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數千年的風雨洗禮,北京城市輝煌依舊;數千年的歷史沉澱,北京文化歷久彌新。作為多個朝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歷史上發生過許多重要的廉政故事、湧現出眾多清廉人物,形成了獨特的廉潔文化。
浩然之氣 千秋凜然
老北京有句俗話:“大衚衕三千六,小衚衕賽牛毛。”意思是說衚衕太多,數也數不清。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衚衕中,古蹟傲然屹立。位於東城區的“三祠”官德教育基地,包括文天祥祠、于謙祠和袁崇煥祠,古聖先賢的嘉言懿行,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先賢志士心繫家國、不畏犧牲的內在稟賦。
府學衚衕63號,一座面積近600平方米的兩進四合院古色古香。這是始建於明洪武九年的祭祀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祠堂,其舊址為文天祥被囚於元大都(今北京)時的土牢。
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詞拒絕敵人的勸降。甚至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到土牢裡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都毫不動搖,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將軍,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還說什麼鬼話!”說完,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義。生前,他留下一首撼人心絃的《正氣歌》: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死生安足論。”
文天祥忠貞愛國的精神隨著《正氣歌》的廣泛流傳,凝聚成浩然正氣,滋養著首善之區。
在東長安街南側的西裱褙衚衕23號,曾住過明代的“紀檢監察干部”于謙,這座四合院的學名叫“於忠肅公祠”,俗稱“北京于謙祠”。
于謙24歲中進士,不久就擔任了監察御史。明宣宗很賞識他的才能,提拔他為河南、山西巡撫。儘管他身居高位,但仍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
明宣宗去世以後,九歲的太子朱祁鎮繼位,是為明英宗。宦官王振專權,官僚作威作福。一時間,朝局混亂。于謙看不慣王振擅權,從不逢迎。為此,王振對於謙非常忌恨。
當時,地方官要進京朝見皇帝辦事,必須得先賄賂朝中權貴。于謙從外地回京時,他的幕僚建議他買些土特產孝敬京城權貴。于謙聽後,非常生氣。他甩了甩兩隻寬大的袖子說:“我就兩袖清風!這就是我最好的禮物!”
公元1449年,明英宗被太監王振慫恿率領大軍“御駕親征”,結果被瓦剌騎兵活捉,史稱“土木堡之變”。瓦剌鐵騎一路南下兵臨北京城,大明王朝命懸一線。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明景泰帝繼位,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站出來主持大局,力主死守北京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北京保衛戰”。
後景泰帝病重,英宗復辟,他以“謀逆罪”將於謙殺害。抄家的時候,正屋關鎖得嚴嚴實實。但開啟來看,只有皇上賞賜蟒袍、劍器,家裡沒有多餘的錢財。
從此便有了“兩袖清風昭萬世,一輪明月耀三臺”的名聯,讚揚了于謙生平淡泊名利的高貴品質;也有了乾隆御書的“丹心抗節”匾額,昭示了于謙的一片忠心。
在於謙祠東南方向三公里處,是“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辭”的明末廉吏袁崇煥之祠堂。他曾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崇禎皇帝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崇禎二年,袁崇煥率兵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卻以“擅殺島帥”“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
袁崇煥死後,袁家遭到抄家沒產,戶部將這些財產全部估價,發現一共不過千餘兩,僅相當於從二品官員兩年的歲俸。《明史》評述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毛澤東稱袁崇煥是“明末愛國領袖人物”。
時光荏苒、歲月不居,但文天祥浩然正氣以身殉志、于謙兩袖清風勇擔重任、袁崇煥清廉為官為國分憂的優秀品質,卻如同種子般在京華大地生根發芽,芳香四溢。
星星之火 百年流光
北京五四大街29號,紅色思想在這裡萌芽。
這座紅色磚牆、紅色窗欞的北大老校舍,經常被稱為紅樓、北大紅樓或沙灘紅樓的著名建築,靜靜地佇立在喧鬧繁華的街邊。如今,依託該舊址,這裡建成了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成為供黨員幹部和廣大群眾開展黨史學習的市級廉政教育基地。
北大紅樓是中國近代史上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進步思想的重要場所。五四運動中,這裡更是反帝愛國運動的策源地。
陳獨秀先生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物,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北大紅樓的展陳,展示了李大釗等在學術、文化、革命等方面的巨大貢獻,參觀者在觀看學習的過程中與新文化運動的先賢相逢,與“南陳北李”相知,與民族覺醒的偉大歷史程序共進,進一步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以此明志。位於文華衚衕24號的李大釗故居,講述著他傳播馬克思主義、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北方工人運動、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的革命活動,傳頌著他崇廉尚儉、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同時代的人曾這樣形容他: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杉,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艱難。1927年,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闖進蘇聯大使館駐地,逮捕了李大釗等80餘人。李大釗備受酷刑,卻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最終第一個走上絞刑架,英勇就義。
像李大釗一樣犧牲或安葬在北京的仁人志士還有很多。位於八寶山革命公墓的北京市全面從嚴治黨政德教育基地,是國內目前最著名、規格建制最高的園林式公墓,安葬著眾多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民主黨派領導人、愛國民主人士、著名科學家、文學家、高階工程技術人員、革命烈士、國際友人,是民族精神與國家榮譽的象徵之地,紅色資源數量最集中、最豐富、最有典型性。
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王荷波長眠於此。1927年11月王荷波由於叛徒出賣在北京被軍閥張作霖殺害,臨刑前唯一遺囑就是子女世世代代跟共產黨走,千萬別走與自己相反的路。
北平和平解放後,在周恩來總理的提議下,決定對王荷波等烈士的遺骸重新安葬。經多方探查,人們在安定門外的雜草叢中收殮了烈士的忠骨。1949年12月11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了隆重的移葬儀式,周恩來總理親臨主祭。
革命先賢的英雄事蹟好似永不磨滅的火種,燃燒至今。
廉潔之風 萬世永傳
泛黃的信箋,用毛筆、鋼筆、圓珠筆、鉛筆等寫就的手稿,有的字型靈動飄逸,有的娟秀端莊,有的剛勁有力,有的樸拙潦草……走進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就走進了一段段書信的流金歲月。
千餘封家書手稿,幾百幅老照片,日記、手札、票據,勾勒出中國傳統家書文化發展演變的歷史,也串聯起明末清初至21世紀,一個個普通中國家庭的溫情記憶。這其中,不乏一封封紅色家書。這些家書的作者有的為了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鮮血把家書染紅,為我們的黨旗、國旗和軍旗增添了顏色;有的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為黨、國家和人民軍隊的發展貢獻力量。由於這些家書質樸動人、真實可感,記載了當時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心聲,成為了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廉政教育的生動素材。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重要指示精神,2021年,北京市紀委監委繼續拓展全市黨史學習教育陣地,新增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等3家市級廉政教育基地,與原有28家基地一起,形成了“4+N”廉政教育叢集。
宋慶齡故居中用舊毛線編織的毛腿褲,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中蕭克將軍租用群眾的舊木箱,李大釗故居中的手工軍棋、舊風琴和月薪表……一件件珍貴的物品,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歷經滄桑而不改的初心,體現著首都紅色資源中豐富的勤廉基因。2021年再版的《北京廉政教育地圖》系統生動展現了31家市級廉政教育基地,涵蓋全面從嚴治黨教育、黨史教育、古代官德教育、傳統家風教育等多個維度,透過深入挖掘首都紅色資源,為黨員幹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廉政教育提供保障,促進全市黨員幹部廉潔從政意識不斷提高,全社會崇德尚廉氛圍不斷增強。
北京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堅持創新機制、創新平臺、創新表達,立足北京特色,深入挖掘城市蘊含的廉政基因,從思想源頭抓起,不斷增強宣傳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營造不想腐的思想自覺,築牢黨員幹部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助力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讓廉潔之風吹遍首善之區。
【連結】歪鍾變警鐘
在北京的大鐘寺古鐘博物館裡儲存著一口明代天啟年間的“歪鍾”,其鑄造於明代天啟丁卯年,通高170釐米,重452千克。鍾鈕為蒲牢鈕,肩部鑄有蓮瓣紋一週,鐘體成筒狀,鍾裙部外撇。區域之間鑄有鑄造年款和“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祝頌吉語。因鐘體上鑄有“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虔鑄”的銘文,也被稱為“明魏忠賢銅鐘”。一件古代鑄鐘工藝“意外”產出的“殘次品”因何產生並被儲存至今?民間流傳著一個關於“歪鍾”變“警鐘”的傳說。
相傳,魏忠賢到西山遊玩時,發現了嘉靖年間大太監趙政所建的摩訶庵中懸掛著一口大鐘,質地純良,鐘聲悠遠。羨慕之餘,下令內織染局的掌印太監齊良臣為自己鑄造一口大銅鐘。鍾鑄成後魏忠賢就命人將它掛在東華門外,然後每天在宮中側耳聽鐘聲。可是,這口大鐘的聲音卻無法與摩訶庵鍾媲美。
明天啟七年秋八月,皇帝朱由校駕崩,朱由檢即位,年號崇禎。崇禎皇帝素知魏忠賢的罪行,在經過近一年的論罪、打壓之後,魏忠賢終被崇禎皇帝正法。人們本欲毀去那口魏忠賢鑄造的鐘,卻因有“鑄鐘如做人”的說法而將這口鐘儲存了下來。從此,將它作為一口警鐘用以警示後人,做人要“堂堂正正”。
經研究人員檢測,發現“明魏忠賢銅鐘”之所以是歪的,是因為鑄鐘時內外範套合時發生偏移,導致鐘壁一面薄、一面厚,鐘紐在鑄接時又沒能保持在鐘體上方的正中位置,所以這口鐘不僅形體“歪”,而且鐘聲也不如其他古鐘優美動聽。
【連結】傳牌稿:抵制腐敗風氣的“宣言書”
清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55 歲的湖廣總督林則徐奉命赴廣東查禁鴉片,引起全國矚目。這天,正是他從京城啟程的日子。一向清正的林則徐深知官場的腐敗風氣,他思索良久,決定在臨行前正式啟用欽差大臣官印,向此行第一站——良鄉縣,提前發出一道公文《奉旨前往廣東查辦海口事件傳牌稿》(以下簡稱“傳牌稿”)。
所謂“傳牌”,類似於今天的“通知”,就是上級官員向下屬釋出命令或作出指示的一種下行公文。林則徐把它稱作“傳牌稿”,還有文章急就而成的意思,也從側面反映出這件公文重要、緊急的程度。傳牌稿只有短短400餘字,但內容卻十分豐富、具體,從輕車簡從、自費交通、簡樸用餐、嚴管隨從、不搞攀比、關心基層、執行期限、嚴厲問責等方面為公務出行提出了嚴格的紀律要求。這些紀律要求,既規範了食、住、行等細節標準,又劃定了隨行人員的行為“紅線”,更是一篇遏制當時官場迎來送往、奢靡浪費等陳腐習氣的廉政“宣言書”。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傳牌稿中的話不是說說而已,林則徐從第一站良鄉開始,就以身作則,貫徹落實各項“紀律”。從林則徐日記中可知,他抵達良鄉的當晚,入住清代京師第二大書院——卓秀書院。良鄉縣嚴格按照傳牌稿的要求進行接待,沒有舉行隆重的迎接儀式,只安排兩名縣衙官吏在門口引匯入住,飯菜也很簡單。實際上,林則徐這麼做也是用心良苦:一則卓秀書院位於縣城東門外,可不打擾城中百姓生活;二則可與書院學子交流,便於開展調研,瞭解當地風土民情以及百姓對禁菸的看法;三則良鄉是出京首邑,歷來差役浩繁、供役甚多。明代良鄉縣令樊巍就曾訴苦說“寄語四方宦遊客,選官切莫選良鄉”,意思是良鄉縣人力疲憊、財力欠缺,奉勸想搜刮錢財的官員就不要到這裡來了。而林則徐明確將住宿地選在良鄉,就是用實際行動表明廉潔奉公的立場和決心。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誌
作者:陳明 楊齊 黃媛媛
責編: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