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紅棗在中國,中國紅棗在新疆”,新疆是我國新興的棗產業基地,其面積,產量,質量等方面均已遠遠超過我國的冀、魯、晉、陝、豫等傳統的五大產區。
新疆棗儼然已成為我國棗產業的一張鋥亮亮的“名片”。
那麼,截止目前為止,新疆棗產業發展的現狀是什麼呢?
(一)種植情況。到2020年底,新疆棗樹種植面積高達650萬畝,佔全國種植總面積的40%以上;產量佔比突破50%。新疆棗的種植基地絕大多數分佈在南彊的阿克蘇、喀什、和田、巴州和東疆的吐魯番、哈密。北疆也有少量栽培,但不成規模。
(二)品種結構。除哈密大棗外,新疆棗本地品種極少,幾乎多為上世紀90年代從原五大傳統棗生產區引入。目前南疆栽植的品種主要是灰棗和駿棗,兩者種植面積旗鼓相當,且佔總栽培面積的93%以上;其次為贊皇大棗,還有極少數的冬棗、金絲小棗、雞心棗等。
(三)栽培管理現狀。為了追求高產,新疆棗樹栽培多為矮化密植模式。株行距(1.0~2.0)Mx(1.5~4.5)M不等,每畝均種植棗樹80~400株,其中以株行距2mx3m或1.5mx4m,每畝110株較多。還有極少棗園高密栽培,株行距0.5m×1.5m,每畝達800株上下。
(四)幹棗分級加工情況。近年許多棗區群眾已主動地進行分級,包裝也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開始用統一標準標識的瓦楞紙箱進行包裝運輸。在加工方面,則還是以分級-清洗一烘乾一包裝,銷售原棗為主,高附加值的棗產品開發得極少,還處於初級加工層面。
(五)新疆棗的市場表現情況。鑑於南疆獨特的區位優勢,新疆棗憑口感和品質已經佔領全國市場,並贏得眾多海外消費者的青眯。在南疆,但凡從五大傳統棗產區引進的棗品種,其表現無一例外勝過原產地;原產地棗農紛紛棄種,抑或乾脆來新疆包地種棗。新疆的價格也高於其它產區。
新疆作為我國新興的棗子主產區,其發展勢頭異常迅猛,甚至是跨越式的。短短10年時間,便完成了對傳統五大棗產區的徹底逆襲。由於增長過快,實際生產中也難免會碰到科技研發和管理水平跟不上節奏,有所滯後的情況。
那麼,新疆棗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一)仍然是粗放式管理,無一整套系統地標準化程式。大多棗農沒有掌握科學的種植管理方法,一盤散沙,張三種棗一個樣,李四又是任外一個樣。棗農重產量輕質量的現象普遍存在,化肥、農藥、激素、除草劑等在棗管理中大量應用,導致棗園環境有所惡化,棗果品質下降。
(二)棗科研和技術不強。在新疆,專業從事棗科研和技術相關人員不但少,且水平能力亦有限,多為半路出家,還處在摸石頭過河的階段,對棗生產管理中出現的新的病蟲害和極端災害天氣欠缺及時制定相應風險預案的能力,科研落後於生產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棗加工品的技術含量太低,高附加值的終端產品太少,仍然以出售原棗歸屬為主。各地多為從眼前市場和效益考慮,對長遠市場和效益不予重視,致使棗加工品低檔次重複現象非常嚴重。加工鏈短,深加工能力太差,高附加值的終端產品少,各大加工企業的棗大同小異,趨於雷同,毫無特色,差異化的系統產品缺乏。不注重品牌建設,沒形成規模效益和品牌效益。目前只有天昆百果、葉河源、聚天紅、崑崙山等為數不多的企業有延伸產業鏈條的能力。
(四)增產不增效的問題日益凸顯,灰棗更甚。儘管紅棗畝產量逐年遞增,但紅棗價格卻連續走低,導致種植戶紅棗收益並不樂觀,一無所獲,巨本也不在少數。灰棗和駿棗收益波動很大,從2010年的高位一路陡然下落,棗農持續投入的積極性逐年減弱。基於上述四大短板,增產不增效的現象還將繼續存在,這對新疆建設特色林果業的支柱產業有所不利。
後記:人類天生具有趨利避害的思維,這種本領又會自然而然地引導他們“理性”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或對自己有利的事物。可普通個體由於能力有限,對市場缺少嚴謹的估量和研究,往往他們的“理性”選擇在市場面前就變成了非理性,最終演變成供過於求,導致“棗難賣”,“賣棗難”的現象頻發。這就有賴於各級相關部門做好超前佈署,同時加大研發力度,拓寬棗子產業鏈;積極正確地引導棗農走出誤區,科學種植,為新疆的棗產業由大變強發揮自己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