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於江湖
解放戰爭第一年,是指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這段時間。
解放戰爭第一年是最艱難的爬坡階段,我六大戰略區哪一個戰績最好?
所謂“六大戰略區”,是指陝甘寧晉綏區(彭德懷、賀龍)、晉察冀區(聶榮臻)、晉冀魯豫區(劉伯承)、華東區(山東陳毅、華中粟裕)、中原區(李先念)和東北解放區(林彪)。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到解放戰爭爆發這段時間,我7大根據地經歷戰略轉型後形成6大戰略區。按照“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戰略,主動放棄華南根據地游擊隊北撤山東半島,全力搶佔東北。
解放戰爭爆發之前,我6大戰略區的兵力和裝備情況如下:
一、軍隊數量排名:
陳毅、粟裕華東區36.9萬人,林彪東北區32.5萬人,聶榮臻晉察冀24.7萬人,劉伯承晉冀魯豫區24.4萬人,彭德懷、賀龍陝甘寧晉綏區8.5萬人,李先念、鄭位三中原區6萬人。
二、馬步槍數量排名:
華東區12.9萬支,東北區16.1萬支,晉冀魯豫區10.5萬支,晉察冀區8萬支,陝甘寧晉綏區3萬支,中原區3萬支。
三、輕機槍數量排名:
華東區6269挺,晉晉冀魯豫區4942挺,東北區4033挺,晉察冀區2559挺,陝甘寧晉綏區1644挺,中原區1501挺。
四、重機槍數量排名:
華東區659挺,東北區749挺,晉冀魯豫區410挺,晉察冀區330挺,彭德懷、賀龍陝甘寧晉綏區171挺,李先念、鄭位三中原區155挺。
五、火炮數量排名:
陳毅、粟裕華東區756門,林彪東北區556門,劉伯承晉冀魯豫區512門,晉察冀區209門,陝甘寧晉綏區115門,中原區63門。
經歷了一年的苦戰之後,6個戰略區的戰績通報如下:
第1名,華東區,殲敵43.4萬人,其中正規軍37.4萬人,含30個整旅(師);
第2名,晉冀魯豫區,殲敵28.7萬人,其中正規軍15.4萬人,含8個整旅(師);
第3名,東北區,殲敵17.5萬人,其中正規軍13萬人,含7個整旅(師);
第4名,晉察冀區,殲敵14.4萬人,其中正規軍6萬人,沒有整旅(師);
第5名,陝甘寧晉綏區,殲敵7.4萬人,其中正規軍5.9萬人,含1個整旅(師);
第6名,中原軍區,殲敵0.6萬人,其中正規軍0.3萬人,沒有整旅(師)。
從6大戰略區殲敵數量來看,中原區最少。主要是掩護其他戰略區展開做出了巨大犧牲,經歷了慘烈的“中原突圍”後解放區喪失殆盡。而陝甘寧、晉綏區為保衛延安協同作戰,賀老總任聯防軍司令員,彭總任野戰軍司令員,陸續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等勝利。
中原區主要任務是牽制,陝甘寧晉綏主要任務是保衛延安,真正擔負殲敵任務的還是4大戰略區。但從殲敵數量上看,兵力相差不多的華東殲敵數量是東北2倍,而兵力略少的晉冀魯豫又是晉察冀的2倍,難道是林總、聶總的能力真的不如粟戰神、劉伯承?
先來比較一下陳毅、粟裕華東區和林彪東北區的情況。
解放戰爭開始後半年,陳毅、黎玉、宋時輪的山野和粟裕、譚震林的華中還是各自為戰。1946年7月,山野在朝陽集殲敵92旅等5000餘人,但是一個星期後圍攻泗陽無功而返,造成全線被動。
同一時期,粟裕開始了蘇中七戰七捷的表演。主席洞若觀火,電令山野與華中合併,由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華野初戰漣水失利,但是隨著磨合和“立功運動”的開展,先後取得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等大勝,為解放戰爭第一年畫上圓滿的句號。
如果深入分析華野的一系列大勝,除了粟裕用兵如神,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原因:全面抗戰八年磨礪出來的山東解放區,在對解放軍的後勤支援上,可以說是全國各大戰略區中最好的。
相比較之下,解放戰爭第一年的東北民主聯軍還處於磨合期。
1946年6月,剛剛經歷“四平保衛戰”的東北實行“一元化”領導,但是陳明仁、杜聿明以及衛立煌都不是等閒之輩,林總一直疲於應付,隨著陳誠替代杜聿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後才站穩腳跟。
當然,關鍵是“讓開大道佔領兩廂”戰略落地,“訴苦運動”和“減租減息”的開展。從1947年5月夏季攻勢開始,東北敵軍的好日子就到頭了,林總殲敵戰績有一大半是在這一段時間拿下的。
再看解放戰爭第一年,聶榮臻的晉察冀和劉伯承的晉冀魯豫。
抗戰勝利後,晉察冀和晉冀魯豫都有30餘萬人,兵強馬壯。但是,隨著劉鄧接連在上黨、邯鄲兩戰兩勝,重慶和談後各大戰略區按照協議精兵簡政,裁軍最徹底的就是晉察冀。
單純從兵員數量看,解放戰爭開始時聶帥24.7萬人比劉帥24.4萬人還多。
但是,晉察冀原來到達20萬主力有5萬復員5萬改為地方部隊,實際上一線主力只有10萬餘人。而劉帥手下裁軍只是裁掉老弱病殘,武器裝備也沒有減少,機槍火炮甚至比晉察冀還強。
中原突圍開始後,主席對東北、華東、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四大金剛”寄予厚望。而晉察冀和晉綏強強聯手,主席自然也希望大量殲敵的同時,將晉察冀、晉綏和陝甘寧三大解放區連成一片。
但是,1946年8月開始的大同、集寧戰役高開低走,賀龍、聶榮臻麾下的張宗遜、楊成武、羅瑞卿指揮大軍精銳盡出,結果被傅作義、劉多荃手下魯英麟、董其武等部和馬家軍馬繼援聯手,打了一個出其不意。我軍接連丟掉承德、解放區首府張家口,士氣跌落最低谷。
所以,聶帥在戰後總結時,也坦誠沒有友鄰的兄弟部隊(晉冀魯豫)打得好。
綜合來看,解放戰爭第一年林彪、聶榮臻打得不如粟裕、劉伯承。
但是具體分析,華東和東北相比,晉察冀和晉冀魯豫相比,箇中原因卻不盡相同。東北打得不如華東,並非林總能力不如粟司令,實際上還與天時、地利等因素不如華東區有關:
其一,東北雲集了敵軍精銳如新1軍、新6軍等部,還有杜聿明、衛立煌這樣的對手,華東只有74師算王牌,陳誠、顧祝同又太菜;其二,東北群眾基礎還沒打通,所以“以退為進”到廣大農村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其三,東北剛剛“一元化”,林總與諸位大員還在磨合。
相反,山野和華中雖然1947年1月才正式合編,但無論山東還是華中都有著非常好的群眾基礎,這與東北解放區完全不同。如果對比一下紅軍西征河西走廊,劉鄧大軍反攻大別山,就能體會到無後方作戰幾無成功的可能。此外,陳毅、粟裕搭檔合作多年無需磨合。
而晉察冀和晉冀魯豫的解放戰爭第一年的戰績對比,也有一些偶然因素。
晉察冀是和談協議落地的示範區,所以聶帥裁軍和備戰受到限制,當然也與形勢判斷不足有關。
另外,不可否認的是劉帥的軍事指揮能力,也要比政工經歷偏多的聶帥強,劉帥麾下“打將”陳賡、楊勇、陳再道、陳錫聯、王近山等,也比聶帥麾下的羅瑞卿、蕭克、郭天民、周士第、廖漢生等人更能打。
當然,我軍的最大優勢是全國一盤棋,隨著朱老總帶領工作組對晉察冀“幫扶”,晉冀魯豫1縱司令員楊得志留在晉察冀並擔任野戰軍司令員,華北開始扭轉戰局。劉鄧大軍南下以後,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合併,徐向前也成了聶帥的副手,華北軍區部隊真正成了我軍“第五極”。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