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啟臻(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發展,農業生產的組織實施中出現了三種選擇:一是農戶自主經營,二是由企業規模化經營,三是集體統一經營。規模化經營中,有時就會僱傭勞動力進行農業生產,這對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破解“誰來種地”的問題等,都具有積極意義。但我們也應看到,規模化僱工農業的經營模式,也有其短板和客觀存在的風險,需要引起警醒。
首先,農業物件的生命性特點決定,對農作物等要付出密集的時間與精力,精心呵護,為其創造良好生長環境。而農戶經營因為是“自己給自己勞動”,往往可以做到人適其事、事得其人,男女老少各盡所能,利於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作用,勞動力的主動性、自覺性、創造性都較強,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風險。僱工農業雖然具有資金豐厚、技術先進、經營理念新、市場嗅覺敏銳等優勢,但對勞動力的管理激勵是難題。目前,農業勞動內容還難以像工業生產那樣,事先嚴格按程式設定,這給實施標準化操作和有效監督帶來一定困難。僱傭的勞動力是給老闆幹活,掙的是工資,容易出現“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現象。在城市,我們有時會看到冒雨在花園裡澆花的僱工,但你鮮少會見到農民下著雨給自己澆菜。這就是“給自己幹”與“給別人幹”的區別。
其次,農業的季節性特點,也給僱工農業帶來一定風險。氣候的週期性和作物生長的週期性,共同決定了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有句農諺叫“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農民都懂得農業季節的重要性。為遵守農時,中國人發明了二十四節氣,形成了許多指導農業生產的諺語,提醒人們什麼節氣應該幹什麼。錯過了季節所導致的損失,是後來的任何努力都不能彌補的。農業的季節性給農民帶來的最顯著影響是農忙和農閒,無論是播種還是收穫,都有極強的時效性。在黑龍江的很多農村,一場春雨後往往就是播種的好時節。如果在這個時間播上種,一年收成就有了希望;錯過了這個時機,一年收成就可能受到很大影響。收穫也是一樣,不按時收穫,莊稼過分成熟會爛在地裡,玉米、小麥、蔬菜、紅薯、水果、大豆等都是如此。像華北地區的小麥,收割時間只有十多天左右,這期間如遇降雨、冰雹、大風等災害,都可能讓幾個月的辛勤勞動付之東流。因此,農民有“龍口奪糧”的說法,一到搶收搶種季節,那就是天不分晝夜、人無分老幼,全家老少齊上陣。農業生產的季節性,會帶來勞動力的季節性緊張,致使一些農業企業因前期準備不充分,農忙時節僱不到足夠勞動力,而遭受損失。
這種風險性也告訴我們,農業生產難以像工業生產那樣,不受風雨旱澇等環境條件影響,透過精細專業分工和標準化管理在車間中晝夜進行。農業要在廣袤的田野上作業,自然環境因素大都是難以人為控制的,必然影響農業生產的過程和結果。低溫、高溫、乾旱、洪澇、冰雹、狂風暴雨、病害蟲害以及水體、空氣和土壤汙染等,都可能對農業生產的產出數量和質量造成影響,進而影響最後的收益。農戶經營可以透過多樣化的種植和養殖分散自然風險,他們懂得“東方不亮西方亮”的道理。在多雨地區,農民透過設施避雨栽培,對葡萄、櫻桃、大棗等套袋栽培,減輕或避免自然災害影響;當霜凍降臨,農民在田間點燃柴草、施放煙霧,可減輕凍害;遇到颳風,農民會及時把颳倒的莊稼扶起來,減少損失。2021年秋天,正值收穫玉米季節,在河南、河北和山東的交界處,遇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玉米被淹,大小機械難以下地,農民竟然蹚著水,把玉米採下來放在盆子裡,用繩子一次次從水上拉出來,拼盡全力減小損失。這樣的事情恐怕只有農民能做。而僱工農業雖然也可透過多樣化經營、建設設施農業等分散風險、提高產量,但當面臨極端天氣等情況導致作物大面積倒伏、大型機械不能下地等問題時,往往要考慮利潤最大化,不會透過僱工做“得不償失”的工作。此外,除了常見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在個別情況下,農業還可能應對疫情、地震等突發事件帶來的風險。當此類風險突然來襲,農戶因為耕地就在身邊,隨時可以下地播種、收穫,所受影響較小。而僱工農業卻可能因為僱不到勞動力採收、銷路被阻斷等問題,遭受較大損失。
凡此種種,從另一個角度啟發我們,發展規模經營僱傭勞動力時,如果將一般企業的經營方式,簡單粗暴地照搬到農業生產中,恐怕很難成功。農業企業在經營中,應有意識地規避僱工農業可能帶來的風險,透過創新經營管理方式,在企業經營中,探索適當嵌入農戶經營的發展邏輯。例如,可充分利用勞動者之間的社會關係,將“局外人”變成“自己人”;可探索外包、責任制等經營方式,將農業生產過程與農戶家庭單位更緊密聯結。總之,多一些預判和規避風險的意識,多一些讓企業能夠真正紮根鄉土的探索,會幫助僱工農業降低經營風險、發展更可持續。
來源: 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