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你接受過什麼樣的金錢教育?你的父母或者周圍的親戚在面對金錢時,是什麼樣的觀點?他們說過些什麼樣的話,影響著你長大後對金錢的判斷?今天的你,會把多餘的錢存進銀行,還是主動積極地進行投資理財?
這些問題,看起來似乎不好回答。
今天的我們,可能來自於70、80年代——那個物資相對貧乏的時代,我們的父輩在面對金錢時,說過些什麼呢?他們可能會說:
錢有什麼好?夠用就行。
你看錢上多髒啊,千人摸萬人用的。
天上不會掉餡餅,就算掉餡餅,也砸不中咱們。
有錢的人都很貪婪,都是為富不仁的。
你要努力工作才能賺到錢,沒有錢你分文不是。
多餘的錢一定要存起來,存錢是為了不時之需。
金錢是萬惡之源。
金錢買不到快樂。
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錢。
這個東西,我們買不起。
……
這些話,我們或多或少都聽見過,其中有些話會進入我們的心靈,成為我們的潛意識。當我們長大後,面對金錢時,又成為影響我們的潛在觀點。比如,我的父母在那時,只要有多餘的錢,都是存進銀行,以備不時之需。今天的我,只要有了多餘的錢,也是存進銀行,以備不時之需。至於其他的理財方式,我從小到大,沒見過,因而也存疑。直到最近看到一本書,才讓我對這種原生家庭的金錢觀設定有了些思考,才恍然明白,金錢觀在原生家庭的潛意識設定中是多麼強大!
這本書裡講了一個故事,說xx小時候,母親總是說:“有錢人都很貪婪,他們靠窮人的血汗賺錢,賺的錢夠用就好,多賺就是貪婪的豬了。”他於是相信有錢人都很貪心,所以他在心裡把有錢和貪婪劃上等號。如果他不想成為貪婪的人,他在潛意識裡就會不想變得富有。
xx的生意收入也完美地驗正了這個潛意識。每每他積累了一大筆錢時,他就開始大手大腳,總覺得錢不夠花,於是花錢、借錢、投資鉅虧、跌回原點。一切重來後,錢又積累到一個高度時,又是花錢、借錢、投資鉅虧、跌回原點。幾次迴圈後,他開始思索這其中的奧秘。後來在高人的解答下,他才明白原來是他的潛意識在作怪。因為他並不想成為他母親嘴裡的“貪婪的豬”,所以他只有把手上的錢都花掉,才能不成為那隻豬。於是他的事業起起伏伏,體現出他潛意識中對待金錢的觀念。xx這種對待對於金錢的潛意識觀念,來源於他母親的語言制約,這就是原生家庭中不自覺的金錢觀所帶來的語言設定。
對這樣的語言設定,你還能想出些什麼呢?你對這種原生家庭在金錢觀上的語言又是否贊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