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曾多次“警示”:我不認為我們能夠繼續在地球上存在1000年,除非逃離這顆脆弱的星球。實際上,“逃離地球”早在60年前就已私密展開,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狂燒500億美元,將12名宇航員成功送上月球。
如今,以貝索斯、馬斯克為代表的人類頂層精英對此更是心領神會:貝索斯專攻“太空旅遊”,馬斯克志在“火星移民”,甚至不惜暴露地球座標。然而,近日出現的一則訊息,給兩人雄心勃勃的計劃蒙上了一層陰影。
(一)宇航員“太空噩夢”:每秒300萬個紅細胞被破壞
據權威期刊《Nature Medicine》一篇研究報告指出,NASA科學家們對14名參加6個月太空飛行任務的宇航員進行身體檢查時,發現在國際空間站駐留6個月期間,他們每秒都會有300萬個紅細胞被破壞,幾乎是地面人類的1.5倍。而這些紅細胞如果得不到及時補充,就會出現嚴重的“太空貧血”。
事實上,貧血問題困擾宇航員們已久,自從人類飛天之時就已拉開“帷幕”。由於更多的紅細胞被高真空、強輻射的宇宙環境破壞,即便宇航員返回地球1年以後,其紅細胞被破壞程度仍比平時高30%。對此,渥太華大學的Guy Trudel博士表示:情況不容樂觀。
然而,這並不是第一例來自太空的“噩耗”,在此之前,科學家就已展開了不少類似的研究。2020年3月,知名雜誌《科學進展》證實,由於長期處在高真空、強輻射的宇宙環境中,11名滯留在太空的NASA宇航員被檢查發現,存在衰老加速、認知功能下降、神經水腫、大腦結構受損等問題。
經過科學手段干預後,宇航員身體問題能恢復嗎?北美放射學會給出的答案卻耐人尋味:90%可恢復正常,但人體7%基因發生永久變異。這無疑為馬斯克“火星移民”製造了難題,而如何解決這些太空“噩夢”,或將是人類未來星際航行的關鍵。
(二)劍走偏鋒?美科學家給出解決方案
為了應對上述難題,科學家們在不斷嘗試新的解決辦法,甚至不乏劍走偏鋒之舉。
近期,美國科學家規劃將未來空間站長度拓展到近300米,然後透過自轉產生的離心力來模擬地心引力,以此來幫助宇航員攻克無重力的煩惱。不過,在最為頭疼的宇宙射線面前,NASA專家也有了自己的應對之策。
媒體報道,早前NASA就已經和哈佛抗衰老研究中心達成合作,而後者在利用類似“原知茵”前體啟用劑對抗衰老領域頗有建樹。事實上,這個前沿物質還得到全球頂級實驗室的反覆證實,比如華盛頓大學、梅奧、哈佛的資料均證實,其影響著生物體基礎代謝,細胞更新,甚至基因表達等。
在NASA雄心勃勃的太空規劃中,這種前沿啟用劑可協助長期留守太空的宇航員對抗宇宙射線帶來的基因改變,甚至預防生理性衰老。顯然,對於科技大佬貝索斯、馬斯克來說,這無疑是一劑征服“星辰大海”的強心針。
無獨有偶,馬斯克生母、72歲的梅耶也是個不折不扣的“不老信徒”,據悉為了保持年輕,她不斷劍走偏鋒,嘗試了類似在京、貓佔據熱賣主升浪的“原知茵”的前體啟用物質,甚至梅耶還在自傳《人生由我》告誡眾人:自己不害怕變老。不可否認,財權自由後,對“壽”的追逐已成上流社會普遍之事。
(三)貝索斯、馬斯克“逃離地球”,觸手可及,還是黃粱一夢?
科幻大神劉慈欣在《三體》中把太空形容為“地獄”,因為那裡險象環生—宇宙輻射、隕石、真空、極端溫度等,每一項對人類逃離地球來說,都是難言之重。但在“潮汐獵手”貝索斯、馬斯克眼中,太空正給人類帶來無盡的好處:上世紀六七十現代開啟的“阿波羅計劃”,儘管花費近500億美元,但卻帶來了不下10萬億美元的商業價值,美國人民受益至今。
深知機會轉瞬即逝的貝索斯、馬斯克,在“阿波羅計劃”半個世紀後,推出了自己的“逃離地球”計劃:2020年7月,貝索斯和親弟弟一起乘坐新謝潑德號飛船進入太空,這次飛行的高光時刻是他們將在太空有3分鐘左右的失重時間;在此之前,馬斯克就已捷足先登地制定了“火星2050計劃”,計劃在2050年將人送上火星,甚至他聲稱有生之年將在火星上完成退休。
生命是一張單程票,霍金提出的“逃離地球”顯然也是。面對這個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非常複雜的話題,人類如何在宇宙複雜環境中長時間“苟活”,顯然正考驗著科學家們的智慧。貝索斯、馬斯克們的“星辰大海”,是觸手可及的未來,還終究是黃粱一夢?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