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曾漢中 感悟乒乓 2022-01-26 19:59
拙作《不發力:一個控球謀變的策略》在公眾號上發表後,有球友理解為要把打球節奏控制得更慢些,這顯然是誤讀了(可能與標題含義不清也有關係,抱歉)。因為這個慢是相對於快的,有快,才彰顯出慢,沒有這個前提,慢就沒有太大意義,只有捱打受攻的份。乒乓球實戰,我以為快是最致命的。電視解說員常提到的“爆衝”、“殺板”、“一板過”,無一不是以極快速度為核心的。沒有速度,單純的力量旋轉落點都比較好應對,只有快,快到追風逐電迅雷不及掩耳,才是無以匹敵的。弧圈球橫空出世以後,集力量、旋轉、速度於一身,威力大增,兇悍無比,小小銀球有如出膛炮彈,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弧線瞬間燃爆,看著就是一種力與美的享受,大大提高了乒乓球的對抗性觀賞性。這其中,速度在力量、旋轉的加持下,凸顯了快的優勢,變得更強更有殺傷力。
從一定意義上說,乒乓球能打出多大力量多快速度,體現著一個人能力水平的高度。我們多數業餘選手的致命弱點和瓶頸,在於球的絕對速度不快,殺傷力不強,“打不死人”,有些球自我感覺已經夠爆夠快了,仍打不穿粘球防守好的人。這裡除了少數人確實爆發力不足以外,多數人問題恐怕還在於沒有掌握正確規範的技術要領所致。什麼時候練就一板力量速度旋轉俱佳的“高爆彈”,你便相當於一下子躥高一個頭,可以傲視群雄一覽眾山小了。當然,這要有很好的技術、很高的悟性(有無童子功是重要分水嶺),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包括優於常人的爆發力、柔韌性,以及足夠的時間投入等等。對於我等半路出家的業餘愛好者來說,很難。環顧四周,有多少人窮極幾十年、一輩子,都練不好一板強力弧圈球。很不幸,也包括我。這是乒乓生涯一大憾事,但不等於就不能把球打快。物理學上有個表示時間速度距離之間關係的公式:v=s/t,它告訴我們,一定的距離,速率越高,物體運動所需時間越短,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能壓縮距離和時間,同樣也能體現物體運動的快。在乒乓球對抗中,球速快是一種快,點對點把球回到對方臺上的距離短、時間短,同樣是一種快。在這裡,起決定作用的是時間!因為人的反應是需要時間的,一般在0.2~0.3秒之間,低於這個時間就反應不過來了——除非爹媽給的基因先天優於常人。
所以,如果確實難以提高攻球的絕對速度,換一種思路,不妨在縮短球的執行時間和距離上做文章。比如直線球、扣殺球就比斜線球、弧線球的距離短,因而顯得快;擺短也是,點對點的距離只有幾十釐米,速度不算快,給人感覺卻不慢。挑打就更快了。我注意到電視裡高手們打出的挑打球,對方基本防不住,我自己實踐的結果也是如此,打到一般就得分。起先一直琢磨不透,後來想明白了,奧妙就在於近網——距離短,加上起動快,發得上力,幾個因素疊加,使得絕對速度不算快的球顯得既快又突然。
還有,我們常說打球要“搶”,主要指搶抓戰機,有機會就搶先上手,發起進攻。還有另一種搶抓戰機,就是趁對手大範圍跑動、身位不佳的時候,搶第一時間在前點或高點把球回過去,這也是一種快,打對手立足未穩,措手不及。如果按部就班,等自己也調整好身位再回球,那時對方也站穩腳跟,可以從容應對了。
有球友和我探討,說自己能防得住弧圈球卻防不住扣殺球,不是說弧圈球更快更爆嗎?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我分析,這恐怕是弧圈球出手時一般已經在下降期,時機稍慢,且線路長,帶有弧線,點對點執行距離比較長,這樣即使球過來很快很爆,卻被延長的時間、距離給抵消了,你還能來得及反應。為什麼現在有許多業餘選手也能在中遠臺對拉對沖?那是長距離給了他們相對充足的反應時間。而扣殺球一般在球檯中間附近,從高點往下拍,直線距離短,撞擊速度快,自然很難防了。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前提,得看對手的弧圈球質量如何,真正高水平的爆衝,我們根本來不及反應。
發力不好又想把球打快還有一個更好辦法,那就是借力——借子之力,為我所用,讓對方的力幫助自己提高回球速度。咱中國傳統的“近臺快攻”,就是典型的借力球,雖然現在不時興了,但業餘圈裡還有一些年紀比較大的人一直在堅持,包括我。我的體會是,正因為不流行,打的人少,才顯得它另類而卓爾不群。李姣、倪夏蓮、何志文在四、五十歲“高齡”還能與世界頂尖高手抗衡,靠的就是借力的快,沾的就是弧圈球選手對直板快攻不適應的光。業餘界也一樣,我年屆七十,力量很差了,但打過的人都說我球快,靠的就是借力。在與弧圈球質量相當不錯的年輕人對抗時,我用推擋借力防守,手腕再使點勁,回過去的球甚至比爆衝過來的球還快,有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味道,總能贏得一片喝彩聲,老臉很是有光。
當然,借力現象在乒乓球中很普遍,每個球的來回實際上都有一個互相借力的過程,但在上升期和下降期所能借上的力相去甚遠,甚至可以說天差地別。如果來球力量不大,到了下降後期就基本無力可借,得全靠自己發力;而在上升期擊球,不僅借力充分,時間、距離也更短,自己再加力形成合力,過去的球顯得特別快,能給對手一種近乎窒息的壓迫感。所以,要凸顯“快”的效果,讓對方難受彆扭手忙腳亂,最關鍵的要點是:搶前點!打上升期!如果等球過了高點再打,看起來只差一瞬間,借力效果卻差好多。
打借力快攻的人一般不退臺,他們反應機敏,手腳麻利,擺速快,還原快,喜歡也習慣打快節奏的球,一旦進入他的節奏,那是如魚得水,怎麼打怎麼有。但如果來球節奏有意無意突然放慢,出於慣性原因,就容易因為出手過早對不上點而造成失誤,反應快出手快的特點反而變成短板(這也是我《不發力:一個控球謀變的策略》一文的主要意思)。可以說,只習慣打快球的人往往有一個節奏慣性導致的手感固化問題,對突然變慢的球往往收不住手,造成無謂失誤。我發現這個問題後,就不要求自己什麼球都打快,看準來球節奏再出手,同時,對某些特定對手就用慢球加變速球去控制他,效果很不錯。
打快是一種風格,一種特長,但又不能只會快,不能慢,否則就容易被人有機可乘。在業餘選手中,對節奏不敏感,或者只習慣打一種固定節奏的人還比較多,如何加強節奏意識,既準確識別來球節奏,控制好回球時機,又能以我為主,運用節奏快慢的變化干擾對方,掌握主動,我以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什麼時候能做到行雲流水一般的運用自如,就是臻於成熟老到的境界了。
借力快攻還有一些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失誤率比較高,球一上桌就打,給人判斷、反應的時間極短,對手感要求很高。我就發現自己很容易吃發球,後來才想明白,除了盯球不緊外,和自己搶前點接發球有很大關係。不過話說回來,這樣的快接發球也讓許多人不適應,為自己爭得了主動。有得有失吧。
又比如,搶上升期,業餘選手往往會因為來不及做動作而主動發力不足,而單純的快打、快擋、快帶過去的借力球又相對不轉,觸桌後速度衰減比較快,相比弧圈球威懾力明顯不足。所以,雖然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美譽,乒壇上也有“水平高的怕快”、“以快制轉”一說,但只快不轉確實很難與既快又轉的弧圈球抗衡,這也是快攻打法落伍的原因。所幸我們都是業餘的,在這個層面上的快,還是有可能制住轉的,透過速度落點的壓制,讓對方來不及上手,來不及側身,打不出弧圈球的威力。即便他站定了,能拉開架勢爆衝一板,也還得看看究竟是他的矛利還是我的盾堅,就比誰的功力深厚了。有兩句關於道路的常用俗語,說的是截然相反的意思:條條大路通羅馬,自古華山一條道。把乒乓球打快,可以有多種形式和路徑來實現,就像條條道路通羅馬一樣,比如上述的線路、距離、時機、發力、借力等等,手段越豐富,選擇越多,對手越不容易適應。如果片面理解快和力量的關係,在二者之間劃等號,為了追求快便一味的發力、加力,走華山一條道,容易失誤不說,還非常耗費體力,效果不一定好。 堅持打快,是以我為主、爭取主動的手段,也是具有鮮明特色的打法風格,談不上先進,但有它存在的土壤和市場。要想在弧圈球浪潮的席捲下與之抗衡,並持續不斷提高,就得多一些理性思考,從理解內涵、拓展手段、揚長避短入手,打出快的多樣性,把快的特點和優勢發揮到極致,讓自己左右逢源,讓對手左右為難。同時也要防止思維定勢,把快作為爭勝的唯一手段,快得起來,卻慢不下來。可以說,任何機械古板、一成不變的打法,哪怕再暴力再刁鑽,對手都可以適應,都能找出破解的辦法,只有隨機應變、不拘一格、靈活機動、富於想象的戰術策略,才是真正難以應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