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美國海軍協會網站(USNI)1月24日報道,一架F-35C艦載機24日在“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甲板上降落時發生“降落事故”,造成7名航母船員受傷。這是美國海軍F-35C機隊首次在海上部署任務中發生降落事故。 近年來,美國海軍出現了很多意外狀況,而這些事態也正預示著當今的海洋博弈格局正在發生鉅變。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張耀】
圍繞海洋權力和海洋利益的競爭,是近代以降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也是各種大國競爭的焦點之一。隨著歷史的演變和各種相關因素的變遷,海洋競爭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特點。同時,關於海洋權力、海洋安全等相關概念,其理論也有很大的變化。
當代海洋競爭與傳統海洋競爭,有何差異?
首先,海洋競爭的主要目的不完全一致。今天世界海洋競爭和海洋博弈的內容、領域及方法更加廣泛。
在帝國主義時代,所謂的海洋競爭,主要是指各方的海上力量,尤其是海上軍事力量的博弈,主要是對海洋霸權、海洋控制權的爭奪。19世紀末所謂“海權論”在列強中風靡一時,爭奪世界海洋霸權,似乎成了成為世界霸主的不二法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尤其是冷戰結束以來,國際環境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當今的海洋競爭,除了軍事的、地緣政治的、安全領域的傳統競爭以外,在海洋秩序的建構、海洋治理、海洋保護、海洋經濟等領域都存在著廣泛的博弈。
參與海洋競爭的角色,除了傳統大國以外,還有很多小國。在大國與大國的競爭之外,還存在著小國之間的競爭,甚至是小國與大國的競爭博弈。
一些東南亞國家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存在分歧,並進行長期的海洋競爭。他們與中國的海洋競爭,在出發點和立意上是不一樣的。從20世紀70年代起,一些東南亞國家開始大規模對中國的南海主權提出非議,並提出各種主權申索。
在以前,我們可能認為這些國家主要考慮的是經濟利益,因為在那時候發現南海地區蘊藏著大量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但是如果我們現在再來看這一問題,則很難說其僅僅是經濟考慮,實際上還有其國內政策和外交政策的需要。
對他們而言,保持南海形勢的適度緊張,有利於引入域外國家以平衡其與中國關係。
第二,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傳統海權和陸權國家的能力、優勢出現了許多轉換。
就海洋競爭而言,只有在新航路開闢以後、世界進入資本主義全球化時代,才有真正的海洋競爭以及隨之而來的各國的海洋戰略。在這500年左右的時間裡面,整個海洋競爭是以軍事和海權爭奪為主。這一時期技術的發展,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不能和今天相比。進入20世紀以後,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給海洋博弈帶來很多新的變數。
傳統上一直認為海權對於一個大國的發展、強盛非常重要,海權國家對於陸權國家有著很大的優勢。這種優勢可以歸納為四個主要能力上的區別:戰略投送能力、戰略機動能力、戰略主動能力,還有戰略封鎖能力。一旦碰上對抗和大規模衝突,海權國家在這幾方面是全面領先於陸權國家的。歷史上的一戰二戰,包括鴉片戰爭都是這樣。
海權國家可以隨時隨地採取各種行動,利用其海上機動能力投送各種力量和資源到其選擇的地點,而陸權國家只能被動應對。必要時,海權國家還可以對陸權國家進行戰略封鎖,阻止陸權國家獲得戰略資源和外來援助。
但是最近幾十年來,尤其進入新世紀以後,新技術發展似乎正在對這種傳統海權力量的優勢進行重大修整、顛覆。一些關鍵性重要技術的發展,使得這四大傳統海權優勢的含金量在下降。
軍事技術的發展,比如陸基彈道導彈、高超音速導彈的出現,更是對海權國家的戰略主動能力和戰略封鎖能力形成了強大挑戰。所謂A2AD(反介入和區域拒止)理論,也是在最近10多年出現的。這一理論出現的背景就是美國發現中國的彈道導彈技術對於它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優勢,尤其是海上軍事優勢形成了嚴重挑戰。
第三,競爭的方法和環境也出現了諸多新的變數。
這裡面牽涉到很多因素,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兩個,一是地緣政治環境比以前變化很多。以前,海權國家主要利用大陸國家間的矛盾推行離岸平衡戰略,現在由於世界格局的變化,傳統的離岸平衡戰略越來越難以見效。
另一個是之前沒有現代國際法尤其是海洋法體系,而現代國際法體系和海洋法體系對海洋競爭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對大國在海洋上的行為也有著各種約束機制。海洋競爭中的軍事因素比重較之前有所減小。
當今中美海洋競爭,有哪些特點?
當今中美的海洋競爭與博弈,和以前所有的陸權國家和海權國家之間的競爭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是競爭的主要目的有巨大的差異。
中國的海洋發展和海洋利益的戰略目標,是要與世界各國一起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要建立公正合理的海洋秩序。而美國仍然是謀求傳統的海洋霸權和控制力,比如美國始終強調要確保對世界16個主要水道的控制,美國也在全世界各地保留了大量的軍事基地。
2021年9月26日,中國海軍第39批護航編隊從山東青島某軍港解纜起航,官兵在甲板上揮手告別。新華社發(劉再耀 攝)
其次,技術發展給中美海洋競爭帶來了新的變數因素。
就戰略投送能力、戰略機動能力而言,近年來中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上“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在亞歐大陸上已經有相當大的優勢了,在和平時期尤其明顯。
就戰略封鎖能力和戰略主動能力而言,中國遠距離武器的打擊能力大大提升,尤其是東風彈道導彈系列,使得美國已經很難使用其優勢海上力量,針對中國大陸進行戰略主動和戰略封鎖。美國很多智庫的研究報告都認為,一旦中美髮生衝突,現在美國的航空母艦編隊已經很難安全進入中國海岸1500公里以內,也就是第一島鏈,甚至第二島鏈之內。
在傳統的海權理論中,海權的一個相當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成體系的海外基地。美國在第一島鏈的鎖鏈型基地群,在以前幾乎可以對東亞大陸完全起到遏制和封鎖作用,但是現在美國的亞太基地群,尤其在第一島鏈基地群,非但難以起到100年前海洋霸主的海外基地戰略作用,反而成了陸權國家遠端陸基武器理想的打擊目標。
現代技術下的各種遠端陸基武器對固定目標的打擊精度非常高,已經可以精確到米級。島嶼基地狹隘,人員和裝備缺乏迴旋餘地,這也是為什麼美軍一撤再撤,從第一島鏈往後撤,把軍事部署重心移到第二島鏈的關島和澳大利亞的原因。
因為第一島鏈上部署大規模軍事力量已經沒有意義,反而成為某種意義上的“人質”。這也是美國廢除中導條約的一個原因——在亞太地區,如果美國不發展中程導彈的話,在和中國的戰略對峙中,就有了一個很大的短板。
如果今天美國必須要在亞太地區和中國進行中程導彈競爭的話,本身就是海權國家被帶進了陸權國家的優勢之中。海權國家本來應該是利用海上力量的戰略主動和機動優勢遏制大陸國家的,現在不得不用陸權國家的強勢,即陸基導彈來和大陸國家競爭,戰略上已經陷入被動了,等於以己之短擊彼之長。
第三,博弈的方式存在很大差異。
在以前,崛起的挑戰者因為在經貿、金融領域無法和霸主國家競爭,因此首先在軍事上突擊發展,對海洋霸主進行挑戰。但是霸權國家有充分的在各個領域的手段對其進行遏制和打壓。
今天,中國的經濟情況卻有著極大的不同。美國從來沒有面對過在經濟和軍事領域,同時能夠對自己形成“挑戰”的國家。雖然名義上,中國GDP現在是美國的70%-75%,但是按照世界銀行的PPT演算法,從2014年起,中國已經超過美國。在主要的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數量上,中國遠遠超過美國,在對外貿易總額上,中國也已經成為世界第一貿易體(這還不包括臺港澳地區)。
中國恰恰是在經濟、貿易、金融領域裡面影響越來越大,雖然還不能說超過美國(尤其是在金融領域)。中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第一貿易伙伴,美國做不到這一點。美國“印太戰略”最關鍵一點是要爭取東南亞國家,問題是現在中國在東南亞國家的貿易量和投資額都超過了美國,美國缺乏在經濟上吸引和拉攏東南亞國家的手段。
海洋博弈很重要的歷史經驗就是海上軍事力量建設是耗費巨大的,如果海上力量的建設和海權不能轉化成經濟利益形成正迴圈,海上力量建設是難以為繼的。美國如果只能依賴海上力量,尤其軍事力量,來遏制中國海洋發展的話,很可能形成巨大財政負擔。
美國現在軍費7000多億美元,是其GDP 的3.5%,在和平期間這幾乎已經達到了極限,再超過的話,國家就要轉入臨戰軌道了。而中國軍費現在只是GDP的1.5%左右,這也是美國很難下決心同中國展開冷戰式的軍備競賽的原因之一。
近日,中國駐斯里蘭卡使館推特配圖展示了美軍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
近年來,美國海軍出現了很多意外狀況。軍艦頻頻與商船相撞;最近核潛艇在海底發生事故,對於事故原因,美國也語焉不詳;兩棲攻擊艦“好人理查德”號因為水手縱火突然宣佈報廢……這些事態本身說明美國海軍力量似乎存在不少問題。
另外,傳統上陸權國家因為需要同時應對海上和陸上競爭者,往往面臨地緣政治困境。現在我們發現中國似乎並不存在這樣的困境,雖然我們也說中國的周邊環境很複雜,但“複雜”和“困境”不是一回事情。
今天,中國周邊沒有國家可以在陸地上真正對中國形成強烈的地緣政治壓力。印度雖然也是一個新興國家,但其綜合國力與中國的差距非常明顯。更何況中印之間還有難以逾越的青藏高原,因此印度很難對中國形成地緣政治威懾能力。
中國周邊另一個陸權大國俄羅斯,目前則和中國結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即便將來隨著國際格局的變化,這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內容會發生一定的變化,但是以俄羅斯的發展前景及其遠東地區的現狀來看,俄羅斯和中國也不會成為相互之間的地緣政治威脅。因此,現在的美國很難像歷史上的英國一樣利用歐洲大陸列強之間的矛盾推行離岸平衡策略。
當然,美國現在也強調盟國關係,但是美國面臨的問題是其盟友陣營缺乏共同的核心理念和利益關切,表面上有共同的價值觀,但其實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且彼此在如何應對中國崛起的考量上差異甚大。而且,美國在很多時候完全不顧盟國利益,甚至與盟國爭利(比如AUKUS的建立),從而在所謂的盟國集團中製造了各種隔閡。拜登政府搞所謂的“民主峰會”,事實上不是加強了聯盟,而是分裂了聯盟。
從以上這幾個特點可以發現,中美之間的海洋競爭,和傳統海洋競爭差別很大。這其實反映了全球海洋競爭和發展正面臨重大變局,傳統的陸海和海權的內涵外延都在擴大,相互交融,傳統的優勢劣勢也不再明顯。未來,中美海洋競爭將是一場綜合性競爭。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