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筱峰作於1989年9月13日
(1989 年 9 月 14 日是中秋節,不逢週末,也不放假,新生入學不到兩週,是來到徽州師範的第一個中秋,學校文學社和學生會準備在大操場舉行班級篝火和燭光晚會。作為文學社指導教師,為增加中秋活動氛圍,特寫了此篇,由學校廣播站於中秋晚會活動同時播放。)
今夜,只有春花才可比擬的今夜,我們對景當歌,共享其美。
中秋月夜美在月光。
從色彩說,和青最接近。月夜的青雖不如大海或天空的青,卻是大海和天空的青中加入了若干的暗或淡。青是冷色、寒色,不像紅、黃、橙那般熱烈。青是靜,是安慰,是寂寞。這青色月光也令我們快爽,引導我們進入沉思之境,冥想之域,在我們內心中潤滿一種難以解脫的情思。青中蘊涵著無限、無窮、永遠、深遠之感。在這情思中使精神情緒純粹,擺脫意欲的束縛,進入無我之境,無念無想,物我同一之境。
山川,草木,田野,街市,人間一切都被這微妙的色彩一抹而淡遠,飄渺了,如夢了,朦朧了。
從聲音上說,像洞簫,涓涓的溪流,沉沉的松濤。
中秋月夜之美,還在於夜的世界,顯示了人在活動中可生活,在靜思中可生活;在追求中可生活,在詠歎中可生活;在現在可生活,在過去在未來可生活;;在現實中可生活,在理想中可生活;在這樣的月夜中賞月,真是快悅啊!
平時有情思詠歎之人,為這清白如夢的月光一洗,其心地是怎樣的歡喜啊!
中秋月夜之美,美在於聯想,在月夜在人心中引起的感情。
所謂“對月百愁生”,有對過去的追憶,對遠人的懷慕;“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李白“把酒問月”,更是慷慨淋漓: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皆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下瞰人生古今的盛衰,而自己卻不願絲毫更替的月,是那麼令人可親可敬啊。
徵人思鄉望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遊子望月思鄉:“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沒有中國的詩詞,月光不會這樣明亮!
沒有中國的音樂,月光不會這樣迷人!
最為人稱道的首推曹操的雄心勃勃——“明明如月,何以可掇?” 自從盤古開天地,欲摘明月第一人。
最引人注目事物要數李白的浪漫豪放——“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色彩神奇至極。
最發人深省的當屬東坡的理趣異生——“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情圓缺,此事古難全。”誰有這種通脫的目光?誰有這種胸懷大度?
最膾炙人口的當論毛澤東的氣概萬千——“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何等超俗不凡。
最令人遐思萬里,飄飄欲仙的是那“彩雲追月”“阿細跳月”“花好月圓”“春江花月夜”......
今夜的月亮更大,更圓,更亮,更美,更壯觀!
因為,今夜所有的中國人都要“舉頭望明月”,今夜的月亮屬於中國。
中國的月亮是那麼古老,那麼神秘,要不為什麼會有流傳的數千年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呢?
中國的月亮是那麼有人情味,愛人間,月亮變作了公園的月門,變作了的叮咚的月琴,變作了甜甜的月餅......
變作了那麼多鄉音土語喊著的大名:月寶、月生、月明、月桂、月華、月仙、月娥......
中秋節,中國的月亮節,他鄉亦有月,杜甫卻說:“月是故鄉明”!“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卻問:“明月何時照我還?”
劉天華病中長吟《漢宮秋月》,徐緩中訴盡多少寒宮幽怨;瞎子阿炳奏響的《二泉映月》,深情傾訴多少人生道路之坎坷;秦時明月照今夜,今夜明月分外明。
十五的月亮是邊關傳情的手鼓,是家鄉會意的芒鑼。
故鄉之月是清淚欲滴的白玉盤,是輝映鶴髮的瑤臺鏡。
中國的月亮啊,給了人間多少圓——圓圓桌、圓圓凳、圓圓杯、圓圓碗、圓圓盤......圓圓的餅、圓圓的餜,團圓的酒、團圓的飯,團圓的人、團圓的歌......
讓我們對著這輪明月,向故鄉父老鄉親,向一屆一屆離開母校的畢業生,向迎面而來的新同學,向小學教育戰線的先輩、前輩和後輩,向一切親人致意!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明天會更好,明年會更好,新的世紀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