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房地產企業作為最掙錢的企業在我國經濟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金融和能源一樣,成為全社會公認的最掙錢的行業。因為地產企業可以由私人開立,誰要是說自己是做房地產的老闆,那就是土豪的象徵。
但風口已過,如今這樓閣早已沒有那觥籌交錯的盛世景象,只有遍佈各地的樓盤依舊能看出地產行業當年的盛況。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房企如今的狀況吧。
(為了不扯皮哪些房企可以算作頭部,我們就以2017年的房企銷售額榜單Top15作為參照)
TOP1:老大哥萬科 穩健!
沒有一絲意外,一直以行業標杆著稱的萬科地產至今依舊是行業內最健康的企業之一。
雖然2016年,萬科銷售額就被恆大以190億的微弱優勢超越,從而丟掉了十餘年老大的位置。但是與其說是恆大的突起不如說是萬科選擇了低調沉穩。
早在2013年,萬科的鬱亮就曾發表過一篇號稱房地產白銀時代來臨的文章。彼時的萬科就已經預感到被資本綁架的發展模式遲早會被資本吞噬,而萬科在此時選擇多元化的路徑,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中對沖風險。
萬科不光說道,也認認真真實踐了自己的觀點。在眾多小弟帶著資本在各地衝殺時,萬科悄悄地將商業地產、物業、產業地產甚至萬科雲都建立了起來。從與印力攜手進入商業地產到自建長租公寓品牌“泊寓”,從商品房房企第一到物流地產第一,萬科將自己的根基深深地與各個產業深度繫結,而不是和恆大一樣只是為了圈地。
雖然從2015年開始,萬科經歷了寶萬之爭,一直到2019年才算真正勝利。但萬科也從王石時代進入了鬱亮時代。在2021年眾多房企崩盤的這一年,萬科可以淡定地等待著行業的洗牌。只要萬科依舊穩下去,他就可以像釘子戶一樣一直做行業標杆。
正所謂“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TOP2: 宇宙第一房企恆大 “眼看他樓塌了”
2016年,恆大以3810億的驚天銷售額頂替正處在“寶萬之爭”旋渦中的萬科,坐上了中國房地產企業的第一把交椅。
這一年的恆大,36億收購嘉凱城,100億入主盛京銀行......一連續的大手筆將恆大從足球神話推向了企業界的神話。只要許老闆想,就沒有恆大幹不成的事兒。許老闆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中,憑藉鄭裕彤為首的資本幫助下度過了難關。此後,恆大就已經決定要和資本做朋友,以品牌開道路。要依靠資本的力量,利用各種產業手段圈地融資再套現。
恆大的模式其實也是這些年大多數地產企業發展的模式。
藉助資本,無序擴張。以高回報、高收益融到資金投入開發建設。不在乎專案的資金健康與否,只管融資分錢。最後,一旦資金鍊斷裂,企業和無數的投資者都會掉進深淵之中。
2020年,絕對是恆大的轉折之年。這一年由於深深房借殼上市失敗,原本對賭的1300億天價債務被恆大巧妙且流氓地轉成了股份(2020年9月恆大債轉股事件)。也是這一年,中央的三線四檔政策也斷掉了恆大這樣依靠融資來發展的房企的生路。從此開始,恆大陷入了非常被動的“拆東補西”的日子。
2021年公佈的上一年度全國房企銷售榜單中,恆大依舊以7038億的金額位列榜單亞軍。此時的恆大所有人都知道他有問題,但是在如此優異的成績面前又沒有人相信他會這麼快出問題。
但是有時候事情的發展就是這麼出人意料。2021年僅過了半年,恆大的供應商和金融機構陸續發難,徹底將恆大的債務膿瘡擠破。最後致命一擊可能就是9月份恆大財富宣佈金服停兌,這一下高達400億的金服債務將恆大從與供應商和融資機構的債務延伸到全社會。恆大債務危機徹底曝光了。
恆大爆雷時負債據估算約有近2萬億,其中主要包括供應商欠款、工程欠款、未付土地款及滯納金以及大量的商票。此外還有400億的金服理財債務。如今的恆大已經全面收縮自己的業務,旅遊集團也已經與地產集團合併。物業、汽車這兩個未來恆大業務的支柱產業至今也沒有更多拿得出手的成績。至於恆大未來的走向,我們只能等待今年政府徹底摸清恆大“家底”之後可能才有結果了。
TOP3:遍地插地標的綠地 奄奄一息
2012年,綠地集團成為中國第一家進入“世界500強”榜單的房地產企業,那一年也僅此一家。2013年,第14屆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晚會,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榮獲“年度經濟人物獎”。
關於綠地,除了它傳奇的發家和快速的隕落,更多的爭議還是在它到底是不是國企上。
綠地集團成立於1992年7月,是上海市農委和建委共同出資創立的主要從事房地產開發的企業。綠地董事長張玉良此時的職務是上海市農委住宅辦的副主任。綠地公司成立的時候被委派出任綠地公司總經理職務。此時的綠地是正兒八經的國企。
到了2013年(就是綠地成為世界500強的第二年),上海市國資委開始主導加快了綠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綠地吸收了深圳市平安創新資本投資有限公司、上海鼎暉嘉熙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等多家投資機構進入股東行列。第二年,職工持股會又將股權轉讓給上海格林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格林蘭的老闆正是張玉良(30.28%)。
從此,綠地正式離開了“國企”序列,成為了上海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樣板工程”。
光是這樣,綠地可能還不夠迷惑人。其實張玉良還有一個身份,上海綠地資產控股有限公司的法人。而這個綠地資產股東只有兩家單位,就是上海農委和上海建委。實際上,綠地集團和綠地資產並不是一家公司。但是由於內部千絲萬縷的聯絡,尤其是兩個公司“合署辦公”使得很多人以為綠地集團就是國企。
為什麼我要花這麼多口舌糾結綠地是不是“國企”?因為綠地的發家就是和其國資背景密不可分。綠地前十年在國內各地所向披靡,很多時候就是張玉良打著“上海龍頭國企”的名號獲得的戰果。
綠地的瘋狂和恆大不同,他們不喜歡大喜歡高。
綠地對於摩天大樓的喜愛遠超過任何的房企。
截至2019年底,綠地在國內總計擁有11座“地標”性質的超高層建築。我們一一列舉一下。
蜀峰468(四川成都:468米);山東國際金融中心(山東濟南:428米);綠地國際金融中心(江蘇南京:550米);中國國際絲路中心(陝西西安:498米);武漢綠地中心(湖北武漢:475米);綠地星城光塔(湖南長沙:380米);大連綠地中心(遼寧大連:518米);紫峰大廈(江蘇南京:450米);蘇州綠地(江蘇蘇州:358米);杭州之門(浙江杭州:303米);南昌綠地中心(江西南昌:303米);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綠地一直仰仗的“雙面企業”中國企的那一面在2016年出事了。綠地資產當年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收購雲峰集團,但是2016年的雲峰債事件也將這火燒到了綠地集團頭上。此後四年,綠地都未能在內地發債。這對於一家房地產企業來說可以說是致命的。
截至2019年底,綠地控股資產負債率為88.53%,同比下降0.96%;總負債達到10143億,相比期初的負債9276億元,增長9.3%。綠地控股的現金短債比0.76,排名第44,貨幣資金無法覆蓋短期有息負債。這一下,綠地也順便踩上了2020年釋出的“三道紅線”。
2021年的綠地債務依舊高居不下,多家供應商也已經宣佈停止墊資停工。下半年綠地甚至裁員超過40%。不知道今年綠地能否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由於每家都有很多的內容可以聊,稍微有點長。後面的儘可能簡潔一些!感謝大家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