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德國電影《最後一課》,感觸良多。人生的最後如何選擇,值得好好思考。
該劇描寫的是一個九十二歲的德國老奶奶在生日的當天,向自己的一兒一女宣佈她的決定,三個月後選擇為尊嚴而死,自主離開這個世界。因為她已經感覺自己體力漸失,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更不想人生的最後時刻躺在醫院等死。可想而知,做為兒女,怎麼可能接受老母親這樣的選擇,這無異於自殺,做兒女怎能忍心答應?接下來,還是做女兒的理解老母親,在老母親告訴她已感覺開始無法自理並將成為兒女的負擔,已開始要穿紙尿褲,忘了在煮的東西,差點引起火災等等事實,女兒最終接受了老母親的選擇,並幫助母親完成死亡前的願望一一開車載母親去見曾經的情人,作最後的告別。做完該做的事,老奶奶靠積攢起來的醫生開的安眠藥,自主地有尊嚴地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了句號。
人活一世,終有一死。如何有尊嚴的死去,是每一個人必須思考和麵對的。
我讚賞德國電影人拍攝這部影片的智慧,具有很現實的意義。如果不出意外,如今的人都長壽,活到八九十歲是平常。那麼,面對老去不能自理、疾病要躺在醫院等死,老年人要如何更理智更有尊嚴地去處理和麵對即將到來的死亡,是生而為人最後的課題。《最後一課》的老奶奶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一一為尊嚴而死。這也是這部電影要交給觀眾討論的問題。
我在思考,如果是我,我如何選擇?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是女兒,我一定不願意媽媽這樣做,一定希望陪著她,照顧她,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
如果我是媽媽,在人生的最後,已知道不能自理,要成為兒女的負擔,或將會躺在醫院等死,那我一定會選擇像《最後一課》的德國老奶奶那樣,自主地選擇為尊嚴而死。
我一直的理念:人不能決定生,但能決定死。這句話是我在一本書上看到的,當時感覺醍醐灌頂,就覺悟了。
因此,我認定,我的人生最後歸宿,必定是我自主的,為尊嚴而死。這是生而為人最後的禮讚。
最近看書,看到學者楊照老師解讀春秋時代的生死觀:自殺是君子的"知命"而非"輕生"。
春秋時代的君子死亡是為了貫徹某種信念、某種更高原則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而且對他們來說,這是很自然的代價,這是"知命",不是"輕生"。
這就是我一直尋找的"人生的最後,為尊嚴而死"最好最智慧的詮釋。
我們的祖先,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經有這麼豁達的生死觀:為信念為原則付出的生命代價,不是輕生,而是知命。
今天的我們,要面對的,是時代的高速發展,是人的壽命的延長。人生是單行道,死亡是人類殊途同歸的最後歸宿,如何選擇,見仁見智。
可以肯定的是,我最推崇的是《最後一課》中德國老奶奶的選擇,為尊嚴而死,這是知命,是大智慧。
致敬到人生最後歸宿,選擇為尊嚴而死的人們!你們是勇敢而且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