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2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在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火星探測、中國空間站人員長期駐留、嫦娥五號樣品研究等國人皆知的大事,位列其中。
有些科技事件,可能普通人並不關心,也未必能看懂,卻是中國科學家的重要突破,其意義不亞於登天攬月。比如,中國的一支超級計算機團隊打敗谷歌量子計算機,打破其宣稱的“量子霸權”,摘得2021年度“戈登貝爾獎”。又比如,中科院主導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在銀河系內發現12個超高能宇宙線加速器,並記錄到能量達1.4拍電子伏的伽馬光子,這是人類迄今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類對銀河系粒子加速的傳統認知,開啟了“超高能伽馬天文”觀測時代。
作為傳統農業大國,中國人在農業領域的原創突破亦令世人矚目。首先,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顛覆性的澱粉製備方法,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從頭合成,使澱粉生產從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向工業車間生產模式轉變成為可能,取得原創性突破。還有,中國種子創新的一支研究團隊,首次提出了一種野生稻快速從頭馴化的新策略,可望未來大幅度提升糧食產量。此兩項研究成果,均為未來可能出現的“糧食危機”提供了應對之策。
2021年,中國拿出手的科技進展值得國人自豪,可是,對比國際上的十大科技進展,我們更應冷靜清醒。
且看:全球首個“自我複製”的活體機器人誕生。美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生物繁殖方式,並利用其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可進行自我複製多代的活體機器人——Xenobots 3.0。它僅有毫米大小,是一種從未在地球上出現過的、活的、可程式設計的全新有機體。
再來看其他的:核聚變向“點火”邁進一大步,“基因剪刀”首次治療遺傳病,史上最冷反物質問世,藉助AI技術破解蛋白質結構預測難題,利用人工智慧實現兩項數學突破,科學家“繪製”最清晰原子“特寫”……這些科技進展,將是全人類之福。需要期待的是,中國科學家將來能夠參與其中。
無論是中國十大科技進展,還是世界十大科技進展,其核心仍是那兩個字——“原創”。我們常說的“卡脖子”技術,追根溯源,源頭就在基礎的原創科研。所謂原創,未必馬上能用,也未必馬上能見真金白銀,卻能帶來長久深遠影響的科學發現。兩個“十大”,我們與國際相比,仍缺“原創”,這是要清醒也該努力的。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