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真正影響房價走向的因素有哪些?表面上來看,這個問題有點過於龐大,事實上對此不少專家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金融、人口,前者決定了上游資金池的多少,下游決定了金融機構可用於開發商融資拿地和房貸業務的規模級別。至於後者,人口增長就是住房需求的底層邏輯,但隨著變動週期較長,往往大多數人都不會特別去解讀。
當看到這裡時,請問大家的感受是什麼?恐怕就是理想學術,或者說從過去十幾年的案例來看,那些所謂的經濟學家都沒有說對過,那些靠著歷史資料來推斷未來世事變化,這本身就是機率事件。客觀來講,能夠影響市場預期的主要就是2個因素,一個是供給端過度看漲樓市,利用資本力量競爭市場份額,導致房企槓桿過高。另一個就是消費者炒房風氣,當一個人透過買房實現財富自由時,由於倖存者效應的存在,短期內就會成為一個趨勢。
至於如何來量化這個指標,其實大家可以關注M2的走向,央行資料顯示12月末的M2的增速高達9%,創近年曆史新高。對此也許大多數人對於M2並不瞭解,大家可以理解為印鈔速度,這個指數的增加說明市面上的流動資金增加了,至於流向是實體經濟,還是房地產經濟,這一點在資料上得到淋淋盡致的體現。例如在過去20年時間裡,我國城鎮化程序從最初的30%上漲至如今的60%,核算下來有幾億人老百姓進城安家落戶了,在如此龐大的住房需求支撐下,城鎮居民住房擁有率為96%、戶均套數1.5。反觀我國平均房價變化,從最初的2000元平方米上漲至如今的10300元平方米,房貸貸款佔比我國的總貸款54%,也就是說100人負債人當中就有50個人揹負房貸。
如果我們回看本輪調控,樓市確實有點回到6年前的感覺,當然得出這樣的結論並不是憑空猜測,而是有一定依據。從政策角度來看,過去大家熟知的棚改、去庫存,如今卻紛紛被暫停改革,迎面而來的是調控逐漸加碼,例如法拍房加入限購、越來越多的城市紛紛抬高購房資格。你以為這就是結局,但並非如此,2021年調控最大的亮點就是一些創新舉措,例如二手房參考指導價徹底席捲了整個二手房市場,土地集中出讓更是顛覆了土地市場競拍流程。整體來說,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撥正市場的方向。
反觀供給端層面,真相遠比大家想象中的要艱難,隨著央行、銀保監會的貨幣政策限制,金融機構手上的資金相對過去,毫不客氣地說少得可憐。至於開發商的現狀,我只能說前段時間頭部開發商的深圳總部退租就是最好的例子,開源節流、優先保證正在進行中的專案早已成為當務之急。
事實上對於這一點,最近央行明確喊話了,1月18日在相關新聞釋出會上,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要把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大一些,保持總量穩定,避免信貸塌方,同時現在處於年初階段,我們需要抓緊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場曲線的前面,即使回應市場的普遍關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場關切落空了,後面的事情就難辦,在經濟下行壓力根本緩解前,不利於穩的政策不出臺,有利於穩的政策多出臺。
至於如何理解這句話,說白了就是一年之計在於春,想要完成今年的經濟任務,開頭很重要,政策的重心是求穩,並不是求推進。
當看到這裡時,我們得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貨幣政策大局觀就是求穩定,特別是在國際形勢複雜、美元匯率衝擊下,當下不能有一絲馬虎。其次信貸政策的收緊,就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變化,這也代表著2022年房價改革或成趨勢,嚴格意義上來講,政策調控的目標是消費市場,而信貸政策的目標是開發商,在限制開發商資金的格局下,其資源重心會發生轉移,至少大手大腳拿地已經不太可能。
最核心的是在當下市場風氣緊張的情況下,任何問題都會被放大,這也就是為什麼最近大多數開發商不搞事情的原因。
總的來說,今年樓市會更加簡單,二手房市場已經到了天花板,新房市場也折騰得差不多了。對於購房者而言,買房容易持房難,也許房價會有所波動,也許理財利率有變化,但是房貸卻是實實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