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全景式地再現山東抗戰全過程。該書共56萬字,力求完整存錄歷史、生動還原現場,語言生動、圖文並茂,既是一部研究抗日戰爭歷史的學術力作,也是一部啟發人、鼓舞人的文史讀物
抗日戰爭時期,山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團結帶領下浴血奮戰,先後發動10次抗日武裝起義,共消滅日偽軍53萬人,建成山東抗日根據地。山東抗日根據地有共產黨員20餘萬名、正規部隊27萬人,是八路軍在敵後抗戰的重要戰略基地和連線華中戰場與華北戰場的重要樞紐,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重大貢獻。《齊魯烽火:山東抗戰全紀錄》全景式地再現山東抗戰全過程。該書共56萬字,力求完整存錄歷史、生動還原現場,語言生動、圖文並茂,既是一部研究抗日戰爭歷史的學術力作,也是一部啟發人、鼓舞人的文史讀物。
在歷史紀實創作中,如何返歸歷史現場是寫作的難點。山東抗戰時間跨度長,空間範圍廣。如何寫透寫活這部宏大歷史,考驗寫作者的文獻功夫、史學功底和敘事能力。歷史紀實創作具有非虛構特徵,其主要內容必須依循歷史。從臺兒莊大戰到一一五師挺進山東,從魯中、魯南、冀魯邊、清河、膠東、濱海、冀魯豫等根據地的建立,到魯蘇戰區敵後抗戰,再到沂蒙反“掃蕩”、發動區域性反攻和全面反攻,作者的描述不僅脈絡清晰、內容詳實,而且不乏精彩鮮活的具體故事,生動再現抗日名將符竹庭、傳奇司令劉海濤、巾幗英雄陳若克等英雄人物的精神風采。本書最後,作者列出100部參考書目,展現了作者在創作時下的“硬功夫”。儘管作者不是那段崢嶸歲月的親歷者,但透過對大量史料的研讀、對歷史遺蹟的實地探訪,作者努力探尋歷史真實、深入表現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
歷史學是對歷史的客觀記述,紀實文學則既要洞察歷史又要貼近人心人情,既要站得住腳又要經得起讀。作者在表現1942年冬天日軍對山東根據地進行第二次大規模“掃蕩”時,著重描寫了“血戰對崮山”一役中特務營一連的英勇無畏。特務營一連即過去紅軍第一師的“紅一連”,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沒有預備隊的情況下,特務營一連要對抗人數是自己近百倍的日偽軍快速部隊,掩護山東分局和軍區機關的非戰鬥人員突圍。戰士們拼盡全力,“有一個受傷的小戰士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書中有這樣一個特寫鏡頭:敵人潰退後,營長嚴雨霖看到戰士王繼賢“滿臉汗水和煙塵,棉衣裂開許多口子,手臂和腿上有幾處血跡斑斑的刀痕”。“只見王繼賢緊皺了一下眉頭,又不好意思地看了看嚴營長,輕聲地說:‘營長,我回去啦!’說完,用力抹了一下臉上的汗水,抽身便向前沿跑去。就在他接近前沿的時候,一顆炮彈爆炸了。煙霧消散後,再也沒有見到他的蹤影。”讀到這裡,戰爭的殘酷、戰士們的悲壯令人扼腕。在《齊魯烽火》一書中,這樣的細節有許多。作者將宏大的歷史與鮮活的細節相融合,走筆細膩的同時不動聲色,凸顯抗戰烽火中的英雄形象,也賦予讀者較強的代入感和現場感。
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革命戰爭年代淬鍊出來的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於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今天仍不斷煥發著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