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特別缺愛,愛情婚姻能拯救我嗎?
不能,當然不能!
因為你如果抱著這種急需被拯救的心態,你挑結婚物件時都容易專挑那個錯的。
你設想一下你現在特別飢餓還身無分文,如果這個時候有人給你一塊麵包,
你會檢查一下面包的生產日期嗎?
你會懷疑這麵包是不是被動手腳嗎?
你不會!
你只會迫不及待的大口吃掉這塊救命的麵包,並且覺得這個給你麵包的人真是個好人。
但如果你不餓,手裡還有足夠的錢去買你想吃的東西,有人請你吃飯,那他挑的館子如果不適合你口味你都不樂意去,也不會因為這個人請你吃了一頓飯就覺得他有多好。
這是一個心理學現象,童年不幸福的人去愛,急於透過婚姻得到拯救,就好比飢餓的人缺食物,缺乏會讓人更加盲目更加短視,在面對自己所缺乏的資源時,更容易做出不理性的選擇。
大學行為經濟學領域中大神級的人物塞德希爾,在他的論著《稀缺》這本書當中,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解釋了稀缺對於個人認知和決策的影響。
塞德希爾給出的觀點是:稀缺會改變人的思維模式,當我們經歷任何一種形式的稀缺時,都會對稀缺的事物全神貫注,我們的思想會自動而強有力的轉向,沒有得到滿足的需要。
就拿上面那個例子來說,你很餓,你缺食物你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獲取食物上,你的思維會聚焦在把食物塞進肚子這件事上,而不會全面考慮問題食物合不合口味。
有沒有毒,是不是有壞人給你下的誘餌,你全都考慮不到了,對於童年不幸福的人來說,他對被愛對幸福的渴望極其專注,這種專注讓他不能把精力投入到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上面。
比如努力提升自己的價值,為自己爭取到更多優質伴侶的選擇權。
比如提升自我觀照的能力,對自己的情緒有更高的覺察性,能夠自我安撫,不用在精神上完全依賴別人。
比如提升自身水平,不輕易被廉價的付出感動,有識別火坑的能力等等,這些更該坐在前面的事沒做好或者根本沒去做,而是把精力集中在誰對你好,誰能無條件給你愛和拯救上,未來會出現這麼幾種可能性。
第1種可能婚前對你很好的男人婚後變了,有的男人在追求和戀愛期間會對你很好,他對你好是愛你,但其實他對愛沒有太多的需求,它的核心需求是娶到老婆,他重視的是老婆這個功能的決策價值,比如生養孩子伺候丈夫,贍養公婆。
這類男人不會挑很難追的女人也不會挑自身價值高的女人,因為和這類女人在一起付出的精力和經濟成本太大,他希望收穫的那部分收益卻很小,畢竟自身價值高的女人結婚可不是為了犧牲自己伺候別人的。
那些缺愛的會輕易被廉價付出所打動的女人正好符合這部分男人的需求。
只要在戀愛期間多付出一些陪伴和關注,就能把她娶回家,一旦結婚了有孩子了,這個男人就懈怠了,因為他已經把老婆拴住,沒必要再多付出什麼了。
第2點是一個真正愛你的男人,後來跟你說他累了,缺愛的人有時候也會遇到真正愛著你的人,一開始他會心疼你,打心眼兒裡願意呵護你,照顧你,但是你就像是一個快要溺水的人,抓住救命稻草一樣,覺得終於可以靠婚姻拯救自己了,你的託付心態會讓你在精神上無限的依賴對方,你覺得對方理所應當承擔你的全部情緒,你會被對方一句無心的話傷到你會因為對方沒有秒回信息而焦慮,你會不斷索取對方的關注,你為了維持足夠的安全感,會把對方牢牢的拴在身邊。
對方漸漸的會感到窒息,越來越害怕,會因你的需求他不再凡事都圍繞你不在什麼都遷就你,這讓你感到非常恐慌,你會更想要緊密的抓住它,他開始掙脫逃避,最後跟你說我累了拍不動了。
第3種狀況你會遇到此問題。被騙取你付出的人,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專門尋找內心缺愛的人下手,他們會短平快的直接戳中你的需求,使勁對你好,給你你想要的,為你營造一種很幸福的幻想。
他們之所以總是能得手,就是因為利用了缺愛的人的思維侷限性。
他知道只要給你愛的感覺,你就會忽視其他為他獻出他想要的,比如你的錢、你的人、你的赴湯蹈火。
總結下來就是抱著被婚姻拯救的心態去尋找伴侶,基本上都會落下一個被婚姻坑了的結果。
他不但不會拯救你,還會把你推進更可怕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