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會接到一些邀請,有時候我們向別人傳送一些邀請。
你有時間嗎?
你有時間今天出來吃頓飯嗎?你有時間幫我個忙嗎?你有時間接我個電話嗎?
等等,
等等。
我們就拿邀請別人舉例吧:
有時候我們邀請別人時會得到一些回覆:
當然好呀。
什麼時間出發,我最近很閒。
有時候我們也會得到一些另一面的回覆:
我最近比較忙,不好意思。
今天我有安排了,抱歉。
改天吧,下次我請。
此刻,在得到對方另一面的回覆後,我可能會想:啊,確實ta最近可能沒時間,可能比較忙。
這當然可能是一個原因。
但是,我們也不可否認的另一個原因就是:
對方有沒有時間看得不是時間,看得是臉。
對方如果因為一些原因無法前往你的邀約。我們用邏輯的話來講是什麼?是你的事情的優先順序不夠高,或者對方有更高的優先順序的事情要去做。
再換句話說:
你的事兒,沒那麼重要。
這一點我們可以用來去判斷與對方對我們的在意程度。
舉個很膚淺的例子:
你認為對方是你的好朋友,結果你約人家吃飯人家從來都是工作忙,有事情。半年都沒約上飯。真的有工作忙的半年都沒辦法出來吃一頓飯嗎?這時候就可以依次判斷我們在對方心目中的優先順序。
但是,這樣的判斷方式要講度,不能說對方只要不滿足自己的需求,自己就是被對方不在意。
我們舉一個例子說:
老媽叫我去樓下倒垃圾,然後我始終沒有去做。那麼老媽可以想:這小子在做什麼,在打遊戲。那老媽可能會想:
①那倒垃圾件事的優先順序比打遊戲低嘍?
②或者說我的請求的優先順序連打遊戲的優先順序都不夠高了嗎?
聰明的讀者可能發現了,這裡面①是對事情,事情的優先順序。②是對人,是情感優先順序。這是兩個側重點。
再舉個例子:
男女朋友剛開始相處。女朋友覺得這男朋友人賊好,百依百順。但是,過了幾個月,結婚了,發現這男人變了,怎麼變懶了。以前我說想吃個草莓,跑到村裡去給我摘,現在我想喝口水,都需要自己去倒。
為什麼呢?
因為戀愛期,在男朋友這裡情感優先順序最高。
而到了婚姻期,在老公這裡變成了事情的優先順序最高。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因為婚姻這樣的形式,讓情感安全性得到了提高。此時,個人的重點又建立婚姻關係又回到了個人的世界。
當然,我們在親密關係中,不能事事只要對方不是按著自己的要求來就感覺自己的優先順序低了,感覺對方不在乎自己了或者不愛自己了。
優先順序低了這是一個事實。但是,這個事實也是一個甜蜜的事實,因為其背後代表的是兩人間安全感的提升,以及迴歸到作為正常的一個人的需求的過程。
因為你知道對方不會因為這樣的事情就翻臉,因為有情感基礎。而自己可以因此去做一些自己需要做的其他事情。
當然,也是要有一個度的。如果另一半完全不管你的需求,可能這樣的優先順序也過低了。那你可以開始考慮一下是不是關係出了問題。
這裡我想強調的是優先順序的判斷在親密關係中度的問題,而不是一概而論,一刀切,只要不滿足就是不在乎了。
上面說了優先順序中,度的概念。
無論是親密關係還是非親密關係,我們用有沒有時間看得不是時間看得是臉去判斷時,還是要加上一些度的砝碼。
但是,同時,有沒有時間看得不是時間看得是臉,這句話也是絕對成立的,只要你的需求沒有被應允那麼對方就一定有事情的優先順序是高於你所求的事情。這也是一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