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主動”是一個日常詞彙。“做事要積極一點,主動一點”這句話的含義似乎不言自明,但具體怎樣才算是積極主動?斯蒂芬·柯維把“積極主動”列為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的第一位,他給出的回答是——
積極主動,不僅是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我們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01
奧地利人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納粹時期,全家被關進奧斯維辛,他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於毒氣室。他在集中營裡觀察到,那些知道自己生命中還有某項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更有可能活下去。他受此啟發,開創了意義治療法,其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成為經典。
書中提出,傷害我們的並非事情遭遇本身,而是我們對於事情遭遇的回應。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時發生的一件事情幾乎把你擊垮,但過後回看竟能付諸笑談,關鍵就是你的看法和態度不同了。“無論身處怎樣的困境,你還有最後一種自由,選擇態度的自由。”
在刺激和回應之間自由選擇,是我們最大的能力。所以,人的行為最終取決於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環境。人應該對自己負責。
02
積極主動的人不會把行為歸咎於環境、外界條件和他人的影響,而是根據自己堅定的價值觀,有意識地選擇待人接物的方式,從力所能及的事情著手,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對自己的行為和選擇負責。
消極被動的人則易受環境或條件作用的驅使。今天天氣不好,我的心情有點低落;我很想學習彈吉他,但是沒有人教我;這次工作沒做好,因為上司專斷破壞了我的工作計劃……這些抱怨,其實就是為自己推卸責任。
03
如何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斯蒂芬·柯維提出一對概念:影響圈與關注圈。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格外關注的事情,比如子女、工作、股票、足球、音樂、戰爭等等,這些都可以列入“關注圈”,區別於自己沒有興趣理會的事物。在關注圈內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和影響的,有些則超出個人能力範圍,前者可以被圈成一個較小的“影響圈”。
觀察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集中於哪個圈,就可以判斷他是否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的人焦點在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使影響圈不斷擴大,以創造有利的條件,提升自我。
消極被動的人焦點在關注圈,他們習慣為自己尋找藉口,把困難歸結於外部環境和條件限制,把自己當作受害者。
04
積極主動不僅是一種主觀意願,更是一種對自己負責,聚焦於關注圈,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的行事風格。把積極主動當成習慣,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留意自己說話時的用詞,使用積極詞彙如“我可以、我要、我選擇”,代替“但願、我不得不、可是我沒有”等消極語言,建立對自己負責的精神。
二、找出困擾你的難題,哪些是屬於“影響圈”的,嘗試有效的第一步行動起來;哪些是屬於“關注圈”的,能否把它轉化到“影響圈”,能的就制定計劃並實施,不能的就果斷放棄。
三、觀察自己聚焦的事情,判斷其屬於“影響圈”還是“關注圈”,增加能擴充套件“影響圈”的活動,避免在“關注圈”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