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歐亞評論網站1月25日文章,原題:中國在非洲的經濟接觸——對美國政策的影響
中國或許錯過了20世紀初歐洲對非洲的爭奪,但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在迎頭趕上。過去幾十年,中國的投資步伐加快了。據中國商務部的資料,從2004年到2016年,中國對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以每年18%的平均複合增長率增長。2016年時,中國作為非洲最大的進口來源國,佔非洲進口總額的17.5%。截至2017年年中,有超過1萬家中資公司在非洲運營。事實上,自2010年以來,非洲1/3的電網和基礎設施是由中國的國有公司資助和建造的。
關於中國與非洲接觸的動機引起爭議,比如有媒體提出“中國在非洲:投資還是剝削?”由於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涵蓋一些非洲國家,此類批評也隨之增加。支援中國在非洲投資的人認為,這些長期投資促進了非洲國家更大的獨立性,因為它們不附帶西方投資中常見的那種家長式或帝國主義的條件。
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和貸款所帶來的影響超出了媒體的新聞頭條和政治攻擊,它對非洲的發展產生了真實而重大的影響,有人質疑“中國是在為他們(非洲國家)做午餐還是吃午餐”。
中國在非洲的經濟活動並沒有被美國政策制定者忽視。2018年,特朗普政府的“新非洲戰略: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擴大經濟和安全關係”,前後25次提到中國,卻沒有提到奈及利亞或南非等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幾個經濟體。所以,這一戰略更多的是為了對抗中國,而不是與非洲交往。非洲只是碰巧成為了戰場。拜登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這一戰略。
我們的資料顯示,中國對非洲的經濟投資持續增加。經濟投資(包括外國直接投資和貸款)規模從2008年開始明顯增加。可以說,稱中國“沒有朋友”“沒有盟友”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了。中國崛起為一個經濟大國,隨之而來的是“國際舞臺上一個積極的參與者”。
此外,中國在國際上日益活躍也反映在許多外交政策領域,如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談判、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改革以及“水外交”。中國外交政策的核心是與其他國家合作建立一個多極國際體系,保護中國在全球政治中的利益。這可以從“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基礎四國”(巴西、南非、印度和中國)和上海合作組織等的協調政策立場與聯合外交中看出。
我們的研究表明,從2001年到2018年,與中國的經濟交往在中國和非洲國家之間產生了更大的政治一致性。這期間,中國和非洲國家間的政治契合度提高了約80%。從本質上講,中國在非洲的投資促進了圍繞中國利益的共識。
我們的研究得出兩個結論。首先,儘管中國在非洲的經濟參與度被認為很高,但實際上,中國投資在非洲的發展及投資需求中仍只佔很小的比例。非洲可以容納不止一個投資者。因此,中國參與非洲經濟不應該是非此即彼的命題。
其次是關於經濟接觸和政治聯盟之間的關係。2001年至2018年期間,中國向非洲國家提供了約1260億美元貸款。2001年至2018年期間,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為410億美元。來自中國的投資使(中國與非洲國家的)投票一致性提高了 78%。2001年至2012年期間,美國向非洲投資563億美元,而在反恐戰爭中花費高達9萬億美元(其中部分花在了非洲薩赫勒地區和非洲之角)。然而,在此期間,非洲國家與美國的投票一致性下降約8%。顯然,在結交朋友方面,經濟交往比軍事接觸更有效。
作者卡拉·瓊斯等,陳俊安譯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