甕城
清朝時期的盧家嘴堡角墩
民國時期的四羅坪川堡
清朝時期的什川高廟堡
第三鋪萬岔古堡 攝影者陳慶金
馬營鎮大峴古堡
馬營鎮牛營大山古堡 攝影者陳慶金
華嶺朱家古堡 攝影者陳慶金
華嶺陽山村古堡 攝影者陳慶金
七律·登華嶺朱家古堡<新韻>
作者:徐生元
凌空百仞氣如山,東望平涼路八盤。
霞映流雲紅勝火,谷幽芳草綠生煙。
橫刀關帝蠶眉鎖,豎劍周倉虎目圓。
但看黎民安堡障,不教賊虜擾堯天。
北城莊子村古堡 攝影者陳慶金
隴川鎮雙堡古堡攝影師郭建
古堡全景組圖
古堡門的組圖
如果長城是城的話,無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如果堡也屬於城的話,那可能為世界最小的城。在通渭這塊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有綿延數百里的戰國秦長城,也散落著大大小小近1000座古堡:包括漢、宋以來官築城、寨、堡和明、清、民國各時的民築族堡、家堡。其規模宏大者數十萬平方米,其小者則不足百平方米;其形狀多長方形、正方形,亦有圓形、橢圓形、半圓形、三角形、梯形、多邊形及不規則形;其修築多在高山懸崖邊,亦常見於平川村落中;其築造之法多用夯築,亦有隨山之形削土挖掘而成。從數量的眾多、種類的齊全、形狀和築造方法的多樣等方面來看,通渭堪稱古城堡的博物館。
二戰國秦長城
榜羅瑪龍岔長城牆體與壕溝
榜羅瑪龍岔長城烽火臺
榜羅瑪龍岔長城烽火臺頂部堆積瓦片
平襄古城圖
漢“平”字印戳繩紋瓦殘片
雞川寨全景
雞川寨北牆
雞川寨北牆與壕溝 攝影者段宏
通渭寨烽火臺
通渭寨南面甕城
通渭寨北側壕溝之一
華川關全景
華川關南側三道壕溝
念奴嬌·登華川關
作者:徐生元
憑高遊目,見長空萬里,遠山空闊。關堡沉浮殘照裡,正是斷魂時節。霧湧蟾山,雲連秦嶺,芳草依稀發。杜鵑聲裡,忍聽胡笛吹徹。
自古敗寇成王,江山如畫, 爭戰何時歇。牛谷滔滔東去水,留得幾多英傑。苑馬華川,錦屏夕照,千古憑誰說。殘關猶在,峽門還伴孤月。
馬營監北牆
清 重修馬營監衙署碑記(區域性)
明朝初年,西部地區雖無邊患戰事,但地方匪患時有發生。修寨築堡,是地方官吏治理保護轄區平安的重要政務。據明萬曆年《重修通渭縣誌》卷一載:墩堡恃險修築,堡類城郭,墩類莊圃。堡以斂藏人畜,墩以傳報烽火匪細故也……萬曆四十四年,知縣劉世綸奉文申議,次第修復。擬五七里為一墩,十里為一鋪,二十里為一堡。墩堡中為一臺,上擬為樓屋,覆以天棚,以民兵分為二班,半於演武場操練,半於各墩堡同保甲鄉民巡守,還操庶幾,有備無患。
隴陽堡殘存西南牆一角
苟家堡西牆與壕溝
關公堡南側牆體
司川堡西門
張八爺堡全景
張八爺堡西牆頂女牆
張八爺堡北牆便道
東坡堡全景
東坡堡平面示意圖
東坡堡堡門遠眺
襄南隔裡溝古堡
古城堡,它跨越了兩千餘年,親臨了幾度滄桑,陪伴了多少王朝。它是一部部深奧的長卷,是一冊冊歷史遺留的鉅著,到處有神奇的篇章和典故,它像一塊標誌著民族興盛衰落的碑刻,見證著滄海桑田的變遷,凝固著久遠的歲月以及被歲月積澱的歷史。讓後人通曉昔日的動亂世道,明白今天的太平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